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考古典詩詞鑑賞訓練(2)

聯考古典詩詞鑑賞訓練(2)

鷓鴣天 蘇軾

林斷山明竹隱牆,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百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要求:“就詩歌中畫線句子,結合全詩,從一個角度(如景與情的關係)寫一段80字左右的鑑賞文字”。 

分析:只有抓住景物幽淡閒遠的特點,才能從景物的描寫中體會詞人感人肺腑的真情實感。

解答:

全詞從遠近、俯仰以及視覺、聽覺、嗅覺等角度寫景。透過幅幅畫面,我們可以隱隱地看到詩人那種百無聊賴、無可奈何的心境。 

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益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要求:試析詩中融情入景的寫法。

分析: 

寓情於景又名情景交融,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它將感情融會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這些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來抒發感情。

詩詞裡面的景與情,一般來說,景指景物,情指人的感情。寓情於景的關鍵還是情,如果沒有真摯、深刻、飽滿、激烈的情,那么它所描寫的景,不過是一幅沒有藝術加工的風景畫。因此,同學們在掌握這一技巧時,應該認真揣摩詩中所蘊含的情與景的關係。

解答:

詩中前兩句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寫景,第一句寫烽火台前大漠如雪,第二句寫受降城外月色如霜,營造了一個荒涼、嚴寒、淒冷的環境,將邊地生活的孤苦展現了出來,為第三、四句表現征人思鄉巧妙地設定了情境。整首詩情景交融,深刻地表現了主題。

孤 桐 王安石

天質自森森,孤高几百尋。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虛心。 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明時思解慍①,願斫五弦琴②。

【注】 ①明時,政治清明的時代;慍,疾苦、怨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據《孔子家語》記載:帝舜曾一面彈著五弦琴,一面唱“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

問題:

1.前六句表現了桐樹怎樣的特點?

2.請對本詩表達的思想感情作簡要評價。

分析:

解答此詩必須了解托物言志的特點。托物言志是指在描摹事物以盡其妙的基礎上融入作者感情,寄託作者心態,它可分為兩種。一是借物以抒發對自身遭遇的感慨。如虞世南《蟬》,就是借蟬“垂綏”狀和“流響”聲、“清露”之高潔、“疏桐”之高挺來喻其不與流俗相同的高潔。二是在物中寄寓作者的政治理想或君國之憂、家國之愁、盛衰之感和興亡之嘆。如杜甫的《房兵曹胡馬》借“鋒棱瘦骨”、“竹批雙耳”、“風入四蹄”的胡馬意象來表現“萬里可橫行”的銳意進取精神,渴望為國建功立業的政治理想。

托物言志在古典詩歌中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同學們在進行詩歌鑑賞時,還應該在知人論世的基礎上,以作者情思的寄託物為切入點,體察作品中此時此地的情致,通過想像,對其作出正確的解讀。

解答:1、孤桐雖孤獨卻筆直高聳入雲,深深紮根於大地,越老越強。2、抒發了作者正直向上,虛心紮實,堅強不屈,甘願為解救百姓疾苦而獻身的情懷。

中 秋張養浩

 一輪飛鏡誰磨?照徹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銀漢無波,比常夜清光更多,盡無礙桂影婆娑。老子高歌,發問嫦娥,良夜懨懨,不醉如何?

要求:試析詩中烘托渲染的寫法。

分析:

解答此詩必須了解烘托渲染的寫法。烘托渲染本是中國畫的一種傳統的繪畫技法,意在用周圍的景物來烘托渲染畫面上的中心事物以表現畫的主題。詩歌中的烘托渲染便是借鑑中國山水畫的這一傳統技法以用於深化意境、渲染氛圍、突出主題。就其方法通常有兩種。一是以周圍的景物烘托渲染中心事物,即以次景托主體。如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全詩以“春江鴨戲”為中心景物,其他的景物為陪襯,從各個角度眾星捧月似的烘托渲染了畫面的主體,構成了一幅完整的“春江鴨戲圖”。二是以周圍的環境氣氛烘托渲染詩中主人公的情思。如趙師秀的《約客》一詩,全詩正是通過對環境和人物動作的渲染,描寫了詩人在雨夜等候客人不至的焦慮心情。

同學們在鑑賞詩歌時,如果發現採用了此類表現手法,就要通過對景物或周圍環境的理解,去把握詩歌所要表達的意境或主題。

解答:作者從玉露著眼,寫玉露將秋空洗得“銀漢無波”。那瑩潔如玉的秋露,正是皓月映照下的特有產物。“比常夜……婆娑”,秋光如洗,月色較往常更為明淨。縱使如此,也並沒有妨礙月中桂樹展現其優美灑落的身影。這是對前面的一個總結,同時又從明月本身來進行描寫。前人曾有“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杜甫《一百五日夜對月》)的詩句,這裡卻一反其意,用“桂影婆娑”的清晰影像來反襯月光的澄徹、清朗。通過多側面多層次的反覆渲染,烘托出一種明月如水,清幽靜謐的氛圍。面對此情此境,作者不禁情從中來,他引吭高歌,並向月中的嫦娥發問:在這美好寧靜的月夜,怎能不舉杯痛飲,一醉方休呢? 

蘭溪棹歌 戴叔倫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要求:試析詩中動靜結合的寫法。 

分析:

動靜結合是對事物、景物作動態的描寫,相互映襯,構成一種情境。如杜甫的《漫成一首》,詩中“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兩句,一動一靜,以動破靜,愈見其靜,突出了夜晚江上和平靜謐的情景,便是動靜結合的名篇。此類技巧在我國古代的山水詩中尤其被廣泛運用,又如王維的《山居秋暝》。

同學們在鑑賞此類表達技巧時,要進入“動中有靜,寂處有音”的審美境界,抓住詩人捕捉的某種細微的動態物象或意象來分析,理解詩人的心境。如下面這首詩。

解答:

這首詩,從結構看,詩中前兩句是靜景,寫了山水的明麗動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潔;後二句是動景,結句尤為生動傳神,寫了魚搶鮮水、湧上溪頭淺灘的,表現蘭溪山水美好和生機蓬勃,一筆勾勒,把整個畫面畫活了,是全詩最精彩的點睛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