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詩詞記憶訣竅

中國古典詩詞記憶訣竅                               浙江寧波教育學院中文系余 群   兩個原則

   一、相對統一原則

   1.點面結合。也就是總與分的結合。一些作品在敘事和抒情時是按照或先總後分,或先分後總,或總與分融合在一起的方法來進行的。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雪》。這首詞上片寫景縱橫千萬里;下片論史上下幾千年。上下片渾融一氣,構成了一個博大浩瀚的時空世界,鑄就了一個完美獨特的藝術整體。具體分析,又會發現,上片和下片都是按照總—分—總的方式來抒寫的。上片“北”(諧音為“百”)“千”“萬”是總,以下則是分,最後三句是總。下片則是按照總(“無數英雄”)—分(列舉英雄人物)—總(“數風流人物”)的方法來寫。

2.同類結合。在許多作品中,詩人所用的字或詞前後是一致的,或者就是完全一樣的。如唐代李益的《江南曲》:“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第一句和第四句的頭一個字都是“嫁”;第二、第三句頭一個字分別是“朝”與“早”,而這兩個字單獨來看又是同義詞。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茅檐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其中“茅”與“花”、“一”與“兩”也是同類之詞。白居易的《憶江南》:“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得相逢?”該詞除了前後兩句,其餘每一句都有一個“吳”字,組成了“吳宮”“吳酒”和“吳娃”三個同一類的事物。

二、縱橫交錯原則

   1.縱向是時間順序。有些詩詞是明顯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來寫的,很容易被讀者看出。如杜甫的《石壕吏》,從“暮”到“夜”再到“天明”,時間順序非常明顯。

2.橫向是地點轉換。不少詩詞是運用地點轉換的手法來寫的,這是相互對應的寫法,更能增強詩詞的情感。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先寫自己,再寫遠方的兄弟,兩地相思,歷歷在目。又如杜甫的《新婚別》,通過兩地的情感交流,線索明朗地把女子和丈夫對應寫來,情真意切,格外感人。另外,杜甫的《月夜》也運用了這種手法。

當然,也有一些詩詞綜合運用了縱向和橫向相結合的手法。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這首詩在時間和地點上進行了置換,形成了時空交錯的特點。“宅里”“堂前”“江南”,地點改了,隱含著江北與江南的對比;“尋常”“幾度”“落花時節”,時間變了,揭示了今天與昔日的變遷。

  三種方法

   一、尋找關聯字詞

   在每首詩詞中尋找關聯的字或詞。如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上片第一句的“水”與第二句的“淚”有關係。流“淚”是因為有“山”的阻隔而不能看到故鄉。下片第一句的“山”與上一句的“山”緊密相連,但“山”阻擋不住水“流”,表明相信祖國能夠實現統一的堅定信念。最後,寫作者空有報國之志而無法實現,所以在“江”(與上片的“水”相關)邊發愁,聽到了深“山”(與上片的“山”相聯)里鷓鴣的鳴叫。這裡的鷓鴣叫聲暗示了作者歸鄉心切。如“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風唱鷓鴣”(鄭谷《席上貽歌者》)。

 二、尋找內部規律

   詩詞所寫的內容是有規律可尋的,我們應該學會尋找其中的規律。如毛澤東的《採桑子·重陽》。這首詞是圍繞著重陽來寫人生的感慨的,既有對時光流逝的惆悵,更有對重陽節戰地風景的讚美,也表明了作者的必勝信念。詞中,開頭的“人生”與“歲歲”有聯繫,接下來的“重陽”與“黃花”(菊花)有聯繫,“秋風”與“霜”有聯繫。

  三、尋找前後線索

有些詩詞是按照作者的行程或視線的遠近等順序來寫的,因此,讀者要想辦法理清其中的線索。如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此詩是圍繞著錢塘湖春行的路線來寫的,其線索是:從“山”到“水”,再從“樹”到“家”(房子旁邊有樹是司空見慣的),然後從“家”把視線轉向四周,看到了“花”“草”,最後落到自己最愛的景點——“湖東”的“沙堤”。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記憶原則和方法是分開來說的,這樣便於對它們的理解;實際上,它們是相互聯繫、彼此融合的。因此,使用這些原則和方法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或一個,或兩個,甚至要多個同時運用來記憶詩詞。當然,以上所說的記憶原則和方法,只是記憶詩歌的訣竅,而無論訣竅怎么適用,都必須建立在深刻理解詩歌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