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端午節作文三篇

【篇一】

五月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贏驅亦點舟。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標盤。

這首詩描寫了南宋詩人陸游在端午節的這一天的生活習慣。吃粽子,插艾草,儲藥,配藥方,祈禱這一年能平安無事。從中也能反映出了江南端午節的風俗。

自從,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我們的節日》這本書,才知道原來端午節有很深的文化知識,和很多很多的名子,比如有端午節,端陽節,重五節,夏節,天中節,五月節,詩人節等各種各樣的節目。

端午節的來原有很多種,有紀念屈原說,龍說,紀念伍員說,等20多種。

其中,最流行的是紀念屈原說。

據說,公園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著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含恨抱著石頭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屈原正好在五月初五的時候跑到江邊投河而死了,所以人們都在五月初五的這一天紛紛涌到江邊去紀念屈原,所以,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艾草的風俗,每到五月初五,每家每戶的門上都掛上了葫蘆,也掛上了艾草,聽人們說,掛上葫蘆或艾草,可以辟邪消災,自然也少不了包粽子,那透著濃濃鬱郁的竹葉清香的粽子,是我們小朋友最愛吃的各式各樣的粽子,有紅棗粽子,火腿粽子,赤豆粽子等……

還有很多小朋友戴著一個個引人注目的香包,還有的小朋友用五彩繽紛的包做飾品,既香味裊裊,又讓自己變得更美麗動人,走在大街上又引來了許多過路人的流連的目光。

我很喜歡《我們的節日》這一本書,為我打開了另一扇門,讓我通過另一個角度去審視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讓我們更有理由為中華文化而自豪吧!

【篇二】

端午來了。她沒有一丁點兒的靦腆,也沒有絲毫的急切,更沒有向誰打過招呼,就那么自然地、理所當然地來了。大街小巷、家家戶戶,每個角落都瀰漫著端午的味道:甜甜的、清新的、濃濃的。

從我記事開始,每年臨近農曆五月,母親就開始準備端午節的吃食:粽子。包粽子的時候,我最喜歡在母親身邊轉來轉去,名義上說是幫忙,實際上是想藉機偷吃碗裡的餡。那拌了蜂蜜的粽子特別好看,穿成串,擔起來像玲瓏的風鈴。我偶爾也會動手包幾個,只是往往不是多一個角就是少一個角。但是,無論是幾個角的粽子,母親都會誇獎一番,說我能幹。

那甜甜的粽子餡,讓我的童年生活變得十分甜蜜。每次回憶,心中都一種甜甜的味道。

每年端午的前一天,父親一定會去田野里割艾蒿。回到家之後,把艾蒿整理得乾乾淨淨的,捆成捆——我記得是二十棵一捆,準備在端午的一早拿到城裡去賣,年年都吃。端午節那天,父親自然是趕早上城,母親總是把我們早早地叫起來,讓我們去田野里割些艾蒿。回來之後,母親便念叨著:“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插在門窗上。艾草的清香瀰漫開來,這般香氣很持久。晚上,還要用艾蒿水泡泡腳,睡覺時,被窩裡都有一股清新的艾蒿香。

那清新的艾蒿香,混合著父親身上勤勞的汗水,似乎永遠縈繞在我們身上。

我特別喜歡過端午,因為她沒有春節的忙碌,卻有除夕的感覺。大早起,母親總是親自給我綁五彩線。那專注的神情,那靈巧的動作,透露出不可替代的溫馨。早飯時候,母親總是為挑選模樣的鹹鴨蛋,讓我吃餡最滿的粽子。晚上,母親總是讓我第一個用艾蒿水洗頭、泡腳。小時候,覺得母親就應該做這些事情。現在,我明白了,這些瑣碎的小事中蘊含著濃濃的慈母情。

端午的味道包含在童年的回憶中,蘊含在父親的勤勞里,縈繞在母親的關懷中。我希望我的父母親能永遠健康地生活,因為,他們的兒子希望能在每一年的端午,和他們一起品嘗端午的味道。

【篇三】

又到了端午節。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想起端午節的粽子。

端午節前幾天,媽媽就從市場上買來包粽子的粽葉、糯米、綠豆等,到端午節那天,就把它們拿出來,用水浸濕,洗乾淨,然後開始包粽子。她拿起一些粽葉,疊成開列一排,隨後一層糯米、一層綠豆、一粒豬肉,最後加上一層糯米把綠豆和豬肉包在中間,再把疊好的粽葉,壓緊,按平,摺疊,最後用線捆住,就這樣一個粽子在她們的手上包好了。

粽子包完後,她就把粽子放進鍋里,加上合適的水,讓它蒸煮。大約煮到兩個小時吧,廚房裡飄散出一股粽子的清香,深深地聞一口,沁透心脾。這時,饞嘴的我就迫不及待地讓媽媽從鍋里抓起一條粽子,不管它炙熱燙手,就解開線團,送進嘴裡,用牙齒咬一口,滾燙的粽子,有時弄得我牙齒根,舌頭嘴上頓時起滿了大大小小的泡泡,儘管這樣我還是不肯吐出來,味道好極啦。

聽大人們說,端午節這天有一個古老的故事。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期楚國的大詩人屈原因仗義直言遭革職放逐。眼見國破家亡,百姓流離失所,屈原是有心報國而無力回天,憤然之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傳說屈原死後,百姓紛紛擁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的還拿出食物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因此,在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等的風俗,以此來紀念屈原。時過境遷,人事物非,可端午節一直流傳至今,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