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故宮的小學生作文三篇

游故宮作文【一】

游故宮游故宮故宮位於北京的天安門內,是明朝明成祖朱棣建造的。也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又稱“紫禁城”。“故宮規模宏大。明代皇帝朱棣,以南京宮殿為藍本,從大江南北徵調能工巧匠和役使百萬夫役,歷經14年(1407年1420年)時間建成的。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

城牆環繞,周長3428米,城牆高7.9米,底部寬8.62米,上部外側築雉牒,內側砌宇牆。城外有一條寬52米的護城河環繞,構成完整的防衛系統”。導遊繪聲繪色地講給我們聽。故宮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不知不覺,我們跟導遊已經穿過了午門,跨過了太和門,來到一個大宮殿面前。牌子上寫著“太和殿”三個大字。聽導遊介紹:太和殿是故宮中最大的宮殿了,殿高35米多,橫十一間,縱五間,正中設寶座,每逢皇帝就位,以及生日、元旦、冬至三大節和調兵遣將等大朝會,大慶典的活動,都在這裡舉行。那時,皇帝高踞寶座,文武百官排列殿外。九龍壁的色彩鮮艷。它建於清乾隆38年(1773)。

壁高6米,長31米,表現9條不同顏色,各具姿態的游龍,騰越於洶湧的浪濤之中。之後,我們又遊覽了許多地方,我也從導遊身上學到了許多東西。故宮的宮殿建築,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它標誌著我國悠久的文化傳統,顯示著500餘年前我國在建築藝術上的卓越成就。

故宮遊記作文【二】

今年暑假,爸爸和我去參觀舉世聞名的北京故宮。

我們到達故宮的後門,買好票,請了一個導遊,就進了雄偉的故宮後門。首先展現在我眼前的是一棵大槐樹,聽導遊說當年崇楨皇帝就是吊死在這棵樹上的。我們跟著導遊繼續走,到了坤寧宮。坤寧宮是皇妃住的地方。這裡的風景更優美,綠草如茵,繁花似錦。這些房子大約有三米高,據說皇后就住在靠南方向的屋子裡。對面是嬪妃住的西六宮,那裡的屋子就相對要暗一些,小一些了。

穿過書齋,就到了乾清宮,這是皇上上早朝的地方,乾清宮的正前方擺著一張鍍金做的精美的龍椅。龍椅上刻有許多龍,有的雙龍戲珠,有的互相纏繞,真是維妙維肖。我抬頭往上一看,牆上有一塊大大的匾,匾上寫著“正大光明”四個大字,每當上朝時,“正大光明”這塊匾就面對著各位大臣,仿佛告誡這些大臣們:“凡是做事,都要正大光明的做。”我站在乾清宮中間,仿佛看到了當時的皇上和眾位大臣商議朝政時的氣勢。隨後,導遊還帶我們參觀了中和殿、保和殿等地方,最後,就到達了故宮的正門。

走出正門,我再一次回首遙望著這座古老的宮殿,心裡默默的祝願著:祝願祖國繁榮富強,一代更比一代強。

記於故宮作文【三】

行走在蒼老的金水橋上,帝都遺存的斑駁在腳下掠過,一寸又一寸地被磨平。斜陽下,琉璃打著餘暉,撐亮一小方檐牙,暴露出未經修復的事實。浮雕上,鶯鶯燕燕昂頭向天,但已不再歌唱。這是故宮,這故宮,古老的紫禁城,已故的皇宮。

累於在人群中梭逡,我隨便找了塊安靜的石頭坐下,歇歇自己麻木的腳和麻木的眼睛。洶湧的人群澆滅了我的熱情,覆滅了我先前美好幻想。但有一處,也唯有那一處,偷偷的告訴我的從前輝煌太和殿屋頂當中正脊的兩端的琉璃吻獸,穩重有力地吞住大脊。歷史的輝煌,歷史的燦爛,全部寫在這丹楹刻桷上。漢白玉的莊嚴肅穆,撐起帝王的龍椅,撐起瀝粉金漆的蟠龍柱,撐起的不可觸及的君主權威,撐起一統九州的無形權力,撐起萬畝江山的無際版圖。

而今這一切,皆已變作了塵土,也或許是飄忽在空氣中,不為人知罷了。大宮門上的朱紅淡褪了,門釘上的金漆被剝落,昔日的浮華鉛塵淹沒在一片喧囂中。我踩在中軸線上,抬頭仰視威嚴壯麗的大殿,犯下大逆不道的罪行,我本該被拖出午門,可現在是在當世。黑壓壓的人影擠在太和殿唯一開放的的視窗,沒頭沒腦地向內張望,伸出扭曲的手,企圖觸碰一下這輝煌的墓碑,多少沾上些龍氣。

珍妃井前,成了遊客休息的場所,三三兩兩,噓談笑鬧,好不熱鬧。喧囂深處,唯有井邊一簇從草能召告往日的面孔。遮去那示意遊客的牌子,你才能感受到那股涼意。深不見底的枯井被攔腰割斷,似乎想要阻止我們探詢那帶血的歷史,台前幕後,總是要演繹著不同的的故事。似乎六宮粉黛、三千佳麗都藏在這井裡,連同那熒熒的妝鏡,擾擾的綠雲,漲起的脂水,和那漸行漸遠的車聲……

種種所有,在我眼前晃蕩,又在我眼前消失,又變成現在這副樣子。時間的長河已淌過百年,卻讓我覺得措手不及。就像那種感覺當觀眾都都已離散,當演員都已退場,只有你還站在原位,不知道是在等待下一場演出的開場,還是在等待那一聲落幕的鐘聲。

我不知道如何是好,我不知道是喜是悲。像什麼東西忽地被抽離軀體,永遠的消失,一種空虛感,一種不存在感,讓我覺得不塌實,讓我感到焦慮。曾經的碧瓦朱甍,曾經的高歌曼舞,曾經的不可一世,卻仍以蜉蝣之身寄予天地,以一粟之形寄予滄海,轉眼便消逝在歷史的里程碑上,凝結在歷史拐角的風口。

懷著一腔思緒,驀地才發現自己已走到故宮博物館,帝王宮人們的遺物,皇宮大殿的綴飾扯著我的腳往裡走。一件件攝人心魄的器物被陳列在玻璃展櫃,詮釋了美學的一大境界禁錮。我的腳步最終停留在一對玉扳指上,百年的沉澱,玉上的翠斑似欲傾瀉而出,令人不得不敬畏恭敬,就像後生出於對長者的謙誠崇敬。在我看來,之於某一角度而言,最能代表一國之君的不是方正威嚴的玉璽,而是這圓滑感溫的玉扳指。它象徵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它象徵億萬蒼生,攀於國君之手,縈於國君之胸,發出誓與天下共存亡的吶喊。歷代的史書、卷張也被展列出來,墨跡幹了,凝了,最終融於殘損泛黃的張頁上。層層的歷史在書頁上跳躍、翻滾,記錄下歷史的成與敗,記錄下歷史的必然和偶然。

歷史正是由無數個偶然和必然所構成的,也當以偶然或必然的形式存在下去。有些東西如江水滔滔,逝去了,便是必然,無法追溯;然而,有些東西如亘古長存的氣息,偶爾一絲喘息,被你發現了,便是偶然,但它的存在卻是必然。

古人不曾見今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