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來臨了!小學生聖誕節作文怎么寫?

節日歷史

起源

•紀念耶穌出生

聖誕快樂

據說耶穌是因著聖靈成孕,由聖母瑪利亞所生的。神更派遣使者加伯列在夢中曉諭約瑟,叫他不要因為馬利亞未婚懷孕而不要她,反而要與她成親,把那孩子起名為“耶穌”,意思是要他把百姓從罪惡中救出來。

當馬利亞快要臨盆的時候,羅馬政府下了命令,全部人民到伯利恆務必申報戶籍。約瑟和馬利亞只好遵命。他們到達伯利恆時,天色已昏,無奈兩人未能找到旅館渡宿,只有一個馬棚可以暫住。就在這時,耶穌要出生了。於是馬利亞唯有在馬槽上,生下耶穌。後人為紀念耶穌的誕生,便定十二月二十五為聖誕節,年年望彌撒,紀念耶穌的出世。

•羅馬教會設立

4世紀初,1月6日是羅馬帝國東部各教會紀念耶穌降生和受洗的雙重節日、稱為“主顯節”(Epiphany),亦稱“顯現節”,即上帝通過耶穌向世人顯示自己。當時只有那路拉冷的教會例外,那裡只紀念耶穌的誕生而不紀念耶穌的受洗。後歷史學家在羅馬基督徒習用的日曆中發現公元354年12月25日頁內記錄著:“基督降生在猶大的伯利恆。”經研究,一般認為12月25日伴為聖誕節可能開始於公元336年的羅馬教會,約在公元375年傳到小亞細亞的安提阿,公元430年傳到埃及的亞歷山大里亞,那路撒冷的教會接受得最晚,而亞美尼亞的教會則仍然堅持1月6日主顯節是耶穌的誕辰。

12月25日本是波斯太陽神(即光明之神)密特拉(Mithra)的誕辰,是一個異教徒節日,同時太陽神也是羅馬國教眾神之一。這一天又是羅馬曆書的冬至節,崇拜太陽神的異教徒把這一天當作春天的希望,萬物復甦的開始。基於此原因,羅馬教會選擇這一天作為聖誕節。這是教會初期力圖把異教徒的風俗習慣基督教化的措施之一。後來,雖然大多數教會都接受12月25日為聖誕節,但又固各地教會使用的曆書不同,具體日期不能統一,於是就把12月24日到第二年的1月6日定為聖誕節節期(ChristmasTide),各地教會可以根據當地具體情況在這段節期之內慶祝聖誕節。自從12月25日被大多數教會公認為聖誕節後,原來1月6日的主顯節就只紀念耶穌受洗了,但天主教會又把1月6日定為“三王來朝節”,以紀念耶穌生時東方三王(即三位博士)來朝拜的故事。隨著基督教的廣泛傳播,聖誕節已成為各教派基督徒,甚至廣大非基督徒民眾的一個重要節日!

•聖誕老人

在公元四世紀的時候,尼古拉斯出生在小亞細亞巴大拉城,家庭富有,父母親是非常熱心的天主教友,不幸他的父母早逝。尼古拉斯長大以後,便把豐富的財產,全部捐送給貧苦可憐的人,自己則出家修道,獻身教會,終生為社會服務。尼古拉斯後來作了神父,而且還升為主教。他一生當中,做了很多慈善的工作,他最喜歡在暗中幫助窮人,聖誕老人是他後來的別號,這個名字是出自他暗中送錢,幫助三個女孩子的故事。

尼古拉斯死後被尊為聖徒,是一位身穿紅袍、頭戴紅帽的白鬍子老頭。每年聖誕節他駕著鹿拉的雪橇從北方而來,由煙囪進入各家,把聖誕禮物裝在襪子裡掛在孩子們的床頭上或火爐前。

•發展

聖誕節本是宗教節日。十九世紀,聖誕卡的流行、聖誕老人的出現,使聖誕節開始漸漸流行起來。聖誕慶祝習俗在北歐流行後,結合著北半球冬季的聖誕裝飾也出現了。

十九世紀初發展至中葉,整個歐洲、美洲開始過起了聖誕節。並衍生出了相應的聖誕文化。

聖誕節傳播到亞洲是在十九世紀中葉,日本、韓國、中國等都受到了聖誕文化的影響。

改革開放後,聖誕節在中國傳播地尤為突出,至二十一世紀初,聖誕節有機地結合了中國當地習俗,發展日趨成熟。吃蘋果、帶聖誕帽、寄送聖誕賀卡,參加聖誕派對,聖誕購物等成了中國人生活的一部分。

習俗慶祝

禮物

•聖誕卡

聖誕卡(聖誕卡片)在美國和歐洲很流行,許多家庭隨賀卡帶上年度家庭合照或家庭新聞,新聞一般包括家庭成員在過去一年的優點特長等內容。聖誕節這天,指出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理想,只有以和平與仁愛的言行達成。寄贈聖誕卡,除表示慶賀聖誕的喜樂外,就是向親友祝福,以表懷念之情。尤其對在孤寂中的親友,更是親切的關懷和安慰。

裝飾

•聖誕襪

最早以前是一對紅色的大襪子,大小不拘。因為聖誕襪是要用來裝禮物的,所以是小朋友最喜歡的東西,晚上他們會將自己的襪子掛在床邊,等待第二天早上收禮。[4]

•聖誕帽

是一頂紅色帽子,據說晚上戴上睡覺除了睡得安穩和有點暖外,第二天你還會發現在帽子裡多了點心愛的人送的禮物。

聖誕裝飾包括以聖誕裝飾和聖誕燈裝飾的聖誕樹,戶內以花環和常綠植物加以裝飾,特別的冬青和槲寄生是傳統採用的材料。在南北美洲和少數歐洲地區,傳統上戶外以燈光裝飾,包括用燈火裝飾的雪橇、雪人和其他聖誕形象。冬青和槲寄生是傳統採用的材料。市政*也會對聖誕裝飾加以支持,在街道懸掛聖誕標語或者是在廣場放置聖誕樹。

•聖誕樹

聖誕樹(Christmastree)是聖誕節慶祝中最有名的傳統之一。通常人們在聖誕前後把一棵常綠植物如松樹弄進屋裡或者在戶外,並用聖誕燈和彩色的裝飾物裝飾。並把一個天使或星星放在樹的頂上。

用燈燭和裝飾品把樅樹或洋松裝點起來的常青樹,作為聖誕節慶祝活動的一部分。近代聖誕樹起源於德國。德國人於每年12月24日,即亞當和夏娃節,在家裡布置一株樅樹(伊甸園之樹),將薄餅乾掛在上面,象徵聖餅(基督徒贖罪的標記)。近代改用各式小甜餅代替聖餅,還常加上象徵基督的蠟燭。此外,室內還設有聖誕塔,是一木質的三角形結構,上有許多小架格放置基督雕像,塔身飾以常青樹枝葉、蠟燭和一顆星。到16世紀,聖誕塔和伊甸園樹合併為聖誕樹。[6]

•聖誕節櫥窗

聖誕櫥窗也是墨爾本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每年的聖誕節來臨前商店的櫥窗設計人員就會動足腦筋,將這個聖誕節的主題發揮得淋漓盡致,而且絕不會和往年的風格重合,這裡也是媽媽最願意帶孩子們來的地方。聖誕爺爺醇厚的嗓音講述著驚心動魄的經歷,故事還是那個故事,但聲、光、電的組合更生動有趣。排隊入場是瑪雅櫥窗參觀中不成文的規定,欄桿外是急匆匆路過的人流,欄桿內有序參觀,每個櫥窗有數分鐘的演繹。每個櫥窗左下角是滾動的螢幕,立體聲喇叭中講述的故事,都能在這裡顯示,掃描一下二維碼還能下載。

•聖誕節環

西方國家聖誕節其間掛在家門口用的裝飾品,通常用綠色的枝葉或藤條(松毛、松針等)和銀色的金屬及金色的鈴鐺配以紅色的緞帶組成主色調綠、白、黃、紅代表歡樂喜慶上面寫著MERRYCHRISMAS或者簡寫為X'mas

聖誕節環最早出現在芬蘭。

聖誕節作文精選五篇

小學生聖誕節作文【一】

今天是西方的聖誕節,傳說,聖誕節是西方人最熱鬧最隆重的一個節日,相當於我們中國人的春節。在這一天裡,家家戶戶都會擺上一棵聖誕樹,在聖誕樹上掛滿了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禮物。同時,還會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打扮成聖誕老人,挨家挨戶地給小朋友們發禮物。聖誕節不僅是西方孩子們的節日,也是男女老少共同狂歡的日子。

現在,聖誕節不遠千里,飄洋過海地來到我們中國,我們東方人也開始熱衷於過聖誕節。

今天晚上,媽媽帶我來到街上,我看見大街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商店裡的物品琳琅滿目、數不勝數,而且物美價廉,人們忙著採購冬令商品。在一家小飾品店裡,媽媽給我買了個聖誕帽子作為聖誕禮物送給我。我歡歡喜喜地戴上聖誕帽,繼續在街上溜達,在一家照相館前,我和媽媽看見了米奇,米妮分別站在大門左右兩邊,擺出不同的姿勢,招徠顧客。大門上還張貼著各種各樣、引人注目的聖誕老人的頭像,千姿百態,變幻無窮,小朋友的眼神常常被大門前的景象所吸引,我站在那兒目不轉睛看了好一會兒,才肯跟爸爸媽媽走。

我逛了很久,在爸爸媽媽不停催促下,我才依依不捨地回家。

小學生聖誕節作文【二】

“叮叮噹,叮叮噹,鈴聲多響亮……”大街小巷播放了這首歌,代表著我盼望已久的聖誕節終於要到了,因為聖誕節可以拿到我心愛的——腳踏車。

因為我長高了,所以之前的腳踏車不能騎了。如果世上真的有聖誕老人,真希望他能送我一台腳踏車!我以前真的很天真,以為真的有聖誕老人,會在平安夜,送禮物給這一年來表現的小朋友。後來才知道,這只是美麗的傳說。但我還真的想收到一台腳踏車當聖誕禮物。我隔壁的姐姐有一台很酷的腳踏車,每次都在我家店門口晃來晃去,讓我羨慕得輾轉難眠。要是有了腳踏車,我就可以跟姐姐一起到對面的運動公園騎,還可以一比高下,看誰騎得快、騎得帥。騎腳踏車是一個非常好的運動,我非常喜歡這項運動。

要是我有了它,我一定對它疼愛有加,絕不讓它有絲毫刮傷,更不會讓它人仰馬翻,因為我知道腳踏車不便宜,爸爸賺錢很辛苦,每天起早摸黑,常常累到腰痠背痛。爸爸自己很節省,爸爸的運動鞋穿了好幾年,很破舊了,像餓得很久的魚一樣嘴巴開開的。媽媽說:“去買雙新的。”爸爸說:“不用啦!黏一黏就好了!”

爸爸那么節約,都是為了把錢省下來,給我和媽媽用。今年的聖誕節,爸爸給我換了新的腳踏車,看到爸爸毫不吝嗇地把他節約了那么久的錢用來給我買新的腳踏車,我感動的哭了。這個聖誕節是我有史以來過的最開心的一次聖誕節了。

小學生聖誕節作文【三】

聖誕節每年的12月25日是聖誕節,這原本是西方國家的節日,現在我們東方人也很喜歡過聖誕節。聖誕節的前一夜是平安夜,這一夜,聖誕老爺爺忙著給小朋友們悄悄送禮物,想給小朋友一個驚喜。

每個小朋友都喜歡聖誕節,因為這天他們都會收到自己喜歡的禮物。從我小時候的記憶起,我收到的禮物有鈴鐺、朱古力、水果糖、卷筆刀……我想像著慈祥的花白鬍須的聖誕老爺爺戴著聖誕帽,穿著聖誕衣,駕駛著雪橇,背著禮物袋,給每位小朋友送禮物,祝願小朋友們健康成長,乖巧懂事。

直到今年聖誕節前兩天的晚上,一位叔叔和他的女兒來我們家做客,談論到聖誕節,叔叔說:“聖誕節快到了,爸爸媽媽又要送禮物給你們了。”我詫異地問:“不是聖誕老爺爺送禮物嗎?”叔叔的女兒笑著說:“哪有什麼聖誕老爺爺!那只是傳說,其實禮物都是爸爸媽媽送的!”這時我才明白,原來根本就沒有聖誕老爺爺送禮物,而我收到的禮物是爸爸媽媽買來悄悄放到我的床頭的。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快樂、開心,在新的一年裡更上一層樓。

狂歡夜的晚上,爸爸媽媽帶著我去了最繁華的地帶——新街口。這裡流光溢彩,人流如潮,人們手拿煙花來到廣場,火花飛舞,帶動每個人的心。商場大門外,綠色的聖誕樹上星光閃爍,載著許多人的祝願。聖誕節快樂,與其說是孩子們的快樂,不如說是父母給孩子創造了快樂。

小學生聖誕節作文【四】

每當清晨出門後第一縷呼吸看到一絲霧光,我就會明白:又到冬天了。

每年的冬天似乎是人們忙碌的時候,但並不是為了儲備冬糧,更不是為了早早地置辦春節年貨。如果你去問他們,他們都會不約而同地回答:“聖誕節”。

聖誕節是盛大的,在12月24日晚和12月25日,這段時間總是洋溢著歡樂的氣氛。商家的導購員身著聖誕老人裝站在門口,揮手向人們示意;廣場的聖誕樹上掛滿了會發光的鈴鐺,在音樂的伴奏下閃爍不停;人們歡聚在一起,相互送禮物,表達自己對他人的美好祝福。

這一切看起來是多么的幸福祥和。

然而,我們為什麼要過聖誕節呢?

根據基督教的說法,聖誕節是為了紀念耶穌的出生而設立的節日,人們在這一天進行盛大的慶祝活動。其慶祝方式的來歷已不可考證,但相互送禮物似乎就是聖誕節不成文的規定。

那么,既然是基督教用於紀念耶穌出生的節日,中國人為什麼要過呢?當然,中國人里一定有基督教的信仰者。但我相信,多數漢族人的個人檔案中,關於“宗教信仰”一定是“無”。不過,回族或其他民族信仰伊斯蘭教就另當別論。

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還要過聖誕節呢?

答案當然是,為自己找一個放鬆的理由。

據統計,中國民眾,不管是學生還是工作者,其生活壓力在世界排名上活躍於前列。為了給自己一個放鬆的理由,聖誕節就成了首選。其次,商家的炒作也是構成“中國式聖誕節”的一大因素。

類似聖誕節,不少外國的節日在建國60餘年間陸續悄悄進入國內,例如母親節、父親節、情人節等。相反地,中國許多除春節外的傳統節日都坐起了“冷板凳”,例如寒食節、端午節、重陽節等。

對於中國人是否需要過聖誕節,我個人持否認的態度。因為中國許多人並不是基督教信徒,聖誕節是一種紀念耶穌誕生的節日,與中國人並沒有關係。其次,聖誕節在中國似乎已經變了味兒,西方的聖誕節為了耶穌的誕生而慶祝,反觀中國,似乎只是為了能夠休息,能夠放鬆,能夠收到禮物而“慶祝”。

當然,每個事物的存在必有其存在的理由。並且文化的滲透也是新時代的特點,不能單純地說一個事物是好的,也不能單純地說一個事物是壞的。如果“中國式聖誕節”干擾了中國文化的發展,那就一定要阻止;倘若它促進了中國文化的發展,那也是極好的。

我想,歷史終究會給我一個答案。

小學生聖誕節作文【五】

聖誕節早成了熱鬧日子,在我們班就有不少同學發禮物,可關於中國人到底該不該過聖誕節的爭論早有發生。有媒體報導,溫州中國小校長均收到市教育局通知,要求“不在校園內舉行任何與聖誕有關的活動”;西北大學現代學院封校禁止學生過平安夜。這樣的舉措難免遭人議論,學校固然沒有必要搞聖誕活動,不過讓教育部門下髮禁令實在有些小題大做。禁令的出發點應該是出於保護中國傳統文化。聖誕節之所以屢遭抵制,也正是因為有人覺得社會對這一西方節日的重視程度超過了不少中國傳統節日,是西方文化的擴張。不過在這一點上,我們該有更多對自身文化的自信。

西方節日在中國大行其道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商家為了製造商機而大肆宣傳、渲染。實際上,聖誕節在中國早走了味,其在西方所具有的文化內涵在我們這裡並不突出,在更多人看來,無非是一個購物、社交的湊熱鬧的日子,沒有多少人真正是為了它的宗教含義而去過節的。在現代社會中,許多人為了事業而客居他鄉,像清明、中秋、重陽這一類的節日對於他們來說未免過於沉重,以至於不願提起,並且生活壓力的過重,聖誕節的狂歡為他們提供了放鬆和發泄的契機。還有,在春節時,大家都回家鄉過年,朋友、同學、同事不能聚在一起,平時的節假日也不多,所以聖誕節也就成了非親人的同伴之間的聚會節了。

雖然聖誕節或許比端午、中秋、重陽更熱鬧,但原因並非是西方節日文化壓倒了傳統文化,而只是其現實意義更容易被人接受,讓人更湊得起熱鬧而已。新興的“光棍節”、“雙十二”,隆重程度恐怕不亞於各種東西方節日,那為什麼沒有人像“打壓”洋節一樣去禁止呢?這就是很好的旁證。相反的例子也不少,感恩節、萬聖節等等洋節,雖然也總有商家宣傳,但在社會中總難以形成什麼熱潮。說白了,洋節並不是什麼妖魔鬼怪,更不是傳統節日被淡忘的根源,真要因為聖誕節就驚呼洋節壓倒中國節,未免有些大驚小怪。

從這個角度來說,要弘揚中國傳統節日,靠“打壓”洋節顯然不對路子,而是應發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讓其跟現代社會生活更好地融合才是正理。可以在元宵教學生做湯圓,在端午教做粽子,在重陽組織登山活動……春節就是的例子,只要中國人保持著團圓、守歲的習慣,農曆新年的地位就永遠不會被公曆元旦所取代。

我們常說中國泱泱大國,文化兼容並蓄,在小小節日話題上,當有順應社會潮流、兼併包容的心胸,洋節和中國節並沒有衝突,完全可以和平共處。且不說聖誕節是否應該冷處理,即使真的要“打壓”,用教育局禁令的方式反而會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從而事與願違。聖誕節傳入中國已被娛樂化,沒多少人會考慮它是不是宗教性的節日,只要自己過的快樂就行了。它幾乎衍生成為青年朋友尋求放鬆、獲取快樂,與人狂歡的理由和契機。不鼓勵、不宣傳、不渲染、不抵制,對它進行冷處理才是對待西方宗教性節日應該採取的態度。同時要加大對我國傳統節日的保護、重視與宣傳,這才能真正的讓傳統節日不再“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