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大均《魯連台》詩詞鑑賞

葉春平 一笑無秦帝,飄然歸海東。 誰能排大難,不屑計奇功? 古廟千秋月,荒台萬木風。 從來天下士,只在布衣中。 ——《魯連台》  屈大均(1630-1696),廣東番禺人,他出生於明清鼎革之際,一生堅持民族氣節,堅持抗清鬥爭,清兵攻陷廣州時,他參與師傅陳邦彥的反清鬥爭,失敗後削髮為僧,後還俗,晚年隱居著書立說,是一位具有崇高民族氣節的詩人、學者。他以詩名世,被稱為明末清初詩壇“嶺南三大家”之首。  明清易代之際,政治風雲激盪,知識分子生活遭際亦十分複雜,他們思想觀念的變革也是空前的。詩人在詩歌創作中,對現實生活不能不予以反映。屈大均詩歌題材與內容的豐富與更新,是其首要的特點。  屈大均詩歌最具時代精神的部分,是抒發民族情感與愛國主義思想的作品,它是屈大均詩作的“主鏇律”。  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屈大均二十八歲,削髮為僧已七年。這是清廷已經統治全國大部分疆域,但南明政權依然存在,抗清鬥爭仍然在一些地方激烈的進行著;為結交各地英傑,努力奮鬥,救國救民,大均這些年一直奔走四方。他離開廣東北游;第二年春大均到達北京,復轉至山東。行經山東荏平縣,登魯連台遺址,勾起了他深沉的感慨。  魯仲連,戰國時齊國人,善於計謀劃策,常周遊列國,排難解紛。終身不願為官,晚年逃隱於海上。  在屈大均的心目中,魯仲連作為一位布衣之士,能夠排解大難,建立奇功,保持國家的尊嚴,成為反清復明志士們所企慕的典範。屈大均在登魯連台時,深有所感,寫下《魯連台》這首詩。  首句的意思是,魯仲連傲然一笑秦王便不能稱帝了。這句詩寫出魯仲連的傲然之氣。據《史記。魯仲連列傳》記載,魯仲連游於趙,適逢秦國圍攻趙國邯鄲;這時,魏國使者辛垣衍提出尊奉秦昭襄王為帝,以求解圍。魯仲連堅決反對,他以利害進說趙魏大臣,指出秦國“權使其士,虜使其民”,如果秦王真的為帝,“過而為政於天下,則連有蹈東海而死耳,吾不忍為之民也。”秦將聽到後,為之退兵五十里。“一笑”,表現了魯仲連對秦的蔑視,也反映魯仲連抗擊秦兵入侵的決心。“無秦帝”,寫出魯仲連議辯能力之強和擊秦的信心之足。  次句意思是,事成便飄然遠去,回到東海之濱。這句是寫魯仲連說退秦兵之後,並不居功自傲,而是回到東海之濱隱居起來。“海東”,東海。山東地處東海邊。據《史記.魯仲連列傳》記載,秦兵退後,平原君欲封魯仲連,但魯仲連始終不肯接受。又欲以千金相贈,魯仲連笑曰:“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賈之事也,而連不敢為也。”遂辭平原君而去,終不復見。“飄然”一詞,將魯仲連無私為國,超然物外的傲慢神態表現出來。  頷聯是對魯仲連高尚境界的高度讚許。這兩句的意思是,有誰能象魯仲連這樣,排除萬難之後,還不屑計較個人得失,不貪戀享受奇偉的功勳呢?這裡用一反問句,對魯仲連行為作出肯定的評價。這裡其實也暗示著詩人的熱切期望:在國家遇難時,何時能夠出現為國排難建功的有志之士呢?  頸聯是詩人登台所見。意思是,千秋萬代的明月,照在眼前的古廟上;荒蕪的魯連台,萬木在風中搖動。詩人在寫景中寄寓著深情。朗月高風,魯仲連的行為節操深受後人景仰。  尾聯是詩人的感嘆。意思是,自古以來,那些以天下為己任的志士,都是出身在平民之中的啊!“天下士”是指以天下為己任的有志之士。據《史記.魯仲連列傳》記載,新垣衍對魯仲連說:“始以先生為庸人,吾乃今日知先生為天下之士也。”“布衣”,平民。古時平民穿布衣。這裡另有所指,那些能夠完成反清復明大業的英雄豪傑,只能存在於民間的平民百姓之中。  這首詩筆力奇橫,語言精練警策,雄健宏闊,表現了魯仲連對秦的蔑視和對擊秦的信心。反映詩人企慕能夠儘快出現一位可以完成反清復明大業,建立豐功偉績的英雄豪傑的熱切心情。詩歌風格陽剛壯美,借古人古事,抒寫復明之志,情感慷慨激烈,充滿民族正氣。此詩一出,便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