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節氣大暑:酷熱之極進大暑

每年7月23日或24日,太陽到達黃經120度時,交大暑節氣。“大暑”與“小暑”一樣,都是反映夏季炎熱程度的節令,“大暑”表示炎熱至極。

“大暑”節以後的半個多月,正是熱中之熱的“中伏”時期。從多年平均氣溫看,我國大部分地區一年中最熱的日子也多在7月下旬。如全國最熱的地區長沙和杭州,此時期的日平均氣溫就都在30℃以上。

而絕對氣溫則出現在吐魯番盆地,1942年“大暑”期間氣溫曾高達47.8℃,這是世界上少有的高溫紀錄了。

進人“中伏”的“大暑”節氣,雨水多、濕氣重、氣溫高,一般晴天的日子,人似在火堆旁,火燒火燎的;但遇雨過轉晴又似坐悶罐,更加難熬,動輒便會汗流俠背、揮汗如雨,這種情形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尤甚。在這種天氣狀況下,人體的腸胃蠕動減弱、新陳代謝卻加快,人體水分和養分消耗多,加之濕熱空氣的刺激,睡眠難以保證。因此,這一時期人們常常食欲不振,’

睏乏無力,甚至頭暈噁心,這就是所謂的易出現中暑的“苦夏”了。

現代氣象科學表明,一般在日氣溫高於35℃的炎熱日子裡(氣象上稱為“炎熱日”),中暑的人明顯增多。而當日氣溫達37℃以上時(氣象上稱為“酷熱日”),中暑的人數會急劇增加。特別是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長江中下游地區,驕陽似火,風小濕度又大,更叫人感到悶熱難當。長江沿岸的“三大火爐”—南京、武漢和重慶,每年的“炎熱日”平均達17~34天之多,“酷熱日”也有3一14天。其實,比“三大火爐”更熱的地方還很多,如安慶、九江、萬縣等,其中江西的貴溪、湖南的衡陽、四川的開縣等地,全年平均“炎熱日”都在40天以上,整個長江中下游地區就是一個大“火爐”,做好防暑降溫工作尤為重要。

古詩云:“暑氣多夭,寒氣多壽。”清代文人李笠翁在《閒情偶寄·頤養部》中也雲:“蓋一歲難過之關,惟有三伏,精神之耗,疾病之生,死亡之至,皆由於此。

故俗語云‘過得七月半,便是鐵羅漢’非虛語也。”兩者之意,均在提醒人們,在伏天不可過於勞神役形。千百年來,深知酷暑對人之侵害的古人,還總結出許多防暑辦法。自魏晉以來,民間就有伏天吃麵的習俗。俗傳,用新收穫的小麥磨成麵粉,做湯餅吃,可以解暑熱。至今,無論南方北方,還是城市鄉村,都有伏天吃涼粉、涼麵的習慣。用豌豆面或蕎麥麵,做成涼粉、涼麵,煮熟後於深井水裡浸泡,後拌芝麻醬、香醋、蒜泥之類,吃起來清香可口,確可解暑提神。不過,現代都市生活,已今非昔比,空調、風扇、各種冷食的出現,為現代人輕鬆度夏提供了保障,“苦夏”已不再可畏,只要注意勞逸結合就可以了。

不過,酷熱也並非都是壞事。正如民諺所云:“該熱不熱,五穀不結”,“大暑穿棉襖,收成不會好”。因此,風雨雷電,寒來暑往,自然界的這些規律性的變化,人和萬物都離不開,也左右不了,只是過則成災,適宜為福。

“大暑”後的伏日裡,各種夏作物,如夏玉米、夏大豆、棉花、甘薯、水稻等,在雨熱同期的氣候條件下,生長發育最為旺盛。但如前所述,此時節除炎熱之極外,也是氣候變化最為劇烈的時期,程度不同的水旱、雷電、冰雹等會相繼發生,會造成或大或小的危害。

因此,農田管理決不能放鬆,須細心為之,方能為該季莊稼取得好收成打下基礎。

“禾到大暑日夜黃”。我國雙季稻種植區,一年中最緊張、最艱苦、頂烈日戰高溫的“雙搶”戰鬥已拉開了序幕。俗話說“早稻搶日,晚稻搶時”,“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籮”,適時收穫早稻,不僅可減少後期風雨造成的危害,確保豐產豐收,而且可使雙季晚稻適時栽插,爭取足夠的生長期。一般在7月底以前栽完,最遲不能遲過立秋。流行於福建省的一些侄語,就說得更為清楚了,“七月小暑大暑連,夏收夏種要搶先,選種積肥防風澇,搶收快種保豐年”。

“大暑天,三天不下乾一磚”。酷暑盛夏,水分蒸發特別快,尤其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正值伏旱期,旺盛生長的作物對水分的需求更為迫切,真是“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棉花進人花鈴期,大豆開花結莢,都是需水高峰期,遇旱易導致落花、落鈴和落莢,要注意灌溉補水。黃淮平原的夏玉米已拔節孕穗,即將抽雄,是產量形成最關鍵的時期,要嚴防“卡脖旱”的危害,“三伏不受旱,一畝收一擔”,“伏天有雨盆成米”……都是言伏天多雨對作物增產的重要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