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學生對生活的看法:手機?親情?

“奶奶說,在家裡安了WiFi,就是為了讓我多陪陪她。”……

地震,使無數孩童無助的哭喊著爸爸,媽媽,是無數父母飽經喪子之痛;留守,是無數童真化為內心的吶喊……這是你聽過最心酸的聲音嗎?不,這是心痛。而心酸,又是什麼呢?

看當今社會,高樓林立,科技發達,出現許多新玩意兒,為生活帶來許多方便,尤其是新手機,出現了各種新樣式,而就是它,為我們的生活埋下了禍根。

先看看下面這首詩:

我在寫作業,媽媽陪著我,他在看手機;

臨睡前,我和爸爸分享學校里的趣事,他在看手機;

我過生日,一家人吃飯

可是爸爸媽媽叔叔阿姨都在看手機

我對大家說,別看手機了

他們點了點頭,接著看。

網上還熱傳著這樣一道題:

用“一……就……”造句

有孩子這樣回答:

“爸爸一回家就不停玩手機。”

“奶奶說家裡一安WiFi,我就能多陪她。”

進入微時代,手機和親情似乎換了位置,手機成了生活伴侶,親情卻淪為了附屬品。在高科技泛濫的今天,大部分年輕人都只埋頭於這方寸天地,放下手機,總覺得缺了點什麼。似乎不登微信,不刷微博,生活就沒了內容。

手機只是便捷生活的智慧型化工具,本應在親情溝通上產生正能量,卻在我們手中演變成阻礙親情的障礙。難道沒有朋友圈,QQ群,就沒有了歸屬感?家才是唯一可以永久停泊的港灣。與其日夜盼著不太熟悉的朋友“關注”,不如放下手機,仔仔細細端詳身邊這些親切的面孔,他們在衰老,在被這個世界遺忘,而你不能忘記。

別再問“時間去哪兒了”?握著手機,卻不知時光飛逝,親情難再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