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暑假實習日記五篇

篇一

經過了考試周的緊張生活,面對即將到來的專業實習,同學們顯得非常興奮與期待。今天在文法301教室舉行了我們專業實習的動員會,黨支部書記兼副主任張家盛,也就是我們本次實習的隊長,以及張毅導員參加了本次動員會。會上,張家盛老師和張毅導員相繼對動員大會做出了安排和指導,闡明了此次實習動員大會的主題,就同學們出去實習的相關注意事項和如何實習以及鼓勵同學們爭取提高自身實踐能力作出了重要指導;就實習日記實習報告的撰寫做了詳盡的講解。老師們根據法學系同學的實習困惑和需求,重點強調四點內容:

一是轉變觀念,充分認識本次集中實習的重要意義切實端正實習態度;

二是嚴格遵守實習紀律,實行實習組長負責制,必須按規定參加實習,服從組織領導與安排,遵守學校及實習單位的各項規章制度;安全無小事,要時時刻刻注意人身安全與財產安全;

三是與實習單位及時溝通,實現全過程監控;

四是做好平時的實習記錄。會後,同學們熱情高漲,厲兵秣馬,均表示要為7月份開始的實習做好充分的準備,認真對待此次系裡安排的集中實習,爭取的實習效果。

篇二

今天是正式開始實習的第一天,也是我們離開北京的日子。同學們紛紛起早檢查有無遺漏的行李,9點鐘準時出發。11點半在北京西站集合。火車晚點,卻並未影響大家的興致。我感覺到青春真好,沒有經常在車站看到的疲憊和倦意,沒有迷茫的眼神,有的只是那種陽光和活力,甜甜的笑容,足以影響周圍的每一個人。文法的三個專業中,我們是第一個出發的,也算是為文法學院07級暑期專業實習拉開一個完美的序幕吧!火車在六點左右到達聊城車站,一個很安逸的小城市,少了北京的喧譁和嘈雜,多了一份寧靜和無憂無慮。法院派車來接我們,把我們接到賓館。那是一個比我們想像中好一百倍的賓館,給了我們三人套間。我想,應該沒有哪個專業會比我們的條件更棒了吧!雖然沒有多好,但是至少不會讓我們在外面受苦,非常感謝學校學院給我們的實習提供這么大的支持,我們一定不負眾望,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積極學習,認真思考,為我們的法律生涯畫上完美的一筆。

篇三

今天我們在聊城中院新審判大樓前隆重舉行北京科技大學實踐教學基地揭牌儀式。聊城中院黨組副書記、常務副院長、北京科技大學客座教授吳聲,以及北科大文法學院黨委書記張穎、文法學院法律系主任侯登華、黨支部書記兼副主任張家盛出席儀式,聊城中院幹警和北京科技大學部分師生參加。這次揭牌儀式標誌著聊城中院成為北京科技大學在山東省首家合作成立教學實踐基地的單位。在揭牌儀式中吳聲副院長致辭,向參加儀式的各位領導、老師、同學們表示熱烈的歡迎,並指出聊城中院與北科大學合作建立北科大實踐教學基地是兩家單位共同作出的一項重要決策。它的成立有利於充分發揮北科大的教學實踐優勢和聊城中院的實踐優勢,促進北科大教學科研水平和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也為聊城中院的審判實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依託,為雙方之間的相互合作提供了一個穩定的平台,也為雙方之間的合作探索出了一條重要渠道。

揭牌儀式結束後,我們觀看了聊城中院的信息化介紹短片,隨後參觀了科技化法庭,親身感受到聊城中院各項工作特別是信息化建設的先進性。通過實地參觀進一步拉近了法學理論知識與法院審判實踐的距離。

篇四

今天的行程安排是參觀“三碗不過崗”的景陽岡及陽穀縣人民法院、景陽岡人民法庭。景陽岡人民法庭位於陽穀縣張秋鎮,轄區面積24平方公里,轄區人口16萬。法庭現有幹警15人,本科學歷10人,專科學歷5人。法庭配備警車3輛、微機16台、監控設備和安檢門各1套,雷射印表機、電子簽章機、傳真機各1台,是陽穀縣人民法院建設的第一個科技化法庭。景陽岡人民法庭的前身是范海人民法庭,更名後的景陽岡人民法庭始建於XX年。審判辦公樓建築面積1280平方米,內設大、中、小三個審判庭,達到了“規模化、標準化、規範化、制度化、現代化”的標準,被省高院評為“五化”法庭。先後被省高院、市中院、縣委、縣政府授予“全省優秀人民法庭”、“模範法庭”、“人民滿意政法單位”、“縣級文明單位”等榮譽稱號。

一個小小的人民法庭可以獲得如此之多的榮譽稱號令我們十分震撼,其實對我國的法制建設做出貢獻不在於所處崗位的高低大小,而是在於用怎樣的態度去對待。如果端正法律人的做事態度,相信僅僅是最普通的人民法庭,也可以成就一番事業,還當地居民百姓一個公道。

篇五

懷著對於“天下第一泉”的嚮往,我們來到了泉城濟南。趵突泉公園始建於1961年,其名勝古蹟,文化內涵極為豐富,是具有南北方園林藝術特點的最有代表性的山水園林。今日之趵突泉正越來越為世人所矚目,便有了“游濟南不游趵突,不成游也”之盛譽。趵突泉位居濟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譽為“天下第一泉”,也是最早見於古代文獻的濟南名泉。趵突泉是泉城濟南的象徵與標誌,與千佛山、大明湖並稱為濟南三大名勝。趵突泉是公園內的主景,泉分三股湧出平地,泉水澄澈清洌。泉的四周有大塊砌石,環以扶欄,可憑欄俯視池內三泉噴涌的奇景。在趵突泉附近,散布著金線泉、漱玉泉、洗缽泉、柳絮泉、皇華泉、杜康泉、白龍泉等三十多個名泉,構成了趵突泉泉群。歷代文化名人諸如曾鞏、蘇軾、元好問、趙孟頫、張養浩、王守仁、王士禎、蒲松齡、何紹基、郭沫若等,均對趵突泉及其周邊的名勝古蹟有所題詠,使趵突泉的文化底蘊更加深厚,成為海內的旅遊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