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愛情的議論文論據

有關愛情的議論文論據

事實論據

裴淑英拒嫁

在隋朝做高官的裴矩把女兒淑英嫁給李德武為妻。李德武官位不高,但夫妻感情甚篤,恩愛無比。後來李德武得罪了皇上,被革職發配到兩廣地區。

裴矩見女婿出事,為對皇帝表示忠心,向皇上要求,恩準女兒與李德武離婚,皇帝立即批准。李德武認為自己這一去凶多吉少,怕連累妻子,也勸妻聽從父命,離婚改嫁。淑英表示決不變心,要求丈夫好好保重身體,等待日後重聚。李德武一去十多年,淑英屢次拒絕改嫁。其父曾企圖強迫她嫁給一個叫柳直的人,她剪掉頭髮,誓死相抗,最後也只好作罷。李德武后遇大赦,聽到妻子忠於愛情,矢志不渝的訊息,萬分感動,急忙趕回家中同淑英團聚。

愛情的力量

英國19世紀著名女詩人伊莉莎白.巴蕾特,在少年時代就有詩才,13歲時就出版了四卷詠希臘馬拉松戰役的史詩。15歲騎馬不慎摔斷了椎骨,從此癱瘓在床。她在病榻上以頑強的意志仍然堅持詩歌創作,寫成了很有影響的《孩子們的哭聲》。比她小六歲的青年詩人白朗寧,欽佩女詩人的人品和才華,他們彼此之間結成深厚的友誼。在相處四年之後,白朗寧深深地愛上這位癱瘓的女詩人,熱烈而堅定地向她表白自己的心跡。巴蕾特自知是殘疾人,認為對方只是一種同情,便斷然拒絕了對方的求愛。白朗寧對巴蕾特的愛是堅定不移的,兩人通信更為頻繁。雙方都感到,誰也少不了誰。在愛情力量的鼓舞下,奇蹟發生了,巴蕾特竟然逐漸好起來。不久居然能離開臥身二十多年的病榻,下樓走動了。當白朗寧第三次向她求婚時,她欣然接受。他倆結婚後,生活非常幸福。

理論論據

1、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魯迅《彷徨.傷逝》

2、兩兩相造,也兩兩被造,這是愛的三昧。陳望道《我的戀愛觀》

3、沒有愛情,不會有幸福。郭沫若《棠棣之花》

4、真正的戀愛婚姻,無論形式如何簡便,總是神聖的婚姻。陳望道《婦女問

5、愛情征服一切。[羅馬] 維吉爾《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