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節氣的簡介

每年7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05°時為小暑(slight heat)。《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 小暑養生熱,還不十分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全國大部分地區基本符合。 養生主網站

這時江淮流域梅雨即將結束,盛夏開始,氣溫升高,並進入伏旱期;而華北、東北地區進入多雨季節,熱帶氣鏇活動頻繁,登入我國的熱帶氣鏇開始增多。小暑後南方應注意抗旱,北方須注意防澇。全國的農作物都進入了茁壯成長階段,需加強田間管理。小暑的標誌:出梅、入伏。

出梅

出梅又稱為"斷梅"指:梅雨結束的日期。中國江淮一帶梅雨通常在7月8-12日結束。有些年份出梅期會延遲,如1954年到8月2日才出梅,梅雨期持續達63天。梅雨結束後,絕大部分地區進入了盛夏高溫季節。

出梅是在小暑後的第一個未日。所以曆書上的出梅日期在七月八日至十九日之間,每年的梅期比較固定而且各地都一樣。

入伏

入伏,意指進入三伏天。"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約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一段時間。夏至以後,雖然白天漸短,黑夜漸長,但是一天當中,白天還比黑夜長,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仍比散發的多,近地面的溫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間,地面吸收的熱量幾乎多於散發的熱量,天氣也就最熱了。再往後,地面吸收的熱量開始少於地面散發的熱量,溫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一般出現在夏至的"三伏"。

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或20天)、末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