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鑑賞:借景抒情和寓情於景

詩歌的特點就是強烈的抒情性。寫詩歌,沒有強烈的情感不成功;欣賞詩歌,把握不住作者的抒情脈絡就讀不透,賞不好。詩歌的抒情有直抒胸臆和情景交融兩大方式。而情景交融又分為借景抒情和寓情於景等不同的手法。“借景抒情”是指詩人用某種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場景,在其筆下,這一景物或場景,也染上了某種感情的色彩,其落腳點在情上,景是為抒情服務的,但能增強感情的抒發。  例如杜甫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此詩前四句是寫景,但寫景的目的是為了襯托後面的情感。這蕭索、肅殺的秋景就更加烘託了後面“悲秋”“多病”“苦難”“潦倒”的感嘆。借景抒情重點在情,景物或意象是抒情的媒介,所以這裡的景是為情服務的,景和情相統一了,就達到了目的,不一定要達到情景相融的地步。  借景抒情可以景物在前,也可景物在後,在後的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後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兩句看起來似乎是寫景,但在寫景中包含著一個充滿詩意的細節。“孤帆遠影碧空盡”,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揚帆而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遠去的風帆。李白的目光望著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時間之長。帆影已經消逝了,然而李白還在翹首凝望,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天水交接之處。詩人正是藉助景物把依依不捨之情表達出來。 “寓情於景”(也叫“融情於景”)是將感情融匯在景物中來抒發。寓情於景則重在景,寫景中含有情感。例如李白的《朝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首詩沒一句直接寫情,但句句飽含著作者深情。我們在閱讀中能感受到作者的興奮、激動的之情,連猿猴的哀鳴在這裡也如音樂一般的美麗。這是作者在流放夜郎國的途中突然被大赦,從水路返家的時所寫,那種歸心似箭的愉悅心情融匯在了寫景之中。  再比如韋應物的《滁州西澗》:“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詩人在字面也沒說要表露什麼。但我們細細品讀,就感受到了那字裡行間蘊育的情感。這正是運用了寓情於景的手法。詩人獨愛自甘寂寞安貧守節的澗邊幽草,無意居高媚時的黃鸝,郊野渡口一副水急舟橫的悠閒景象。表露出詩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而憂傷的情懷。  由閱讀,我們也想到寫作。如果我們看到了令人心儀的景致,把它用飽蘸深情的詩語寫出來,就是寓情於景的效果。同樣,我們想抒發某種情感,或喜歡,或憤怒,或憎惡,於是想到與之相匹配的景物放到在詩中,就達到了借景抒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