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山光涌長老碑銘

唐•宋齊邱

夫眾生者,晝則共一明,夜則共一暗。明不為之缺,暗不為之分,蓋眾生同一智而共一見也。佛佛相授,祖祖密傳,以茲為法,實無法也。仰山心偈,天下詠之,正為此也。然其化導大綱。祖教專用,傳襲源流謂石亭仰山之宗,則涌公其後也。

公法號光涌,豐城縣張氏也。誕生之夕,神光照庭,鄰人以為珠壁之祥,間而伺之,生男子也。七歲請學儒,詩、書、禮、樂有若素習。十三請學佛經,論禪智悉如生知。一旦,請遊方求師,父母器而從之。於時,石亭之羶風行四海,乃往禮之,石亭為之剃度。復就開元寺真公,傳淨名經密旨。十九詣襄州壽山寺戴公,受大戒。遂攜瓶錫,遍禮有德。以有間斷意契無間斷心,以有生滅身得無生滅體。石亭有“似驢”之問,涌公有“非佛”之對,嘗大奇之,謂之“肉佛”,可以化人矣。石亭歸寂,公燃第三指以報法,又燃第四指以報親,皆不群之事也。仍歸止於仰之棲隱寺,紹祖風也。

洪師南平鐘王聞其名若禪師家麟鳳,無有肩其威德者,遂遣使迎止於府下。使者至,師不起。於是州牧、邑尹至,亦不起。已而士民皆來,又不起。乃共訴之日:“師如不起,貽郡縣之咎。”由是不得已而後從之。既至,復館師於石亭,繼美名也。是時為人說法,明色空一相,人佛同種。使士者舍書劍、農者棄耜、工者忘糾纏、賈者散金玉,萬務失緒,官不能禁。師之教化明白也如是!天祐十四年秋,還如舊穩。昇元二年夏,順化於禪寢。僧臘七十,俗齡八十有九。門人具梵禮,塔于山之西南隅,表至德也。

嗚呼,涌公!王者固召不就,因慈悲而復就之,真天人也!將來者多方求知,猶有弗獲,足見涌公不泯其能,蓋力救未法之弊爾。入室弟子彥新,執古之士也。任彼肉身聆余廣譽,不遠千里自袁而來,以行狀授余,請銘。殊不知人有勝名,文不勝德。然哀其誠愨,強而應之。

其辭日:佛佛佛,乃真物。自迷悟,無得失。曹溪歿,仰山出。曹溪髓,仰山骨。曹溪虛,仰山實。佛兮涌,涌兮佛。

孚惠泉銘

宋•張沇

二王初,來自徐。姓蕭氏,神龍歟。能變化,人其軀。飛潛適,升降如。高雲天,下溪湖。晹而霖,在斯須。八百祀,仰為居。別一祠,春台附。泓然水,殿西隅,深莫測,廣尋余。無定色,白或朱。淫不溢,旱不枯。靈潤滋,眾所需。酌而飲,死者蘇,病者差,癯者腴,疾者安,系慘舒。王之靈,其惠孚。有張沇,江左儒。客袁幕,幸居諸。銘茲泉,詞非虛。

註:張沇宋朝人,生卒不詳。政和年間在袁州作幕僚。

大仰山重建太平興國禪寺碑

元•程文海

皇元有天下,佛法益尊大。天下名山思致崇極,以稱德意。皇慶元年,袁州大仰山重建太平興國禪寺成,有司圖上其事。詔加封開山祖師小釋迦曰“慧慈靈感昭應大通正覺禪師”、二神曰“顯德仁聖忠佑靈濟廣慶王”、曰“福德聖仁忠衛康濟順慶王”。命詞臣發楊烈休,勒垂堅珉。

臣某謹按唐宰相陸公希聲《塔銘》,師名慧寂,世韶州族葉氏。文宗朝從溈山大圓師,悟曹溪心地直指之奧。又從國師忠和尚,得玄機鏡智之妙。又按《宜春圖經》,會昌元年,師來自郴,遇二白衣神,指其地居之。 方是時,國王侮蔑佛法,學徒陵遲,幾不能自立。而師應七葉之運,龍從此山,歷歲數百,其道大暴於天下,斯亦奇矣。神蕭姓,伯大分,次隆。初宅水上游,忽夜半風雨,遷廟於堵田。漢晉以來,或淖高原為田,或助官軍弭盜。御災捍患,神怪不可度巳。迄今水旱疾疫之禱輒回響,廟而祀者幾半天下,非聰明正直能若是耶!神得師而化乃宏,師得神而道益彰,故合祠於師之室,封秩必俱。

大德癸卯冬十有二月乙亥,寺災。明年,長老希陵圖復厥宇,冰涉署陟不懈,輸幣薦貨者川至。為殿、閣各四,樓、亭各二,堂六、祠一,若方丈、眾寮,若門廡軒庭,若瘐庫庖湢,以區計廿有八。丹碧煥燦,制度宏密,廣員倍於舊而加美焉。十方來者莫不驚異讚嘆,惝怳四顧而忘歸。又建棲隱禪院於城南門,為出入祝釐之所。

噫,勤矣!陵,何氏,世以儒顯金華。去為釋,嗣雪岩欽師之學,為臨濟十八葉孫。外宏而內竣,學禪而行律。故施諸其徒,則尊嚴整齊而學成者眾;示諸行事,則感動聽信而業樹者隆。凡三錫命,曰“大圓佛鑒禪師”。於戲,是道也,藏用於體,則靜無所為;推體而用,則動無不應。慧慈以之承六祖、開名山,而神以之輔有道、惠四方,佛鑒以之廓教基、宏法緒。其致顯累朝,宣光新地,北儕泰、華,南友衡、廬。歸乎大江之右,微而著、毀而完,豈徒然哉。

繋之辭曰:惟大仰山,周八百里,據楚之袁。昔有神人,伯仲赤靈,廟食基間。在唐武宗,粵小釋迦,至自郴山。歷澗絕谷,神獻異境,瓶缽以安。躪危躒難,道喪不悖,既固既安。湜湜曹溪,益浚而疏,流為大川。畝滌澮決,廣洽混冥,會於一原。道得其正,地得其勝,來學日繁。後五百年,室毀徒隳,適啟聖元。莫盛匪今,莫高匪禪,或鎸而刓。乾乾佛鑒,統一儒釋,有光厥先。揚溈激濟,惡衣糲食,以示學人。學人若林,直指其心,有覺有聞。表正釋惑,遐邇丕變,順風駿奔。崇構拓恥,高朗博碩,如祗陀園。青山為城,白云為屯,翼翼言言。由甲底壬,克潰厥成,孔勩且勤。職司上言,天子嘉之,景命攸敦。於赤慧慈,洎於大神,鼎峙齊尊。靈宮既抗,休號允爍,尚迪恩綸。天經地寧,保有無疆,壽我聖君。太史稽首,播頌萬億,永殿山門。

註:程文海(1249-1318),字鉅大,京山人,後家建昌(今江西南城)。因避元武宗海山名諱,以字行。世祖時屢遷集賢直學士、侍御史行御史台事。奉詔求賢江南,搜訪遺逸,薦趙孟 等二十餘人。先後出為閩海、江南、湖北、山南、江北諸道肅政廉訪使,皇慶六年累官翰林學士、商議中書省事,翌年以光祿大夫致仕。卒,贈大司徒柱國、追封楚國公,諡文憲。博學宏才,被遇四朝,忠亮鯁直,為時名臣。詩文兼善,曾奉詔修《成宗實錄》、《武宗實錄》。著有《雪樓集》三十卷。

賜答張商英上仰山瑞禾表手詔

宋•趙佶

御筆張商英省:所上表袁州仰山太平興國禪院園中產谷一本兩莖七穗事具悉。博原效祥,嘉禾育秀,和氣所感,元貺昭彰。匪耘匪耔以挺生,如坻如京之將見。卿為時柱石,秉國鈞衡,召此至和,實惟燮理。忽披竿牘,曲盡形容。實野充箱,行慶豐年之兆。歸美報上,不忘忠藎之誠。省覽已還,益深嘉嘆。

註:趙佶(1802--1135),即宋徽宗,以端王入繼帝位。在位25年,為政腐敗昏庸,以致民窮國敗。宣和七年(1125年)鎦金兵南下,遂傳位於太子趙桓(欽宗),自稱“教主道君太上皇帝”。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破汴京,父子被擄北去,後死於五國城。工書畫,亦擅詩詞,有《崇觀宸奎集》、《御製集》。

進仰山瑞禾圖宋大雅表

宋•張商英

臣近上表袁州仰山瑞禾,蓋《春秋》書:“大有年”,乃魯侯一國之事。今天下稔,而珍祥發於嘉穀,則《春秋》所書何足道哉,伏蒙聖恩,賜以詔答,宸翰天文,輝照蔀屋。溫詞德意,淪浹肌髓。臣竊惟天保之詩,君能下下以成其政,故臣能歸美以報其上,垂之六經,詔之萬世。臣敢不拜首稽首對,揚睿聖之丕顯休命,謹繪“瑞禾圖”,並附《大雅》十有三章,繕寫圖如右,上進以聞。

仰山瑞禾考

清•易儒傑

宋徽宗大觀四年,仰山集雲峰下太平興國禪院中產瑞禾,一本兩莖七穗,高逾九尺。秋九月,右丞相張公商英上瑞禾表,帝賜詔褒美。張公復繪“瑞禾圖”,作《大雅》十三章以進。省志據《豫章書》載其事,而不雲產於袁州何地。於政和元年又載:仰山太平禪寺中產嘉穀。袁州舊志竟謂事在政和間,新志疑之而未有定論。

蓋嘗考之,徽宗以庚辰正歲登極,詔改明年為“建中靖國”,壬午改“崇寧”,丁亥又改“大觀”。大觀四年,是為庚寅。故張公《大雅》詩第二章云:“歲在庚辰,利見大人。十有二祀,而紀庚寅。”則仰山瑞禾固產於大觀四年矣。《府志》以為政和間者,不考之過也。又庚辰至庚寅只十一年,而雲“十二祀”,疑“二”字當作“一”字,蓋傳寫之訛也。

註:易儒傑,字冠人,號雲岩,清代宜春縣遷喬鄉人。乾降五十七年(1792年)中式舉人。博通經書子史,有《雲岩文集》。

仰山六禪寺僧人契約

立契約僧人六禪等,緣因本年屆期編審,奉示:凡有田畝,毋許詭寄。蒙通圖十遞,允在南隅一圖圖尾另立僧戶輸糧,具稟縣主莊爺批准在案。是以請同通坊長議定,所有催趲差役不得乾及僧人。倘奉照糧差役,僧人自管。每年錢糧南米,照限自封投櫃,不致逋欠愆期。在後倘能繼置田業,仍從收歸僧戶。在後僧人不得包蔽別庵,如有此情,任從圖遞執約鳴公,僧人自幹了訖。今恐無憑,立契約二紙,各收一紙存照。

雍正四年十月二十八日。僧一堂、中根、小因、維達、度念、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