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向上向善好少年手抄報內容

篇一:

心向善,感動常青 冰心老人說,愛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路兩旁,隨時播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花香瀰漫,使採花拂葉的人,踏著荊棘不覺得痛苦,有淚可揮,不覺得淒涼。 十年,可以讓一個孩子在陽光中成長起來,亦可以將一個人的青絲變成白髮。能讓一棵小樹的嫩芽蓬勃成傲人的青蔥,亦可以將凋零的落紅柔化成一年一年滋養生命的春泥。然而感動中國的十年,是一段比任何事物的生長和枯榮都更有力量的歲月。因為它所能夠溫暖的,是向善的人心。是無論時代怎樣發展,人事怎樣變遷,都不會泯滅的人性的光輝。

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們常會說,物慾橫流的現代社會已無愛可言,能打動人心的人和事越來越少。抑或是對戴著軍帽,面色紅潤的雷鋒形象流露出不屑一顧的嘲笑和鄙夷,覺得那是革命時代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放在今天真是傻„„ 那么我想問,為什麼只是一句來自陌生人的“謝謝”就能讓你回味許久;為什麼當地震的災難降臨在同胞身上,還是會有那么多人在電視機前不可抑制地掉下眼淚;為什麼當我們年邁的總理在記者發布會上一字一句堅定地說道:“中國的改革,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就會奮鬥到底。”的時候,我們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來自責任感的大愛無言。這不是懦弱,不是矯情,更不是人們天天掛在嘴邊的“傻”。而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敬重,是每個人心底都一直深深流淌著的善良,更是國家和社會絕不能也絕不會缺少的向前的動力。

我們欣慰地看到,還是會有義薄雲天的支邊教師將足夠寬廣的生命開拓到了遼遠的邊疆;還是會有佝僂蹣跚的老人頂著一頭白髮卻種下一山的青翠;更是會有無言的母親向墜樓的孩子不存猶豫地伸開翅膀。他們在不斷地為社會刷新著道德標尺,也一次又一次回應著現代人對愛的質疑。面對這些——在人間不斷閃現的光芒——沒有任何一個人再有資格說世態炎涼,更沒有誰可以大言不慚地將純樸的善舉當作笑料。我們有幸一路走來感受著光和熱,也同樣有責任回饋以自己的熱情。

人心都是向善的;朝著美好,向著希望。如向日葵一樣總是將臉深深地浸入陽光,永恆地嚮往和追求著愛。 感動地同樣長青,兩個頻繁地出現在媒體和文章中的字,卻一天天地闡述著新的內涵,並給予這個社會以新生的力量。 願人人都能把持住愛的溫度,珍惜和體悟到善良的存在,真情就細水長流。

篇二:

中華上下五千年,在這漫長的時間哺育了大地生靈,同樣也哺育了一些積極向上,一心向善的人,一個人是善是惡,這不僅是個人修養問題,而且還是立身處世的問題。善,利人利己利社會。惡,惡人惡己紛爭不斷。人人為善,就會家庭和睦、社會和諧、地方安寧、百業興旺、國家強盛。

作為中學生的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是21世紀的接班人。通過豐富多彩的學習、宣傳、教育活動,牢牢把握價值目標,深刻理解價值取向,自覺遵守價值準則。讓積極奮發向上的思想和精神在我們的心中紮根、開花、結果,從而轉化為崇德向善、奮發向上的實際行動。我們應該努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一切美德的基礎就是愛。愛是生命的強光心存愛別人的心,去做力所能及的事。看到老人摔倒就勇敢去扶,要相信世間總不是傷害好人,讓其受到譴責,人都是會老的,難道你願意哪天自己老了以後,一個人摔倒在街道上,卻無人問津?我們應該有愛。在校園內更是如此,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不亂扔垃圾、不罵人、尊敬師長、孝敬父母、不做違紀的事。這些事並不難,只是自己的意念之差。我們為什麼不能在學校努力學習,積極進取,崇德向上那?有了這些,一些不可能的事也皆為可能。記得魯迅說過這樣一句話:唯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進步。這句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是應該積極向上的。所以,我們要以身作則,從我做起。

奮發向上是中華兒女幾千年來與大自然拼搏而儲蓄形成的核心精神,崇德向善是中華文明發展歷史的光輝結晶。我們要以奮發向上、崇德向善的精神為引領。講道德、樹明禮向善之風,做正直友善的人。講學習、樹艱苦奮鬥之風,做勤勞節儉的人。講健康、樹崇文尚潔之風,做健康開朗的人。樹立和諧之風,作遵紀守法的人。樹互助友愛之風,做熱心志願服務的人。

奮發向上,是促進社會人文發展的前提,崇德向善是增進人類自然的精神。最後重在堅持,培育的踐行奮發向上、崇德向善的精神。對這種精神要崇尚和堅守。就一個人而言,是一種良好的品性習慣。就一個班級而言,是一種健康向善的班風學風。就一所學校而言,是一個和諧文明的精神家園。修身利己,才會有朝氣蓬勃的生命,才會有不斷出彩的人生。我們每個人心底要蘊藏著善良道德意願,建設我們共有的精神家園,廣大青少年學生都應該自覺成為傳統美德的傳承者,和良好社會道德風範的建設者,讓我們滿懷信心,奮發向上,匯聚起推動社會前行的強大動力,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