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節氣立秋的氣候

古代分立秋為三候:

“初候涼風至”,立秋後,我國許多地區開始刮偏北風,偏南風逐漸減少。小北風給人們帶來了絲絲涼意。

“二候白露降”,由於白天日照仍很強烈,夜晚的涼風颳來形成一定的晝夜溫差,空氣中的水蒸氣在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結成了1顆顆晶瑩的露珠。

“三候寒蟬鳴”,這時候的蟬,食物充足,溫度適宜,在微風吹動的樹枝上得意地鳴叫著,好像告訴人們炎熱的夏天過去了。

一候為5天,立秋15天,逐漸變涼。變涼是氣候趨勢,根據立秋三候的描述,或許處在氣候偏冷周期時,就有這種情況。

作為七月的頭一個節氣,雖然立秋,但炎熱的天氣必須過了處暑到白露時,才會轉涼。換言之,從立秋開始,還會熱一陣子,這段期間大約是三十天。

立秋後,天氣漸漸轉涼,農諺有“立秋一日,水冷三分”之說,有諺語說:“立秋之日涼風至。”即立秋是涼爽季節的開始。但由於我國地域遼闊幅員廣大,緯度、海拔高度不同,實際上是不可能在立秋這一天同時進入涼爽的秋季的。在立秋之後,午後的雨水逐漸減少,因此被太陽一曬,往往覺得比大暑時還要難過。

從其氣候特點看,立秋由於盛夏餘熱未消,秋陽肆虐,特別是在立秋前後,很多地區仍處於炎熱之中。民間形容一種熱得令人十分難受,甚至有刺痛之感的氣候為“秋老虎”,那正是立秋之後的天氣。

根據氣候平均溫度劃分季節的標準,必須是5天的平均溫度在22度以下才算是秋天,按照這樣的標準,江淮地區一般是在9月中下旬才進入秋天。立秋後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雖有“秋老虎”的餘威,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氣溫的日較差逐漸明顯,往往是白天很熱,而夜晚卻比較涼爽。此外,秋的含義,還有莊稼快成熟的意思。

立秋日對農民朋友顯得尤為重要,有農諺說:“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這是說立秋日如果聽到雷聲,冬季時農作物就會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氣晴朗,必定可以風調雨順地過日子,農事不會有旱澇之憂,可以坐等豐收。

立秋是農家重視的大節氣。魯東地區就有“立秋開頭坐一坐,來年春天要挨餓”的俗諺,提醒人們加緊農事勞作,奪取豐收。萊西農諺則說:“入伏下雨伏里旱,立秋下雨吃好飯。”

此外,還有“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意思是農曆七月立秋,五穀可望豐收;若立秋日在農曆六月,則五穀不豐還會歉收。對於過去只能靠天吃飯的農人來說,立秋的意義可就不僅僅限於吃了。

民間有“秋前北風秋後雨;秋後北風乾河底”的說法,立秋前颳起北風,立秋後必會下雨,如果立秋後刮北風,則本年冬天可能會發生乾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