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抗戰時期的英雄論據素材

抗戰英雄故事(一)

1940年的一天晚上,楊靖宇帶著十幾名戰士向濛江東邊大森林進發,但不幸被叛徒告密,陷入了日寇的包圍圈裡,與敵人周鏇五天以後還沒突圍,這時情況危急,楊靖宇果斷的叫大家分開走。楊靖宇把戰友安頓好後,把危險留給了自己,隻身一人與敵人周鏇了五天五夜。23日凌晨,楊靖宇不幸被敵人的坐探發現,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楊靖宇絲毫沒有動搖,楊靖宇負了重傷,他毅然決定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壯烈犧牲了。楊靖宇雖然倒下了,但他那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激勵著優秀的中華兒女走向抗日前線。

抗戰英雄故事(二)

《雞毛信》是一部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家喻戶曉的電影。影片主角是12歲的兒童團團長海娃,他的任務是一邊放羊,一邊放哨,發現敵人,給村里人打信號。海娃的父親是民兵中隊長。有一天,父親讓他送一封有關攻打敵人炮樓的“雞毛信”給八路軍。海娃以放羊作掩護,帶信上路。不料途中卻遭遇敵人……

故事的情節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廣大觀眾特別是孩子們的喜愛。

這部上世紀50年代拍攝的黑白片不僅在國內影響很大,而且在國際電影節上兩次獲獎。1955年,在英國第9屆愛丁堡國際電影節榮獲優勝獎,是新中國在國際上獲獎的第一部兒童故事片。

抗戰英雄故事(三)

抗日兒童團是廣大抗日根據地在抗戰中成立的兒童組織。

儘管與敵人的鬥爭非常艱苦,廣大抗日根據地仍處處成立了抗日兒童團,把兒童納入組織的關懷。毛澤東和朱德曾多次題詞勉勵兒童團員。

兒童團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生產,同時也擔負著“宣傳抗日”“偵察敵情捉漢奸”“站崗放哨送書信”等任務。

在百團大戰中,王家峪兒童團幫助八路軍割草餵馬,為前線送乾糧;晉察冀邊區兒童團破壞日軍的交通幹線近百次,牽制了敵人的進攻和掃蕩,有力地支援了抗戰。

兒童團的成立不僅給孩子的生活帶去了樂趣和希望,同時壯大了抗日隊伍的力量,為抗戰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革命接班人。

抗戰英雄故事(四)

謝晉元團長帶領八百名英勇孤軍死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掩護五十萬名中國軍隊撤退,上海保衛戰一役,徹底粉碎了日本"三月亡華"迷夢。

繼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蘆溝橋戰起,八月十三日即展開了中日首場大型會戰--"淞滬會戰"。當時的上海是東亞最大港埠,又是我國經濟文化交通第一要地,租界林立,華洋雜處,因此,中國最高統帥蔣介石委員長決定在上海向國際顯示中國抗戰的決心。

淞滬會戰的主戰場方圓不過幾十公里,日軍先後增援三十萬兵力,雙方三個月的血戰,死傷超過五十萬人,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慘烈程度,被國際媒體形容為"血肉磨坊"。

戰爭相持至十月底,日軍登入杭州灣,大上海全部陷於敵火包圍之中,中國統帥部以拖延時間之戰略目的已達,為從長遠計,決作戰略上之轉移。二十六日下命五十萬國軍退出上海戰場。謝晉元團長奉命守閘北繼續作戰,負起掩護大軍撤退的艱巨任務。

謝晉元,廣東蕉嶺縣人,黃埔軍校四期學生,他臨危受命,率兵轉守蘇州河北岸,並選定四行倉庫為據點,單線作戰,帶領八百名官兵誓死奮守,孤軍為了表明決心,大家都預立遺囑,交人帶出,以明心志。四行倉庫實際是金城、鹽業、中南、大陸等四個銀行的聯合棧庫,位於蘇州河北岸,倉庫樓高六層,建築堅固,為閘北一帶最高、最大的一座建築物。

十月二十七日清晨,日軍發覺我軍全線撤退,立即跟蹤追擊。日軍在閘北正向前搜尋之際,不料忽被四行倉庫屋頂之彈雨掃射,日軍一時人仰馬翻,亂成一片,此時日軍尚不知彈雨從何而來。之後發現四行倉庫內留有國軍,於是對倉庫實行三面夾攻,雙方衝鋒肉搏,戰況激烈。謝晉元團長親率下屬於四行倉庫外布陣迎戰,痛殲日軍,殺敵無數。

一時全閘北各地之敵軍,分路向四行倉庫集中圍攻,其中有敵軍二十餘人,在蘇州河畔夾攻,這時有一位在六樓守望的壯士看見,立即全身縛滿手榴彈,突由六樓平台對準敵人躍下,一個大炸彈自天而降轟然爆炸,煙硝飛揚中,二十餘敵兵化為泥灰肉醬,而我壯士亦血肉橫飛,忠勇殉國。隔岸民眾看到這一幕,一方面固然鼓掌稱快,但也為這個英勇壯士痛哭流涕。

上海女童子軍楊惠敏在蘇州河畔眼見對岸日旗遍布,獨四行倉庫屋頂未豎國旗,便決心要將青天白日旗送進四行倉庫去。二十九日天未破曉,謝晉元團長率領所屬肅立天台升旗,上海市民於一片煙塵火海中,爭睹巨幅青天白日國旗,迎風招展,無不喜極而泣,感奮萬狀。當天全世界各大都市之午晚報,都報導四行孤軍奮鬥和女童子軍楊惠敏代表全體市民,冒險潛入倉庫向孤軍獻旗種種細節。

自四行倉庫屋頂懸掛國旗後,全國人心振奮,並且轟動世界。日軍當局見全球輿論讚揚國軍,痛憤之極,所以向公共租界當局提出嚴重威哧,要求迫令孤軍投降,或撤入租界繳械。一方面向孤軍發動猛攻,自早到晚,連續四次進攻,但均遭孤軍擊退,敵人傷亡甚重。

十月三十日,敵軍又大舉進攻,用小鋼炮及機關槍向四行倉庫密集射擊。並有敵機數架在上空助戰。孤軍沉著應戰,逐一殲滅。上海公共租界英軍司令少將,因見我軍英勇作戰,深受感動,除了購贈糧食送給八百壯士充飢外,他更親自進入四行倉庫拜會謝晉元,建議孤軍自租界撤出,英國駐上海領事願給予最大協助,但謝團長答道:"我們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即使撤走,也得要有我們蔣委員長的命令,否則我們寧願戰死。"

後來,各國使節團透過外交關係,正式提出照會,要求我政府下令撤離孤軍,以免日軍重炮射入公共租界,危及各國僑民。中國最高當局再三考慮,以八百壯士已完成掩護國軍主力撤退的任務,決定電令倉庫守軍撤出並轉進租界,四行倉庫守軍只得服從命令,揮淚撤離。

三十一日凌晨,謝晉元率部冒死突圍,日軍水陸射擊,八百壯士且戰且走,英軍司令在橋頭接應,數萬市民隔岸聲援,情緒沸騰,幸而謝團長沈著應變,於密集炮火中迅速搶越橋頭,雖有傷亡,但安抵英租界者尚有三百七十多人。孤軍們成功奮守四行倉庫,完成了掩護五十萬國軍撤退的任務。

一九四一年四月二十四日,謝晉元在上海租界軍營內,突遭四名漢奸持刀刺殺,當場倒地殉國。一代民族英雄與世長辭,但他與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的光榮戰績,震驚中外,名垂不朽。

抗戰英雄故事(五)

有"雙槍黃八妹"雅號的她,在江浙一帶組成抗日游擊隊,多番重創日本部隊及擊沉敵艇,日軍雖千方百計但始終無法將這各響噹噹的傳奇女子打敗。

黃八妹原名黃翠雲,原籍浙江平湖,一九0四年出生於江蘇金山縣黃家埭,父母共有子女十三人,她排行第八,故稱"八妹"。她是家裡唯一的女兒,從小就得父母兄長的寵愛,可是家境不好,因而幼年失學,父親後因生計而從事私鹽買賣。

金山與平湖是沿海縣份,盛產魚鹽,該處也是江湖好漢出沒之區,所以販運私鹽的都得有一手看家本領,黃八妹為應付生活環境練得一手好槍法。有一次,遭另一幫私鹽販子搶航道,黃八妹被迫火拚,在寡眾懸殊下,幸賴她一輪左右兼施的快槍才反敗為勝。"雙槍黃八妹"的雅號因此在江湖上崛起,在太湖一帶成為響噹噹的人物。

日軍於一九三七年底席捲江浙邊境一帶,黃八妹的家鄉亦告淪陷。那時,黃八妹在地方上經已頗具勢力,眼見日軍及漢奸在家鄉奸淫擄掠,胡作非為,激於愛國義憤,隨即帶了一部分人槍下鄉打游擊戰。後來,她羅致了部分失散官兵和地方自衛武裝分子,實力逐漸強大,並借著她的幫會關係,得到部分武器供應和掩護,活動範圍也越來越大,經常襲擊下鄉來騷擾的小股日軍,常有斬獲,使盤踞浦南海北一帶的日軍深感頭痛,於是屢次下鄉對她發動"清剿"。

這時黃八妹已於謝友勝結婚,並接受浙江省政府浙西行署和忠義救國軍的正式番號。他們夫婦雖然沒有受過什麼教育,但頭腦靈活,深明事理,另有一套帶部隊打游擊的方法。在地方基層方面,謝友勝廣收門徒,黃八妹廣收干女兒,部屬中大部分都是他們的門生子女,此時的"黃八妹"三個字,老百姓視為傳奇女英雄,日本人卻對她恨之入骨。

一九四三年,黃八妹部隊在平湖乍浦海口擊沉一艘日本炮艦,日軍大舉"掃蕩"謝友勝的家鄉渡船橋,把他們的長子謝其昌和老少村民數百人(大多為黃謝兩家親友)逮捕,要脅黃八妹謝友勝投降。日軍派人往返談判,結果黃八妹拒絕投降,只答應如果日軍釋放全村人質,她的部隊不再襲擊當地日軍。

然而,不顧人道和信譽的日本獸軍,第二天就把三百多人質在渡船橋村頭機槍屠殺清光,噩耗傳到山區基地,黃八妹痛心欲絕,這一份血海深仇更加深了她對日軍的切齒痛恨。於是,指揮部隊對日軍各地據點大舉進攻。自一九四三年夏天起的一年中,她把海北地區日軍四十八個鄉鎮據點,攻克了三十六個,並在友軍的支援下,攻進海北重鎮乍浦。

不久,她的部隊又因搶救國軍飛行員程百祥,得到上級嘉獎,委任為江浙護航縱隊司令,以配合日漸接近的盟軍反攻行動,日本軍閥自此更視黃八妹為心腹大患,三番兩次調動大軍對她進行"圍剿"。

一九四五年六月,在平湖的一次戰役中,日軍沒有出動戰車重炮,只派遣兩百多名騎兵包抄突襲,等到黃八妹的警戒線發現情況不對時,已來不及向她通報。黃八妹於危急關頭機警地越牆逃出,跳進一條傍村的河中。她游得精疲力盡,幾乎葬身河底,幸得一位正在河畔采菱的李老太太搭救,又把她藏在木桶之下,才避過日軍搜查而脫險逃生。

日軍無條件投降,八年抗戰終獲最後勝利。黃八妹的"護航縱隊"番號結束了,部隊改編為平湖縣保全總隊。黃八妹則以地方士紳身分被選為平湖縣參議員,參加地方復興重建工作。由於她自己未受教育,深知失學的痛苦,於是,出資在地方創辦了兩所國小,造福家鄉。

戰後,黃八妹因經營業務仍往來於平湖、乍浦、金山之間,常在激戰過的地方憑弔,不時探望她的戰時袍澤和陣亡將士遺屬,加以慰問和救濟,尤其是對救過她的李老太太,更以"乾娘"名義侍奉,足見黃八妹義膽仁心,忠孝兩全,是游擊隊伍中的巾幗典範。

抗戰英雄故事(六)

“牛兒還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卻不知哪兒去了……”這首名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敘事民歌傳唱了許多年,優美的鏇律和動人的故事影響了幾代人。

王二小家在河北淶源的一個小山村。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把魔爪伸進了這個寧靜的村莊。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時碰上了打算進村“掃蕩”的鬼子。鬼子讓他帶路,二小卻把鬼子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鬼子發現上當後,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犧牲後,當地軍民把他埋葬在村後的山坡上。《晉察冀日報》在第一版發表了介紹他英雄事跡的訊息。詞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跡深深打動,很快創作了這首流傳60多年的歌曲。

新中國成立後,王二小的故事被編進國小課本,二小成了千千萬萬兒童心目中的英雄。

抗戰英雄故事(七)

一位十七歲中國女童子軍泅水游過蘇州河,勇敢護送國旗獻給八百壯士的壯舉,振奮了整個上海戰區和租界民氣軍心。

中日淞滬大戰中,上海四行倉庫八百壯士的英勇事跡,震驚中外,為我全國軍民豎起一座不屈不撓的精神堡壘。

原來,當時八百壯士為了掩護數十萬國軍撤退,在四行倉庫獨立對抗日軍,除了租界外,上海基本上都被日軍占領。這時候,女童子軍楊惠敏,正在租界難民收容所服務,眼見對岸日軍旗幟遍布,獨四行倉庫屋頂未豎國旗,於是她立下決心,為英勇孤軍作出獻旗的壯舉。

她隨即奔赴上海總商會,接過國旗,激動地說:"我......太興奮了,我有榮幸來做這一件事!我願意盡我的力量達成這個任務,即使犧牲!"授旗者接著說:"好!去吧,萬一你有什麼......我們會轉告你的家裡,我們將永遠紀念你。"說完,楊惠敏將外衣脫去,把國旗緊緊的纏在腰間,再穿童子軍裝束。入夜以後,到茶葉大樓的俱樂部,這時,英國衛兵與俱樂部的人大部分都認識她,沒有遇到什麼麻煩,夜半以後,便趁機溜出大樓。

夜空是黝黑的,遠處有英軍走動的影子,馬路對面,她感覺四行倉庫大樓象個巨人,凜然的俯視著她,為了不讓英軍發現,只有沿著樓下鐵絲網,爬到另一缺口,從窗子爬進去。爬過馬路,她急劇跳動的心剛穩定下來,忽然聽到槍聲,她以為被敵軍或英軍發現,連忙倒在戰壕里不敢動,紅綠的火舌在她頭上飛舞,原來是白天的廣播引起敵人的妒意,向四行倉庫發動進攻。

不久,槍聲沉寂下去,她又開始慢慢爬,終於爬到倉庫東側的樓下,一根繩子自樓上垂下,由於早已通知守軍,楊惠敏知道這根繩子是迎接她,她拉動繩子,樓上的人迅速吊進窗子。謝晉元團長和幾位高級軍官早已在視窗迎接, 楊惠敏脫下外衣,將浸透了汗水的國旗呈獻在他們面前時,朦朧的燈光雨下,這一群捍衛祖國的英雄,都激動得流下淚來了!謝團長緊擁著楊惠敏,大顆大顆的熱淚滴在她的臉上。這位百戰英雄,在敵人的炮火下沒有哼過半聲,這時卻泣不成聲地說:"勇敢的孩子,你送來給我們的豈僅僅是一面崇高的國旗,而是我中華民族誓死不屈的堅毅精神!"

清晨,謝團長立刻吩咐部下準備升旗,因為屋頂沒有旗桿,臨時用兩根竹桿紮成旗桿。這時,東方已現魚肚白,曙色曦微中,平台上稀落的站了一、二十個人,都莊嚴地舉手向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敬禮。沒有音樂,沒有排場,但是,那神聖而肅穆的氣氛,單調而悲壯的感人場面,叫人永遠也忘記不了。

四行倉庫的軍心大振,弟兄們臉上掠過幾個月來沒有過的笑容。當謝團長帶領楊惠敏參觀倉庫時,許多弟兄們躺在血泊中呻吟,楊惠敏問他們:"你們打算守到什麼時候?""死守!"簡短有力的語調,令她感動地哭了,她接著說:"我求求你們,把你們的名字抄給我,萬一以後,全國的老百姓也好知道你們的名字!"

將士們抄了一張名單給她,這時槍聲又起了,謝團長立即送她走,此時,楊惠敏不肯離開,說:"讓我留下為你們服務!"謝團長堅持地說:"為了你的安全,為了你更可以為國家服務......"這時空中槍炮聲四起,謝團長立即開了近蘇州河的邊門把她推了出去,說:"我們永遠記得你,感激你,去吧!衝過去,跳下河!"

她一個猛衝,躍下蘇州河,頭上的槍炮聲便響個不停,她知道自己已被日軍發現,幸好懂游泳技術的她可以深潛入水,游至對河公共租界登岸,抬頭看時,蘇州河畔已站滿了人,紛紛向四行倉庫屋頂迎著朝陽招展的美麗國旗歡呼招手!有人高呼:"中華民國萬歲,國軍勝利萬歲!"四周人群一齊歡呼高叫起來,響徹雲霄,個個淚眼模糊。日本軍機在四行倉庫屋頂盤鏇,企圖將國旗擊倒,可是始終失敗,兩岸的市民高聲歡呼。

英國路透社記者先後將八百壯士和女童子軍的英勇事跡,傳遍海內外。當八百壯士完成堅守四行倉庫的使命後,中央同意撤軍到租界去,沒有多久,楊惠敏也走到租界去為八百壯士服務。

楊惠敏不僅是中國女童軍的光榮,也是中國女青年的榜樣。保家衛國不是一定要持刀持槍,一面小小國旗,足以振奮戰場上的軍心民氣,而童子軍精神,就是不居功、不怕死,完全是服務人群的仁愛犧牲精神。

抗戰英雄故事(八)

高志航大隊長首戰擊落日本轟炸機六架,創下中日空戰全勝紀錄,打破了"皇軍無敵"的神話。

蘆溝橋事變後,日本立即以海陸空三軍,展開對上海大規模攻擊作戰,日軍在開戰之初,就企圖以優勢的航空兵力,殲滅剛剛培訓成立的中國空軍。事實上,日本空軍當時根本不認為"年幼的"中國空軍有任何的戰鬥力。

因為就兩國兵力比較,日本擁有自行生產的先進戰機三千二百架,而中國只有購買拼裝二手各國雜牌戰機三百架,訓練與後勤均落後於日本許多。

一九三七年八月十四日清晨,中國空軍主動對黃埔江上的日本海軍艦艇發動攻擊,日軍盛怒下立刻調動從台灣飛來的木更津聯隊與鹿屋聯隊戰鬥機,企圖一舉消滅南京、上海地區之所有中國空軍基地。不料當天入侵的日本機動群,遭到中國空軍第四大隊長高志航率領的戰機反擊,結果,中國空軍以六比零擊落日機,首開中日空戰全勝紀錄,打破了"皇軍無敵"的神話。

全國百姓從廣播裡知道這一訊息後,欣喜若狂,一泄屈辱之氣。國民政府宣布八月十四日為"中國空軍節",高志航大隊長被譽為"空中戰神"。

高志航,一九0八年出生於東北一個農戶家庭,十七歲獲東北陸軍軍官學校選派赴法國航校學習飛行,雖然是異國學員中年齡最小的一位,但他精力充沛,好學不倦,基本飛行技術掌握很快,繼而專修驅逐機專科。學成歸國後,任張學良部東北航空處飛鷹隊少校隊員,再擔任東北航空教育班少校教官。

九一八事變後,高志航不願在東北當順民,登上了滿載流亡難民的列車,入關南下投效中央,定下了抗日復仇的決心。一九三三年,高志航進入杭州筧橋中央航空學校高級班學習,畢業後以上尉階任中央航空學校教官;一九三六年底,高志航調任第四大隊隊長,他一貫嚴於律己律人,號召平時如戰時,吃飯限時五分鐘,加油自己動手,不假手於他人,生活上亦與部屬同甘共苦。在他的訓導下,第四大隊訓練精進,成績特優,成了一支赫赫有名的隊伍,他本人也於次年五月晉級中校。

一九三七年上海保衛戰爆發當日,第四大隊由河南周家口奉命立即遷到南京,擔任戰場制空任務。八月十四日,高志航在杭州筧橋機場接到警報,駐在台灣的日本海軍木更津航空隊十八架轟炸機越海來襲,他立即命令第二十一中隊"飛機不要停飛,一半起飛警戒,一半加油待機出擊",並以信號指示正好趕來的二十二、二十三中隊留在空中,他自己架機霍克三式戰機升空,率隊迎戰來犯敵機。當他在空中發現敵機時,便作了一個動作,提醒跟在身後的機群,自己架機直撲過去,瞄準一架敵機,一陣炮火,首創紀錄,僚屬見狀士氣大振,紛紛加入戰鬥,四處開花。短短的空戰,高志航擊落日機兩架,全大隊擊落日機六架,我方毫無損失。

當晚,日本廣播稱"十八架飛機中,有十三架失去聯絡"。

八一四筧橋空戰,開創了中國歷史上首次重創強敵於空中的紀錄,是中國空軍史上最光榮的一頁。日本則為討回軍威,在第二天即對中國空軍作全面報復性攻擊,結果,在連續三天的中日密集空戰中,日機再被擊落四十六架之多,木更津與鹿屋聯隊可以說出乎意料地被中國空軍打得潰不成軍。

高志航不久便升任空軍驅逐司令,同年十一月,他奉命至蘭州接收蘇聯E-15驅逐機,率機十三架飛抵河北張家口機場,二十一日清晨,遭長城方向飛來日本飛機九架襲擊機場,他一面命令飛行員迅速起飛參戰,自己不顧日機機槍炸射,飛奔強行登上座機,命機械師開動引擎失敗,此刻,一顆炸彈落在他機艙前頭,高志航與座機一同被炸得粉碎,機場同胞見狀紛紛落淚,烈士時年二十九歲。

高志航殉國後,國民政府明令褒揚,並追贈他為空軍少將。

抗戰英雄故事(九)

一個駕機作戰被擊落跳傘的中國空軍,用配槍的最後一顆子彈拒絕俘降,用自己的熱血和正氣,征服了他的敵人。

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七日,睛空萬里。淞滬會戰硝煙瀰漫,激戰正酣。

天上,戰機穿梭往來,煞是忙亂,一朵朵彈花象盛開的的木棉,布滿天空。突然,一架中國戰機被密集的地面高炮擊中,拖著黑煙,向西墜去。這時,一個黑點彈出了燃燒的機身,轉眼,化作一朵潔白的傘花。

降落傘輕柔地飄落空中,閻海文拔出手槍,警惕地四下搜尋著。幾分鐘前,當他把成噸的炸彈準確地投向地面上的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時,日軍虹橋一帶密集的高炮擊中了他的座機。對此,他早有準備,本來他就是強行闖入敵火網的,當他看到地面上日軍目標處升起的煙塵火海時,他覺得夠本了,只是在心裡有點兒為他的座機惋惜。

傘花還在飄蕩著,突然,一陣逆風吹過,吹得他睜不開眼。不好,他心裡一驚,這么飄下去不落到海里,也得落向敵陣地。他心裡急速地考慮著,手中的左輪槍抓得更緊了。與此同時,一隊隊的身軀粗壯的日軍從工事、掩體裡,從村落、樹林裡也向他撲來。幾天來,他們已嘗到了中國空軍的苦頭,中外輿論對中國空軍的讚譽,也使他們有一股武士精神受到玷污的感覺。他們急著想看到中國空軍是什麼樣,粗野的日本大兵邊飛跑邊喊罵著:"活捉支那飛行士"、"讓這傢伙償償皇軍戰刀的滋味"、"不,讓他投降,讓他跪著求饒。"

土色的大兵聚攏過來,把閻海文團團圍在一塊墳地里。他們也許急著看看中國飛行員急著求饒的樣子,也許是為了立個首功,不顧官佐們的吆喝、阻止,直挺挺地向前撲來。

砰!砰!砰!

三聲清脆的槍聲,三個沖前的日軍撲通倒在地上,兩腳急蹬急蹬便僵硬了。"捉活的,不許開槍!"一個精瘦的陸軍少佐衝上來,狠狠地命令道。

捉活的談何容易,空軍的絕活就是百發百中。在天上,你要是一次敲不下對手,很可能反而成了對方的槍下鬼。為了這百發百中,閻海文不知脫了幾層皮,灑了多少汗;就是在地面上,他手中的那把槍也是指哪兒打哪兒,絕不會錯。

幾個日兵探出頭來,未待前沖,閻海文"叭!叭!"兩槍又射倒兩個,日兵忙又趴下,雙方一時僵住了。

時間在一分一妙地流淌著。一會兒,少佐身旁的一個漢奸探出頭來,對臥在墳頭上的閻海文喊起話來。"空軍朋友,你已經被包圍了,你走不掉了,再抵抗是無謂的,如果你放下手槍,皇軍一定會寬大,會好好的對待你......"

砰!閻海文憤怒地咬著牙,把漢奸撂倒地。

少佐再也忍不住了。他率領的部隊,自踏上中國的土地,還從未挫過銳氣,可眼前這么一個年輕人,卻成了他無法逾越的一座山。他揚起槍,先扣動了板機,立時,一片槍彈在閻海文藏身的墳頭掀起一片塵土。

"砰!砰!砰!砰!"閻海文躲在墳後舉槍射擊,又有幾個日兵應聲倒地。這時,他檢查了一下槍膛,見只有兩顆子彈了,他抬手又打死一個鬼子。

敵人在一步步逼近,死亡也一步步向他走來。閻海文擦了擦槍上的塵土,緩緩地站起了身。頭上,天空還是那樣蔚藍,腳下,祖國的泥土那樣芳香。他最後輕蔑地掃了一眼圍上來的日軍,高聲吼道:"中國無被俘空軍!"舉起了槍。

"砰!"槍響了,一股殷紅的鮮血,伴著英雄灑落在腳下深情的土地上......當天下午,日本兵列隊脫帽,向剛樹立的一座新墳,上書"支那空軍勇士之墓"致敬,為敵人的勇士舉行葬禮,這是他們的第一次。一個多月後,在東京新宿繁華的鬧市區,"支那空軍勇士閻海文"公展竟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日本人,參觀的東京市民絡繹不絕。

閻海文,遼寧省北鎮縣人,殉國時年僅22歲。他用自己的熱血和正氣,征服了他的對手日本人,更為一個民族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可這豐碑上,又何止凝聚著一個閻海文,而是一支軍隊、一個民族的不屈精神的化身。

抗戰英雄故事(十)

抗日戰爭時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張嘎與奶奶相依為命。為了掩護在他家養傷的八路軍偵察連長鍾亮,奶奶英勇地犧牲在日軍的刺刀下,而鍾亮也被敵人抓走了。為替奶奶報仇和救出老鍾叔,嘎子歷經艱辛,找到了八路軍,當上了一名小偵察員……電影《小兵張嘎》講述了一個小八路戰鬥成長的過程。

這部兒童軍事題材影片,通過寓意豐富的細節安排和少年兒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動的描寫,真實自然地塑造了一個性格鮮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響了幾代小觀眾。

這部影片榮獲了1980年中國第2屆少年兒童文藝創作一等獎。後來,小兵張嘎的故事又被改編成了電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