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寫清明節的作文

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期間發生過什麼事呢?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提供的關於清明節的作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清明節的作文1

沿著繁華熱鬧的汴河街旁,走過宏偉壯麗的岳陽樓,再向前走,拐彎,一直走到最冷清的一個小角落裡,就到了魯肅墓。

正是陽春三月,天空中紛紛揚揚地撒下點點雨絲。朦朦朧朧的小雨,讓周圍的景物也朦朧起來,顯示出清明的色彩,透出清明淡淡的憂傷。

在朦朧的春雨中慢行,心已略帶悲傷,不是小雨濕潤了我的眼睛,而是對這位已故人的懷念。此刻,我正置身於崇拜的三國時代吳國名將魯肅的墓前。這墓是我和媽媽費盡周折,從岳陽樓找起,一直找到市一中,終於在3517工廠裡面找到了它。

眼前的景象如此破敗不堪,紅漆剝落的大門緊閉著,斑駁的石碑上刻著好幾行字。我和媽媽仔細辨認了好一會兒才看清。最頂上刻的是”威恩大行”,右邊刻著”扶帝蜀曹奸所見在荀□公”,左邊刻的是”倚吳親漢胃此心與武侯同”。我用力推開大門,裡面的景象更為醜陋,幾座小型的廟宇已為人房,破牆上貼滿了廣告,一間沒被改造的大殿也灰塵僕僕,中間坐著個威嚴無比的魯肅像。

大殿旁邊是一個圓形的大土堆,高高隆起於樹木下的荒草中,上面修了個亭子,亭子邊是一個墓碑,上面刻了幾行字,但在風雨的沖刷下已經變得模糊不清了。墓里墓外都是窮人,四周都是臭味撲鼻的垃圾堆,院牆上,小孩爬上爬下,魯肅墓仿佛成了窮孩子們的天然遊樂場。

顯然墓已被人遺忘。四周環境惡劣,年久失修,沒有高大的墳堆,沒有精美的碑石,沒有墓志銘,完全是荒野之中的一丘無名的荒塚,然而,這簡樸到極點的荒塚,怎么能掩蓋住魯肅那輝煌的42歲人生呢?

魯肅一生都在為東吳效力,他老實忠厚,認準了賢君就一生相隨,從無謀反之心。他的計謀通通對東吳有幫助。他力主抗曹,後又提拔呂蒙,為孫權奪回荊州立下汗馬功勞,幾次大戰都離不開他的策劃,特別是決定三足鼎立之勢的赤壁之戰,更離不開魯肅的無私贊助,簡直堪稱三國史中最偉大的贊助商……

肝膽相照的魯肅在歷史的天空中畫上了他最濃重的一抹色彩,其輝煌的人生將永遠被後人敬仰!想到這,我的耳邊又響起了那恢弘而略帶傷感的詩篇: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清明節的作文2

一輩子是多大的概念,誰也說不清楚。總是有很多人從幼稚的童年迷迷糊糊地過到人生終點。

今天是“清明節”,我一大早就起床了。伸頭往窗外一看,天下著牛毛般的細雨,這一陣細雨在無聲無息地下著,真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三四月的天氣,總是梅雨煙煙,這潮濕的空氣,浸染了清明時節,也浸染了萬家祭祀的哀傷,深呼吸,一切都是那么沉重,連鳥兒的鳴叫也讓人感到是在哀鳴。

天灰濛濛的,我乘坐外公的機車奔向姥姥家,一路上,我看見了白色紙錢被燃完後的黑屑瀰漫了大半個天空。整個天地間更加昏暗,此情此景,我覺得大家都應該提倡環保,文明的祭掃。

我和外公,外婆,媽媽,舅舅還有小姨等人沿著山路,來到曾祖爺爺,奶奶的墳墓前。接著,我們一個接一個地向逝去的人表示敬意。然後,我又看見大人們挖了一個個大草坯,往墓堆上放。於是,我便去問外婆為什麼這么做?外婆怔怔有詞地說“來了的人至少搬一個,這是對祖輩的尊敬……”我聽完之後,就一股作氣地搬了好幾個。

這次清明節,我不僅掃了墓,還知道了許多民間風俗。真是受益匪淺啊!

清明節的作文3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讓人緬懷先輩,令人留戀,令人悲嘆,令人振奮,這裡面蘊含了許多的先輩們的事跡,當他們入土為安之時,自己的故事就告終了,剩下的,就只有讓人懷念了!

據我所知,4月5日是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清明節還有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清明節,又被稱為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如果按照舊的清明習俗,在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墳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聽風聽雨”當然是指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這首詩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又一年清明節,你在緬懷著誰?

清明節的作文4

夜裡雨聲,閒讀宋詞,聽北宋詞人晏殊淺吟:“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後清明”。翻過幾頁,又聽見晏殊第七子晏幾道嘆息:“舞煙眠雨過清明”。心裡驀地一驚,春社已過,清明又至了。

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古時也叫三月節,有20xx多年歷史。“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節後雨水增多,萬物由陰轉陽,吐故納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在現代人眼裡,“清明”與掃墓祭奠的聯繫則更緊密。這是因為,清明節前一天是寒食節。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後來,唐玄宗被這個故事感動,於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且列為當時“五禮”之一。寒食與清明僅隔一天,為圖方面,人們乾脆決定在清明掃墓,到明清時,清明掃墓更為盛行。新中國成立後,人們也選擇在這天祭掃烈士墓,緬懷革命先輩。

“年年祭掃先人墓,處處猶存長者風。”歷來有掃墓的習慣,每到“清明”,家家戶戶的後代子孫就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鞭炮等到祖墳墓地,將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將紙錢焚化,鳴炮祈禱,為墳墓培上新土,栽幾株鮮花或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還必須在墓前吃掉酒食才回家。日記大全

年年清明都逢雨,那雨像漫天飛舞的淚花!也習慣了在清明節看雨、淋雨;如果哪一年破例遇上個大睛天,心,總覺得這個節不圓滿,有些殘缺。也許,也只有這樣的情與景,才能給逝去的靈魂一絲慰藉吧!

逝者已去不可追,請君珍惜眼前人。清明墓碑前,無限的感傷將被抒發,祭祀者的淚珠將串成一段段濕漉的回憶,暖春的微風抹不淨傷感人的眼睛。人生漫長的旅途不會停歇,宗脈的延續是一串加粗的省略號,老人的白髮便是清明節最醒目的問號,孝順與贍養是唯一正確的選擇,是炎黃子孫對清明的最佳詮釋。讓孝敬之心日日在,堅持善待自己的父母與老人,在暖春四月的某個清明,立於拂起萬千愁緒的細風中,才不至於面對死氣沉沉的墓碑,空餘幽幽的哀嘆和無邊的自責,背負一團心冷在風裡哀號盤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