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記憶——自製的煤油燈

小時候用的煤油燈大都是我們自己動手製做的。因為那時候太缺錢了,煤油需要用現金限買,所以我們用煤油燈也不捨得放開了用,一切以節儉為目標。

把用過的墨水瓶洗淨控乾,幾分錢買一個白鐵皮製作的燈芯管,在墨水瓶蓋子的中間鑽一個和燈芯管相應的圓孔,將燈芯管從上邊穿進孔中,讓燈芯管上的圓鐵片蓋在瓶蓋上面。

截一段母親納鞋底用的線繩折上幾折,或縫被子用的棉線,輕輕搓幾下,再折幾折,穿進燈芯管里就是燈芯。別看這很簡單的折幾折,是關係著燈頭亮不亮,省油不省油的關鍵。這用棉線做的燈芯不能太瓷實,也不能太虛、太鬆散。燈芯太瓷實煤油不易被吸上來,燈頭的火苗就小,就不亮,並且上邊容易煉結,動不動就得用針撥一撥,挑一挑,太麻煩;燈芯太虛太鬆散,燈頭火苗就大,像寫大字的大毛筆頭,火苗上邊還冒著一縷黑煙,你就會心疼,嫌它多燃了你的煤油,又要用針把那燈芯往下按、按……按到燈頭火苗的大小到你滿意為止。所以這一道工序我們特認真,會非常用心的穿進去、抽出來試上幾試,直到不松不緊最合適為止。

我小心翼翼地把煤油倒進洗淨的墨水瓶里,捏著裝上燈芯管的瓶蓋,讓它那長長的尾巴——棉線燈芯先鑽進瓶內,讓煤油能充分浸泡著它,把瓶蓋一定要扭緊了,以免不小心讓煤油灑出來。

不一會兒,燈芯管上邊白白的棉線燈芯被煤油浸潤,濕漉漉的。“嚓”,火柴劃出一道火線,燃起一個小小的火苗,湊近燈芯,“嘭”的一下,新做的煤油燈上燃起一個大大的橘紅色火苗。“呀!太大了!”我會用剪刀把露出燈芯管的棉線剪掉。剪的瞬間,火苗不見了,當剪刀快速剪掉離開後,“騰”的一下,火苗又竄了出來,“毛筆”頭不再尖也不再冒黑煙,並且比剛才更亮!

平時教室里的窗台上幾乎擺滿了墨水瓶做的煤油燈,這是那個年代教室里一道獨特的風景。

為了防風,最簡單的做法是用一張白紙把燈圍起來,把接頭一粘,就成了一個圓柱形的燈罩。有人不想用手端,就用細鐵絲把墨水瓶攔腰纏一周,再從瓶底兜上來,和攔腰纏的鐵絲兩邊對稱連線固定起來,上邊兩個鐵絲頭延伸系在一起,外邊再圍上一張紙,呵!手提燈籠!這樣如果天冷,天黑,早上上學,或晚上放學的路上就可以提著照路了。

自製的煤油燈用它那微弱的亮光,漆黑之中與我同行,它照亮我的課本,伴著我伊伊呀呀的讀書聲,陪我度過了學生時代,是我童年抹不去的記憶。

五年級:觀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