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手抄報資料【三篇】

紀念紅軍長征勝利手抄報資料1:

回首風雨路,漫漫征程,說不完的艱難困苦,道不盡的嚴峻險阻,冰峰的皚皚雪山,人跡罕至的茫茫草地,烏江天險,彎彎赤水,大渡激流,還有蔣介石的百萬大軍的圍追堵截,每一條路都使人恐懼和絕望。

可是我們的革命先烈,用自己的雙腳縱橫十一個省,他們血濺湘江,四度赤水,巧度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越過大雪山,二萬五千里長征,二萬五千里血與火的洗禮,經歷九死一生,在布滿荊棘和鮮血的長征路上一步步地艱難走來,走向光明和勝利。

同學們,巍巍雪山掩蓋了革命烈士的軀體,卻埋葬不了他們滿腔為國為民的赤誠之心,茫茫沼澤吞噬了革命烈士的身軀,卻掩藏不住他們的信念,無情的子彈奪取了烈士們的生命,卻奪不去他們的愛國精神。

歲月的年輪沉澱了班駁的痕跡,沖天的硝煙,留下了悲壯的回聲,紀念長征勝利81周年,我們回顧歷史,不由感慨萬千,紅軍長征的壯舉已成為歷史。但長征精神永恆。

同學們,今天我們面對革命先輩,每個人都應該捫心自問,我們的幸福生活來自哪裡?我們能忘記那些革命先輩嗎?人生可以平淡,但決不能虛度光陰。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一定要接過長征先烈的火炬,從紅軍長征精神中汲取勇氣,力量和智慧,繼承先烈遺志,為了祖國更加強盛,從現在起我們就努力吧!

紀念紅軍長征勝利手抄報資料2

紅軍長征是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產黨領導的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分別從各蘇區向陝甘蘇區的戰略撤退和轉移。其中紅一方面軍行程為二萬五千里,因此長征又常被稱作二萬五千里長征。國民黨稱此為“流竄”。1934年10月10日晚6點12分,中共中央、xx率紅軍主力五個軍團及中央、軍委機關和部隊共八萬六千人,分別自瑞金地區出發,被迫實行戰略轉移,從而開始進行紅軍打敗國民黨的轉折點。轉移時經過:瑞金出發——挺進湘西——衝破四道封鎖線——改向貴州——渡過烏江——奪取遵義——四渡赤水河(意義:打亂敵人追剿計畫)——巧渡金沙江(跳出敵人包圍圈)——飛奪瀘定橋——強渡大渡河——翻雪山——過草地——到達陝北吳起鎮——甘肅會寧(長征勝利的標誌:紅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會師)。1936年10月,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合,長徵結束。長征勝利表明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是一股不可戰勝的力量,長征是一部艱難的歷史鬥爭。

紀念紅軍長征勝利手抄報資料3

紅軍長征的落腳點並不是一開始就定下來的,而是在長征途中根據敵情、我情和國內外形勢的變化而決定的。落腳點的不斷調整,導致紅軍的長征路線自然不是筆直的。

就中央紅軍而言,起初是決定到湘西與紅2、紅6軍團會師,待會師計畫無法實行時,遂在黎平會議上決定西進貴州,建立川黔邊根據地,遵義會議上又決定北渡長江,與紅四方面軍會師,在川西南或川西北地區建立根據地。與紅四方面軍會師後,他們根據敵情與國際形勢的變化,最終決定繼續北上,建立川陝甘根據地。

此後,由於張國燾頑固堅持其南下錯誤主張,中共中央被迫率紅一方面軍主力先行北上,落腳點隨之進一步調整為陝甘蘇區。長征落腳點的幾經變化,導致中央紅軍的長征路線不是直接由華南直向西北進軍,而是向西、再向北,形成一個巨大的弧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