清明節的習俗初一作文4篇

清明節的習俗初一作文1:

廈門民諺有雲“清明吃薄餅”,意思是清明節一家人在掃墓後要聚在一起包薄餅吃。如今,閩南多數地方還保留這樣的風俗習慣。

廈門薄餅和寒食節有關

廈門薄餅又稱春卷,全國各地的春卷做法都大同小異,但僅有閩南地區的傳統春卷不經過油炸的。

民俗專家郭坤聰告訴記者,這和古時候的寒食節有關係。寒食,顧名思義,就是不生火做飯,吃冷食。中國過往的春祭都在寒食節,直到後來改為清明節,但韓國、日本等國,至今仍然保留在寒食節進行春祭的傳統。因此廈門人在清明節吃“寒食”(薄餅)。到了唐朝,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併,寒食禁火習俗逐漸消失。而廈門的這一道傳統小吃至今還保留了這一古老的習俗,這也是全國少見的。

薄餅做法極其考究

在廈門,多數人都吃過薄餅,知道薄餅皮薄而柔韌,吃起來軟綿醇香。記者特意請教了民俗專家范壽春,據他介紹,薄餅的做法極其考究,也很繁瑣,它必須在立春前後,各種新鮮時令蔬菜上市後才可以做成。最早的薄餅是用麥面烙制的薄餅做皮,選筍、豌豆、豆芽、冬粉、豆乾、魚、蝦仁、肉丁、海蠣、紅蘿蔔等為主料,各種葷素菜料酌量搭配煎炒燜熟後,調入適量味素即成。盛放菜料的鍋里要經常保持一定的湯汁和熱度,吃時才有風味。

范壽春說,老廈門人卷薄餅時,一般喜歡在薄餅皮里放點酥了油的海苔、油煎的蛋絲,或抹一點辣醬等,卷後趁熱吃更有滋味。其中所包的各種蔬菜,預示著將使農苗興旺、六畜茁壯,有的地區還認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薄餅,會使人們更勤(芹)勞,生命更長久(韭),家業更興旺。

相關典故

關於薄餅還有一個流傳已久的民間傳說,宋代同安的理學名宦蔡復一在外省署理總督時勤於政務,常廢寢忘食,他有一個非常賢惠而又能幹的妻子,看著丈夫平時讀書辛苦茶飯不思沒有胃口,飯菜總是熱了再熱,很是著急,於是她用麥子磨成粉製成皮,再把各樣蔬菜各夾一些包在一起捲起來,讓丈夫可以右手執筆,左手取食,十分方便,這也就是薄餅的原形了。

清明節的習俗初一作文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祭拜咱們老祖先的節日。自然,4月4日這天挨家挨戶都要上山給自己去世的親人上香、燒紙錢。我也不列外。

早晨,下了一陣雨,我跟隨姑姑他們一塊兒去看看“住在”酉水河對面的爺爺,(去世的爺爺。)到了坡底,我滿懷悲痛,心裡頓時沒有了雜念,也沒有了之前的喜悅。我們一步步地輕腳輕手的走了上去,生怕吵醒了正在熟睡的老人。

到了爺爺“家門口”,我真想親昵地叫一聲爺爺,可是又張不開嘴,只好默叫一聲爺爺。我們先給爺爺盛了一飯,倒了三杯酒,還有一些水果,點上了一對蠟燭。(就像在己家一樣一點兒也沒有客氣)。接著我給爺爺摺紙錢,好讓他在另一個世界裡生活的快樂,不像以前那么日子苦一天都只寫文稿。姑姑燒著紙錢嘴裡還念叨:“嗯,是呀,你們爺爺辛苦了一輩子,今年收穫了這么多錢,一定要去打牌的。我心裡覺得姑姑說得笑話好冷,爺爺怎么可能一有錢就像小姑一樣去打牌呢!爺爺應該會去買書,寫資料生活在他的文學界裡。

不久。紙錢燒完了,我點了香,跪在地上給爺爺磕了三個頭,那時心裡什麼也沒想,只想著爺爺。一會兒,爸爸點起了炮竹,那就說明我們該走了,可是,我對爺爺是依依不捨的,真想留下陪伴爺爺。

爺爺,你沒有走,你在我的心中,在一個我看不見你的地方,對不對?如果你走遠了,一定要帶上我們一家人啊。

清明節的習俗初一作文3: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節的習俗初一作文4:

清明前後許多人士都以不同的悼念方式,祭奠先烈英靈,寄託哀思。

每到,我們全家人就會一起到騰衝的山上掃墓,一起學習在城裡了解不到的知識。

今年,我們經過三個多小時的跋涉到了騰衝的墳山腳下,我忘記了暈車和疲勞,不管三七二十一,抬起一箱“金元寶”,就往山上沖,巍峨的大山聳立在我面前,海拔有兩千多米。我跑了不到一半就已經氣喘吁吁了。休息了一會後,我接著向上爬。

過了大約二十分鐘,大家全到了墳山山頂。我向山下瞭望了一會,啊!大自然真美呀!墳山下的田野、森林連成一片,群山環繞,就像一片綠色的汪洋,我好奇地問外公那是什麼地方,外公說:“那分別是龍陵、芒市和梁河。”呀!我們已經到了三縣市交界的地方了。

大舅們忙得不亦樂乎,生火燒水,修墳掃墓,不一會,殺羊宰雞開始了,可惜我還很小,幫不上他們的忙。我在一旁看大舅們殺羊,看見他們把羊的腸子裝在一個袋子裡,好奇地問了一句:“這是什麼?它有什麼作用嗎?”“這叫苦腸,是用來做苦撒的。”“喔,原來苦撒是用羊的苦腸做的呀!”

過了一會,我撿到了一根石竹,又摘了一片葉子,把葉子插進石竹的洞裡當作竹笛,表弟看見了就來追我,要槍我的“竹笛”。我們跑呀跑呀,媽媽叫我們吃飯時我們已經跑得汗流浹背了。

這一天,我雖然流了很多汗,但是我很快樂、很開心。還看到了大自然的美,看到了城市裡看不到的東西。今後每年都有這么一天讓我參與,那我該多么的高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