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國聯考各地詩歌鑑賞試題解析(2)

XX年全國聯考各地詩歌鑑賞試題解析

 江西卷

14.閱讀下面兩首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

喜外弟盧綸見宿 司空曙

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

以我獨沉久,愧君相見頻。平生自有分,況是蔡家親。

【注】蔡家親:表親

(1)此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2分)

(2)前人認為全詩動人之處在“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兩句,請從情景關係的角度分析其獨到之處。(4分)

【賞析1】

司空曙與盧綸,既是表兄弟,又都是才華橫溢的大曆詩人,所以當盧綸前來住宿時,司空曙極為高興。便揮筆寫下了這傳誦千古的名篇。

詩篇採用欲揚先抑的手法,在寫喜悅之前,先寫悲涼。首聯寫詩人的住處荒僻,沒有四鄰,毫無家產,十分貧困。頷聯寫他孤獨而衰老。“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採用賦而比的手法,寫盡了孤獨衰颯的況味。既可理解為孤燈之下,一個白髮老人,常常對著雨中那樹葉枯黃的老樹出神發獃;也可以理解為室內燈下的白頭人,好比門外雨中的黃葉樹,顯得十分衰老而孤獨;還可以理解為樹葉在秋風秋雨中枯萎凋零,正像人在社會上受打擊摧殘後顯得十分蒼老衰颯一樣。總之,這兩句詩既寫的形象鮮明,又給讀者留下了巨大的想像空間,很耐咀嚼。故謝榛在《四溟詩話》中說:“韋蘇州曰:‘窗里人將老,門前樹已秋。’白樂天曰:‘樹初黃葉日,人慾白頭時。’司空曙曰:‘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三詩同一機杼,司空為優。善狀目前之景,無限淒感,見乎言表。”其實,三詩各有特色,都能當得起後面這幾句評語,正可不必硬分高下,以上司空曙用了兩聯詩句,寫盡了自己的悲涼悽苦,而且目的正是為了烘托後面的喜悅之情。

頸聯說,因為我失意沉淪已經很久,所以見到你能頻頻地來看我,跟我親近,我內心既覺得慚愧,更十分感激。“患難見真情”,在人情淡薄,世態炎涼的濁世中,有如此知心的一位表弟能常常登門探視,安慰,論詩,怎么能使詩人不喜出望外呢?所以尾聯進一步說,這大概是我們平生本來就有情分,更何況你我又是表親呢?如此懇切的話,真是情見乎辭色,盧綸聽了之後,一定會跟他格外親近吧?

總之,此詩運筆疏淡,寫景真切,感情純樸,結構精巧,的確是司空曙的一篇傑作。

【參考答案】

(1)此詩表達了詩人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帶悲)的感情。

(2)以悲景寫哀情;不著悲字而悲情自現(或寓情於景,不直接寫情,而將情完全寄予在景物中)。

浙江卷

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22-23題。(6分)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元)王旭

兩種風流,一家製作。雪花全似梅花萼。細看不是雪無香,天風吹得香零落。

雖是一般,惟高一著。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隨意穿簾幕。

【注】①萼:花萼。這裡指花萼。

22、詞中的“兩種”指的是 ,“一家”指的是 。

23、指出這首詞的寫作手法並簡析作者的情感。(4分) 

【簡析】

宋盧梅坡云:“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梅花與飛雪往往同時出現。正因為梅與雪相同的時令特點,加之梅花與雪花有相似的性徵,詩人詞人便常常將它們聯繫起來。梅花和雪花形相似、色相近,而質相異,神相別,自古以來,文人詠梅往往不離雪,以雪作背景;詠雪往往不離梅,以梅作襯托。王旭這首詞在眾多的梅雪詩詞中雖不算出類拔萃,也自有其獨到之處。詞開頭“兩種風流,一家製作”指梅與雪同處於冬天,而氣質不同。“雪花全似梅花萼”是對雪花形象的比喻。“細看不是雪無香,天風吹得香零落。”在基本認同“雪卻輸梅一段香”的共識下,詞人彷佛在為雪花叫屈,雪非無香,而是為天風所吹散。詞的下闋,“雖是一般,惟高一著”,雖然看起來相似,實質有高低。“雪花不似梅花薄。”“薄”字一語雙關,是形薄,也是情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隨意穿簾幕。”最後兩句生動地表現段了梅花的孤高與雪花的隨和,構成了鮮明的對比,形象地說明了“惟高一著”之意。此詞語言明快,詞意淺顯,見解獨到,情理相生,不失為一首好詞。 

【參考答案】

(二)(6分)

22.①梅花與雪花 ②大自然

23.手法:對比(反襯)

情感:對梅與雪的品格有所褒貶,突出了對梅花的喜愛和讚賞之情。

山東卷

14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問題。(8分)

寄遠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風緊雲輕欲變秋。正是客心孤迥處,誰家紅袖憑江樓?

(1)首句中“悠悠”在詩中有何作用?(3分)

(2)本詩後兩句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變化?請作簡要分析。(5分) 

【簡析】

這首詩收入《樊川外集》,題一作“寄遠”。杜牧在文宗開成年間曾任宣州團練判官,南陵是宣州屬縣,詩大約就寫於任職宣州期間。 

題稱“南陵道中”,沒有點明是陸路還是水程。從詩中描寫看,理解為水程似乎切當一些。 前兩句分寫舟行所見水容天色。“漫悠悠”,見水面的平緩、水流的悠長,也透露出江上的空寂。這景象既顯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較平靜容與,也暗透出他一絲羈旅的孤寂。一、二兩句之間,似有一個時間過程。“水面漫悠悠”,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時的景象。過了一會,風變緊了,雲彩因為風的吹送變得稀薄而輕盈,天空顯得高遠,空氣中也散發著秋天的涼意。“欲變秋”的“欲”字,正表現出天氣變化的動態。從景物描寫可以感到,此刻旅人的心境也由原來的相對平靜變得有些騷屑不寧,由原來的一絲淡淡的孤寂進而感到有些清冷了。這些描寫,都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準備。 

正當旅人觸物興感、心境孤迥的時候,忽見岸邊的江樓上有紅袖女子正在憑欄遙望。三、四兩句所描繪的這幅圖景,色彩鮮明,饒有畫意,不妨當作江南水鄉風情畫來欣賞。在客心孤迥之時,意緒本來有些索寞無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見這樣一幅美麗的圖景,精神為之一爽,羈旅的孤寂在一時間似乎沖淡了不少。這是從“正是”、“誰家”這樣開合相應、搖曳生姿的語調中可以感覺出來的。但這幅圖景中的憑樓而望的紅袖女子,究竟是懷著閒適的心情覽眺江上景色,還是象溫庭筠詞中所寫的那位等待丈夫歸來的女子那樣,“梳洗罷,獨倚望江樓”,在望穿秋水地歷數江上歸舟呢?這一點,江上舟行的旅人並不清楚,自然也無法向讀者交待,只能渾涵地書其即目所見。但無論是閒眺還是望歸,對旅人都會有所觸動而引起各種不同的聯想。

在這裡,“紅袖憑江樓”的形象內涵的不確定,恰恰為聯想的豐富、詩味的雋永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這似乎告訴我們,在一定條件下,藝術形象或圖景內涵的多歧,不但不是缺點,相反地還是一種優點,因為它使詩的意境變得更富含蘊、更為渾融而耐人尋味,讀者也從這種多方面的尋味聯想中得到藝術欣賞上的滿足。當然,這種不確定仍然離不開“客心孤迥”這樣一個特定的情景,因此儘管不同的讀者會有不同的聯想體味,但總的方向是大體相近的。這正是藝術的豐富與雜亂、含蓄與晦澀的一個重要區別。 

【參考答案】

(1)“悠悠”,寫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長、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這景象既顯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較平靜容與,也暗透出他一絲羈旅的孤獨。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準備,打下了鋪墊。 

(2)詩人的情感由孤迥孤寂而變得精神振奮。正當旅人觸物興感、心境孤迥的時候,忽見岸邊的江樓上有紅袖女子正在憑欄眺望。三、四兩句所描繪的這幅圖景,色彩鮮明,饒有畫意,不妨當作江南水鄉風情畫來欣賞。在客心孤迥之時,意緒本來有些索寞無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見這樣一幅美妙的圖景,精神振奮,羈旅的孤寂在一時間似乎沖淡了不少。這是從“正是”、“誰家”這樣開合相應、搖曳生姿的語調中可以感覺出來的。

江蘇卷

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 岳飛

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 

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卻歸來,再續漢陽游,騎黃鶴。

【注】萬歲山、蓬壺殿:指宋徽宗時構築的土山苑囿、亭台宮殿。

⑴這首詞中的對比是由哪兩個句子領起的?“萬歲山前珠翠繞”一句中用了哪種修辭手法?(2分)

⑵詞中寫了哪些“風塵惡”的景象?(4分)

⑶詞的開頭寫作者登黃鶴樓遙望中原,結尾說“再續漢陽游,騎黃鶴”,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變化?(4分) 

【鑑賞】

這首詞創作時代較“怒民衝冠”略早,寫於紹興四年(1134)作者出兵收復襄陽六州駐節鄂州(今湖北武昌)時。

這首詞採用散文化寫法,可分四段,層次分明。從篇首到“蓬壺殿里笙歌作”為第一段。寫在黃鶴樓之上遙望北方失地,引起對故國往昔“繁華”的回憶。“想當年”三字點目。“花遮柳護”四句極其簡練地道出北宋汴京宮苑之風月繁榮。萬歲山亦名艮岳。據《宋史。地理志。京城》記載,徽宗政和七年始築。積土造成假山,假山周圍十餘里,堂館池亭極多,建制精緻巧妙(蓬壺其中一堂名),四方奇花珍竹異石,悉聚於此,專供皇室遊玩。“珠翠繞”、“笙歌作”,極力寫作了歌舞昇平的壯觀景象。

第二段由“到而今”三字起筆(回應“想當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寫北方遍布鐵蹄的占領區,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人們的慘痛情景。與上段歌舞昇平的景象強烈對比。“鐵蹄滿效畿,風塵惡。”二句,花柳樓閣、珠歌翠舞一掃而空,驚心動魄。過片處是兩組自成問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戰士浴血奮戰,卻傷於鋒刃,百姓饑寒交迫,無辜被戮,卻死無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統兵北上解民於水火之中。“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這遠非“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導“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之猛志。所接二句直寫作者心中宿願——領軍率隊,直渡黃河,肅清金人,復我河山。這兩句引用《漢書》終軍請纓典故,渾成無跡。“何日”云云,正見出一種急切的心情。

最後三句,作者樂觀地想像勝利後的歡樂。眼前他雖然登黃鶴樓,作“漢陽游”,但心情是無法寧靜的。或許他會暗誦“昔人已乘黃鶴去”的名篇而無限感慨。不過,待到得勝歸來,“再續漢陽游”時,一切都會改變,那種快樂,唯恐只有騎鶴的神仙才可體會呢!詞的末句“騎黃鶴”三字兼顧現實,深扣題面。 

【參考答案】

(1)想當年,到而今。  借代。

(2)鐵騎滿郊畿,士兵“膏鋒鍔”,百姓“填溝壑”,千村寥落。

(3)由開頭對昔盛今衰的悲慨,對敵人入侵踐踏大好河山的憤恨,對統治階層奢侈誤國的隱隱痛心,對抗擊敵人收復失地的決心,轉到想像中的“提銳旅”“清河洛”之後再登黃鶴樓的舒暢心情。

福建卷

(三)古代詩歌閱讀(6分)

5.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問題。(6分)

江行 [宋]嚴羽

暝色蒹葭外,蒼茫旅眺情。殘雪和雁斷,新月帶潮生。

天到水中盡,舟隨樹杪行。離家今幾宿,厭聽棹①歌聲。

[注]①棹歌:行船時船工所唱的歌。

(1)詩人為什麼“厭聽棹歌聲”?(2分) 答: 

(2)請從“景”與“情”的角度,賞析本詩的頷聯。(4分) 答:

【簡析】

詩題為“江行”,突出了借“舟行所見”抒情達意的主旨。在暮色蒼茫之時,“蒹葭”“殘雪”“新月”,“樹杪”等,為目之所見;“斷雁”鳴叫、漁夫“棹歌”之聲,為耳之所聞。這一系列意象,營造出了迷濛淒迷的意境,有力地抒發旅途思鄉之情。詩的最後兩句,點明“離家”思鄉之旨,借“厭聽棹歌”這一反常心理,來突出羈旅之情,思鄉之感,構思可謂新穎別致。

【參考答案】

(1)詩人離家日久,思鄉心切,厭倦了長期的漂泊生活,所以聽到棹歌聲便心生厭倦。

(2)詩歌頷聯妙在融情於景,詩中描寫了鶩“殘”、雁“斷”、月“新”、潮“生”的淒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詩人的羈旅之情、思鄉之感。

海南/寧夏卷

(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8~9題。

鷓鴣天 代人賦① 辛棄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山遠近,路橫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注)①這首詞作於作者遭彈劾解官歸居時。 ②青旗:酒旗,酒店門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8.詞的上闋描繪了什麼樣的景象?請簡要敘述。(5分)

9.詞的最後兩句作者運用了哪種寫作手法?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情?詞題人“代人賦”,作者為什麼要以此為題?請簡要說明。(6分)

【簡析】

這首詞題為“代人賦”,實際上是借為農家代賦,表達詞人對農村風物和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上片寫柔桑破芽,蠶種生些,細草黃犢,寒林暮鴉,構造成一幅清新秀麗的江南農村初春生活圖畫。下片進一步描寫農村風情的優美歡愉,自在閒適。末尾二句,將“城中桃李”與“溪頭薺菜”相比,意謂桃李之嬌弱不如薺菜之頑強,言外之意,也就是城市生活不如田園生活也。另外,詞人對質樸平凡而生命力旺盛的薺菜花的讚頌,也體現了詞人頑強進取的人生觀和崇尚自然樸素的美學觀。

【參考答案】

8.(5分)詞的上闋描繪了初春時鄉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間桑樹萌發出新芽,東鄰家蠶卵孵出幼蠶;平緩的山坡上長著細嫩的青草,黃色的牛犢在那兒鳴叫;夕陽斜照這初春傍晚的樹林,晚歸的烏鴉散落在那兒棲息。

9.(6分)運用了對照(或對比)的寫作手法。作者將城裡愁風畏雨的桃李,與鄉間溪頭迎春開放的薺菜花相對照,借景抒情,表達了他解官歸居後鄙視城市官場,熱愛田園生活的感情,題為“代人賦”,實則為己賦,採用待人填詞的形式,以薺菜花自況,效果獨特。

重慶卷

12、閱讀下面的曲詞,回答問題。(6分)

【折桂令】問秦淮 孔尚任

問秦淮舊日窗寮,破紙迎風,壞檻當潮,目斷魂消。當年粉黛,何處笙簫?

罷燈船端陽不鬧,收酒旗重九無聊。白鳥飄飄,綠水滔滔,嫩黃花有些蝶飛,新紅葉無個人瞧。

(1)、“當年粉黛,何處笙簫?”用了什麼修辭手法?(2分)

(2)、“白鳥飄飄,綠水滔滔,嫩黃花有些蝶飛,新紅葉無個人瞧”描寫了什麼樣的景色?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4分)

【簡析】[折桂令]這支曲子,寫明亡後南京的殘破景況,抒興亡巨變後人的感情與情緒。秦淮,長橋的舊院,本是昔日南京繁華的象徵所在,如今卻粉黛無影,笙簫無蹤,燈船不鬧,酒旗不飄,只空餘破窗殘檻,讓人一見便覺悲涼之氣撲面而來。“寫景與言情,非二事也。善言情者,但寫景而情在其中。”(況周頤《薰風詞話》)本曲言情,正是通過一系列有形事物的描繪來抒發與表達的。因此,寓情於景,正是本曲在藝術上的一大特色。它沒有一處帶感情色彩的字眼出現,如:“白鳥飄飄,綠水滔滔,嫩黃花有些蝶飛,新紅葉無個人瞧。”這幾句,寫白鳥綠水黃花紅葉,本應構成一幅絢麗多彩的秋景圖,但卻“無個人瞧”,好一個物是人非,於是只好放任其自飛自流,自開自落……此情此景,真讓人感到一股徹骨的淒涼。物是人非的感慨,昔盛今衰的喟嘆,一切俱在其中矣!堪稱借景抒情的範本。

【參考答案】

12、(6分)

(1)、借代、反問。

(2)、通過“百鳥”“綠水”“嫩黃花”“新紅葉”等描繪了初秋景色。又通過“飄飄”“滔滔”“有些蝶飛”“無個人瞧”等表達了因昔盛今衰引發的冷寂落寞之情。

四川卷

12.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其二)陸游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1)請談談這首詩前兩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達效果。(2分)

(2)這首詩豐富的感情蘊涵在景物與人物的活動描寫之中。結合全詩,對此作簡要分析。(6分)

【簡析】68歲的陸游,被罷免歸山陰故里已經四年。看來,平靜的村居生活並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靜下來。儘管“食且不繼”,疾病纏身,他依然心存天下,壯懷激烈。此時,雖值初秋,暑威仍厲,天氣的熱悶與心頭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將曉之際,他步出籬笆門,以舒煩熱,觸景生情,寫成《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這裡的”其二”,意境遼闊,感情沉痛。

“三萬里河”指黃河,“五千仞岳”指華山,兩者都在金人占領之下。詩一了、開篇就劈空而來,氣象森嚴。山河來是不動的,由於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這黃河、華山不僅雄偉,而且虎虎有生氣。但大好河山,陷於敵手,怎能不使人感到無比憤慨?“東入海”的黃河,仿佛夾著憤怒之氣,傾瀉而來;“上摩天”的華山,昂然挺立,直刺蒼穹。這兩句意境闊大深沉,對仗工整猶為餘事。

“遺民淚盡胡塵里”的“盡”字,更含無限酸辛。眼淚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盡?但即使“眼枯終見血”,那些心懷故國的遺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馬隊揚起的灰塵,隔不斷他們苦盼王師的視線。以“胡塵”作“淚盡”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

結句“南望王師又一年”,一個“又”字擴大了時間上限。遺民苦盼,年復一年,但路遠山遙,他們哪裡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們忘記得乾乾淨淨!詩人極寫北地遺民的苦盼,實際上是表露自己心頭的失望。但失望又終究不同於絕望。詩人為遺民號呼,目的還是想引起南宋當國者的警覺,激起他們的恢復之志。他不是臨終還希望“王師北定中原”嗎?於此可見,全詩以“望”字為眼,表現了詩人希望、失望而終不絕望的千迴百轉的心情。這是悲壯深沉的心聲。詩境雄偉、嚴肅、蒼涼、悲憤,讀之令人奮起。

【參考答案】

(1)(2分)“入”字表現出河的生氣,“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2)(6分)這首詩前兩句用誇張手法寫祖國河山的雄闊壯麗,飽含熱愛之情,並為進一步抒情作了鋪墊;第三句“淚盡”二字則曲折地表達出對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遲遲沒有收復失地的失望與埋怨。

安徽卷

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8~9題。

小重山·端午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①長。空惆悵,誰復吊沅湘②。 

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 

[注]①五色臂絲:荊楚風俗,端午節以五彩絲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羅江。

8.從全詞看,“空惆悵”和“無人解”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

9.這首詞最突出的表現手法是什麼?請分別結合上闕和下闕作簡要分析。(4分)

【賞析】

“端午”,是一個富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的節日。一到端午,人們忙著準備“碧艾香蒲”,一個“忙”字,寫出了家家戶戶“慶端陽”的熱鬧景象。“細纏五色臂絲長”,寫出楚地端午風俗。這描寫,為下片抒情作了鋪墊。在這熱鬧喜慶的節日裡,詩人卻“空惆悵”,與“慶端陽”的熱鬧形成鮮明的對比。“誰復吊沅湘”,交代了“空惆悵”的緣由,原來人們忙著過端午,只是一般性地喜慶,而忘卻了這個特殊節日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誰還記得那為愛國詩人屈原呢?作者有感而發,直指俗弊。下片直抒自己的感情,仍然運用了對比手法。詞人在端午“讀罷”《離騷》,傷感之情油然而生!而那些忙著“慶端陽”的人們,卻無人解“其中味”,更令人惆悵無比!詞人多么希望能記住這位富有“忠義氣”,美好的品格與天地比壽,與日月齊光的屈大夫啊!

作者通過對比手法的運用,把內心的情感抒發得深沉、有力,值得品味。

【參考答案】8.(4分)空惆悵:慨嘆世人忙於節日的喜慶,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節日厚重的歷史內涵;表達對愛國詩人屈原的懷念之情。無人解:抒發了作者不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的情懷,也表達了對屈原忠義氣節的崇敬。

9.(4分)手法:對比。簡析:上闋中眾人的繁忙喜慶和作者的獨自惆悵形成對比;下闋中世俗對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讀《離騷》的深切感傷形成對比。(答“反襯”,且簡析合理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