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貓耳朵的小學生日記2篇

描寫貓耳朵的小學生日記篇一

恰好到了午飯時間,媽媽和了些面,我便請求媽媽教我做“貓耳朵”。

按照媽媽說的,我用刀先把麵餅切成一條一條,為了保證麵條不會粘到手上和案板上,便撒了些許麵粉。然後,我輕輕將它揉搓成均勻的柱狀長條,因為這是我第一次做,有些地方難免粗細不均勻……接著,我用刀將這些長條切成大概1。5厘米左右的樣子,撒了些麵粉後,我把大拇指放在這些面塊的將近一半的位置上,再輕輕向下按壓的同時,向右揉,可要是力道控制不好,就會使面粘到手上。要修復的話,也得費點時間,我就是這樣。不過熟能生巧,做多了就好了。

光有面可不行,還得準備菜——

我將雞蛋向碗沿上輕輕一磕,把蛋黃蛋清倒入碗中,又加了一勺尖的食鹽,用筷子攪拌均勻。我再把小瓜、洋蔥、西紅柿切成小塊,分成三堆,放在案板上。

接下來,便開始炒制——

我往鍋里滴加了適量的油,等油燒好,就立馬把雞蛋倒入,翻炒,然後撈出。然後,輪到菜了,因為剛才炒雞蛋時吸光了鍋里的油,所以,還要再次往鍋里加油,等油燒好,再依次把菜,“貓耳朵”和雞蛋放入翻炒,加入適量的醬油和鹽,用不了多久,香氣撲鼻的“貓耳朵”就做好了。

也許因為是自己做的,所以味道自然很棒,不僅如此,還有那賣相,光想想就讓人止不住地流口水。

當然,美食千千萬,光學這個怎么行,我還要學著做更多,以便隨時可以一飽口福!

描寫貓耳朵的小學生日記篇二

姥姥說今天中午下貓耳朵吃,我很好奇,就嚷著要一起做,表弟當然也不甘落後。

我跟著姥姥進了廚房,見她拿出一個盤,舀了一大碗面,邊加水邊用手使勁地揉,一會兒,鬆散的麵粉像被施了魔法一樣,變成了光滑結實的麵團。“那我做什麼呢?”我向姥姥要求任務。“別著急,一會兒你和你弟弟負責做貓耳朵。”“我不會。”“很簡單的,一會兒我教你們。”

姥姥將活好的麵團放在案板上,按平,又撒些麵粉,拿起擀麵杖一下一下擀了起來,當擀成厚約3毫米的麵餅時,就拿起刀先橫著切成5毫米寬的豎條,再豎著切成長也是5毫米的小立方體,我數了數,有260多個小立方體呢,“這么多,我們得做到鼠年馬月了。”我驚叫著。

按照姥姥的要求,我拿出包餃子時用的鍋排,把小面塊放上去,姥姥開始給我們演示:只見她用大拇指按住一個小面塊,然後使勁往下一搓一拉,小面塊就變成了耳朵形狀,兩頭尖尖,中間寬寬,背面凸凹不平,一棱一棱的,還挺好看。誰發明的這方法,利用生活中家家皆有的用具,就做成了讓人垂涎欲滴的美食,真聰明,真會想辦法。

我覺得這太簡單了,拿起一個就按,但做起來才發現並不是那么簡單,力氣大了,把麵團搓破了;力氣小了,麵團搓不開,厚厚的沒有耳朵的形狀。二十多分鐘才搓了50多個,連一個完美無缺的都沒有,大拇指倒是累得酸痛酸痛的。唉,做飯也不容易啊。我和弟弟你一個,我一個,不歇氣地按啊搓拉啊,整整用了一個半小時,終於大功告成,這時姥姥說水開了,你們做好沒?

“好了,來了。”我開心的邊回答邊端著鍋排走進廚房。我將鍋排靠近不鏽鋼鍋,放低,小心翼翼的用手把一個個貓耳朵推進沸騰的水中。“撲撲通通”的聲音接連響起,濺起無數個小水花,它們高興得在水中翩翩起舞,像無數朵盛開的浪花。接著,姥姥又把一個個“綠衣勇士”(切成小段的豆角)放入鍋中,邊放邊用鍋鏟攪動,不讓它們粘在一起。

滾了幾滾,貓耳朵熟了,姥姥盛出一碗,澆上番茄雞蛋鹵和蒜泥,撒上黃瓜絲。啊,真香啊,碧綠的豆角和黃瓜絲,雪白的貓耳朵,鮮紅的番茄汁,金黃的雞蛋,簡直是一個藝術品,美得讓我都捨不得吃下它們了。

“今天做得什麼飯?怎么這么香?”媽媽推門回家就問,真是個饞貓。“是我們做的貓耳朵呀。”我自豪的大聲說道,“你可要多吃幾碗啊。”“沒問題,吃飯可是我的特長。”媽媽話音一落,大家哈哈大笑起來。

做貓耳朵,儘管很累,但很有趣很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