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親情溫暖留守兒童

昔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今朝子待養而親遠行。時間沿軸不停地攀爬,人在前行中摸爬滾打,物質的需求逼迫社會上出現了一類新人——留守兒童。他們對親情的渴求,是對現代人心追求的鞭笞,他們對關愛的渴望,是對社會價值觀的提醒。

物質需求是生活的基礎,為了物質滿足,一個個父母不得不狠心離鄉,為社會上又增添一個個留守兒童,增添一抹渴望親情的目光。被留下的孩子缺乏關愛,缺乏引導,遠走他鄉的父母為彌補自己的愧疚,用物質補償,使原本就缺失的親情在留守兒童這裡更顯的饑渴。一張張原本應該充滿天真笑容的臉龐多了不少自卑、懷疑、抗拒的現實無情地敲打著每個人的心弦。關愛留守兒童,我們應該做些什麼,社會應該做些什麼,才能夠不讓物質逼走親情?

反思社會,經濟的過快發展,給社會帶來多方面的影響。爆炸式的物質享受,讓人們有些猝不及防。過於集中的飛速發展區,過於不平衡的物質分配現狀,敦促著人們背起行囊遠走他鄉,留守兒童的出現,恰恰是經濟畸形發展的後果。他們的父母多是為窘迫的物質生活所迫,“不負責任”地選擇了扔下幼小的他們,在他鄉受苦受累攢錢,用不同面值的人民幣代替日日的陪伴表達著變了味的親情。長年的相隔兩地,父母承受著身體和心理上的勞累,而孩子們被剝奪的卻不僅僅是親情。

有人曾這樣形容親情:親情是冬月里的陽光,給人以溫暖;親情是酷暑里的一片綠蔭,給人以陰涼;親情是一碗熱湯,給饑寒交迫的人以家的溫暖;親情是一盞明燈,給迷失在黑暗裡的人指明方向。人間情,最深莫過於親情。親情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至寶,然而如今最需要親情滋潤的留守兒童,卻被社會的冷酷現實剝奪了沐浴親情的權利。他們有的厭世自閉,有的成為問題少年,有的盲目拜金……這,不是他們本來的面目,父母缺失的陪伴和引導,硬性地改變了他們原本該有的人生軌道,讓兒童守著空屋子和一堆票子,是對他們最大的不公平!殘酷的現實在父母眼裡是經濟壓力,在孩子眼裡卻是父母的無心遺棄,幼小的心靈缺失了愛的滋潤,怎能成為祖國的花朵?

父母該對留守兒童負責,社會也該對這些割捨親情的父母負責。激進的經濟發展提升了國民經濟實力,有能力回頭補上開始時沒辦法顧及到問題,就該對現在快速發展造成的一些社會問題進行梳理,逐步解決,平衡地區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讓那些倍受窘迫生活煎熬的父母離家近些,離孩子近些。孩子有了親情的呵護,有了美滿幸福的童年,才能算是健康成長,孩子快樂,父母也就快樂,家才像是個家,小家安寧,社會怎會不寧?

花朵需要陽光的滋潤,孩童需要親情的滋潤,把親情送還留守兒童,讓親情溫暖留守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