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日記600字左右

吃粽子、賽龍舟,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下面是給你準備的端午節的日記600字左右,歡迎借鑑閱讀!

端午節的日記600字左右<1>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讓我想起了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五節,它廣泛流行於漢、壯、布依等民族地區。

據說端午節的來歷是這樣的:曾經有位詩人,名叫屈原。當自己的祖國被占領時,他無比絕望,於這年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盡,以身殉國。楚國人民十分悲痛,用種種方式來追思他。我們吃粽子、賽龍舟,據說都是為了懷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說起吃粽子,那算得上是最主要的習俗了。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粽子的傳統形狀為三角形,也有長方形的。一般根據其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在粽子裡撒上白糖,吃起來味道好極了。

除此之外,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當屬賽龍舟。相傳龍舟競渡是為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從那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都要舉行龍舟賽來紀念他,借划龍舟驅散江中的魚蛟蝦蟹,以免吃掉屈原的遺體。

端午又稱重五,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聯繫在一起。記得小時候,媽媽用具有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的絲線系在我的手腕和腳踝上。聽說這叫長命縷,也許戴著便能“長命百歲”吧。不過,現在這個習俗已不常見了。另外,在一些較為傳統的家庭中,還要插“五端”,包括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龍船花,我猜這些東西和辟邪有關。

總之,端午節是一個有趣的傳統佳節!

端午節的日記600字左右<2>

陽光如同天的爐火,燃燒起五月的天地,空氣中瀰漫著紅棗、豆沙、蛋黃和竹葉的清香。喔!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來臨了。

夏日的上海,充滿著浪漫的色彩。端午之夜,河邊兩岸星光點點,我們漫步在岸堤旁,享受著著美好的一切。媽媽建議去放河燈。端午之夜正是放河燈的最好時刻,大家都雙手贊成。

夜幕降臨,河畔人聲鼎沸。那天,這條小河顯得格外美麗,我們瞬間就被這裡的夜色迷住了。兩岸柔柔的燈光倒映在河面上,像一條綢帶在水面上搖曳閃動,寬闊的河面在夜色下銀波蕩漾,醉意綿綿。波光粼粼的河面上早已有許多河燈被放飛,那那星星點點的河燈,一閃一閃,真有種說不清的韻味。聽老人說,放河燈是一種民間很古老的傳遞思念的方式,而在端午節放河燈則是為了來紀念屈原。

我也拿出蓮花燈,用打火機點燃了蠟燭,站在放飛河燈的台階上。每一個台階,都有一個手持河燈的人等待著屬於自己的那一刻。小孩子們拿著河燈覺得新奇好玩,年輕人捧著河燈在默默許願,老年人提著河燈感慨歲月的變遷,那場面是多么聖潔,我深深地被那放飛河燈的人群所感動了。看著蓮花燈已經接觸水面了,我的手有點捨不得離開了,蓮花燈已經有了我的溫度,它的花心中已經盛滿了我對屈原的敬佩……我突然覺得它好沉好沉,啊,百姓對屈原的愛戴之情不是全都裝在這一盞盞小小的河燈里嗎?

看著這河裡的河燈,整個世界似乎都被它們照亮了……

端午節的日記600字左右<3>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是我們這裡的一個傳統的節日,在這一天,人們都會吃粽子,吃鹹蛋黃,喝雄黃酒,吃蛇肉……有一些地方還會進行划龍舟比賽。

今天早晨,我起床以後,媽媽就問我:“今天又是端午節了,你還要不要吃蛇肉啊?”“當然要吃!”我響亮地回答。“那我們現在就去菜市場買蛇肉去。”“好呀!快走吧!”於是,我就跟著媽媽去菜市場了。

來到菜市場,我們沒有看到蛇肉。於是,媽媽就帶我在裡面走了一圈。好不容易我們才找到了一處賣蛇肉的地方。攤主問:“你們是不是買蛇肉啊?”我搶在媽媽前說:“是的!”那個人就讓我們自己挑選。我看到那幾條蛇在籠子裡面游來游去。它們還不時把頭抬起。我不禁有些心驚肉跳了。媽媽卻不怕,指著一條中等大小的蛇說:“就要這一條!”“好!”說著賣蛇的人捉起那條蛇。他用手捏住蛇的頭,用腳踩住蛇的尾,再用空著的手拿了一把刀,靈活地把蛇頭給宰了下來,然後立刻把蛇皮剝去。接著,他拿刀把雪白略帶粉紅色的蛇身切成一段一段的放在一隻塑膠袋里。媽媽付了錢,接過裝著蛇肉的袋子就和我一起回家去了。

吃飯的時候,媽媽把香氣四溢的紅燒蛇肉端上了桌子。我看到這盆蛇肉不禁胃口大開,還沒有等媽媽把盆子放到桌子上,就拿起筷子夾了一塊蛇肉放進嘴裡就吃了起來。爸爸看到我這樣迫不及待地吃蛇肉,也跟著夾起蛇肉吃了起來。媽媽說:“看你們父子倆的饞樣……”我和父親不禁哈哈大笑起來……接著,媽媽也跟著我們一起品嘗起來。這紅燒蛇肉的味道真是美極了。

端午節的日記600字左右<4>

“粽子香,香廚房。艾草香,香滿堂。柳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伴隨著這首民謠,端午節如期而至。

端午節是為紀念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節日,當然,也是一個民間古老的傳統節日。但是,各地的節日習俗卻不大一樣。“曾經滄海難為水”,我唯獨對家鄉的端午情有獨鍾。

端午的前一天,大人們就準備好糯米,粽子葉以及其他材料,並早早地把粽子葉包好。

包粽子這一環節,好玩,有趣,是小孩們最喜歡的。

首先,把粽子葉拿在手中,慢慢地圍呀,圍呀,繞成一個長柄勺似的形狀。這下,小孩子們可有玩的了。他門用長柄勺似的粽子葉從水盆里舀一勺水,然後提在空中。葉子裡的水便如根根晶亮的銀線一般,飛流直下,“嘩嘩――”地響。待到水快“乾涸”時,飛流直下的銀線就搖身一變,成了顆顆璀璨的珍珠,滑落在水盆里,叮咚作響。讓人不由自主地為此景此聲所陶醉。

然後,就用勺子一勺一勺地將糯米裝在粽子葉里。小孩兒們的腦袋總是那么奇特。他們將粽子葉里的糯米堆成一座小山,白白的,如雪一般,那么可愛,那么聖潔。有時,他們還會在小山上栽花種草――將小片的樹葉或花瓣貼在上面,讓小山充滿勃勃生機。

最後就該系線了,就是把包好的粽子捆起來。小孩們捆好後,可不會乖乖地讓粽子得到一份安寧。他們會把粽子系在手腕上,當作溜溜球來玩――丟出去,收回來。可是,他們只能丟出去,卻很難收回來。

端午節的早上,小孩們幾乎都是被四溢的粽香所喚醒。來到餐桌邊,他們就會看到碗裡坐著一個粽子,白白的,嫩嫩的,上面還點綴著一些砂糖。早晨的陽光射進來,照在上面,反射出一道耀眼的光芒。讓人看了,不禁垂涎三尺。於是,他們立刻揮去嘴角的口水,拿起筷子,端起飯碗,輕輕地咬一口,細細地嚼一嚼,慢慢地咽下去,那滋味,比美味佳肴還美味佳肴。

“粽子香,香廚房。艾草香,香滿堂。柳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伴隨這首民謠的餘音,端午節如期而去。但端午的歡樂卻永遠迴蕩在我們的心間,永遠,永遠......

端午節的日記600字左右<5>

我家鄉的端午節爸爸說五月初五就是端午節了。奶奶是江西人,聽爸爸說,他們小時候的端午節可好玩了。其中最有意思的就是吃粽子了!

爸爸說他們那時候的粽子都是奶奶自己包的,而且左鄰右舍的都會互相換取各家的粽子。因此,爸爸每次吃的都是不同口味的粽子。那時候各家包粽子的材料都不同,有的用艾葉,有的用竹葉,有的用荷葉,所以他們吃的粽子長的模樣都各不一樣!

想想真的很神奇!

我問爸爸:“東西都不一樣,怎么包粽子啊?都是什麼味道的啊?”爸爸告訴我:有的粽子是三角型的,有的是長方型的,還有圓錐型的。包肉的就是鹹的,其他的包各種豆類和棗的就是甜的。有用糯米包的,有用黃米包的,有用繩子包的,有用竹葉包的,花樣可多了!

包好後放在大鍋里蒸五到十分鐘就可以吃了。可以蘸著糖吃,也有的是蘸著醬油吃。爸爸自己是最愛吃竹葉包著肉的鹹粽子,我呢?好多都沒聽說過,我想我都愛吃!

只是爸爸說現在好多傳統的原料和風俗都改變了,所以我們家也很久沒有吃到那么好吃的粽子了!

尤其是那種左鄰右舍大家互送粽子的習俗已近沒有了,沒有了那份親情,所以現在的粽子也就沒那么好吃了,而且我們現在吃到的粽子大都是超市里買來的,所以味道比較單一,真遺憾!

我真的好羨慕爸爸小時候能有那么多的好粽子吃!

爸爸還告訴我,划龍舟也是端午節的一種習俗。我也沒有見過,真的好想過一個爸爸小時候的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