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實踐的論據素材:“種田課”

20xx年12月13日,隨著課間鈴聲一向,四川大學錦城學院的學生們便來到了學校農場邊,這次他們的課程不是測量而是種田。在農場的學生們排隊領取農具,為了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品性,該校將農場搬到了校園裡,將“種田”設定為學生們的必修課,要求學生親自下田種地掙學分。

適用話題:實踐、成功之路、目標與實踐、磨礪與成功、實踐出真知

綜合分析

“秀才不到田裡來,見了韭菜當麥子。”這句民間諺語的書面表達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這些用來諷刺和警戒不下田勞作、死啃書本的封建學子的農諺和名言佳句,用在如今的學生身上仍然十分恰當。“書呆子”“文弱書生”代代相傳,幾乎成了一個難以破解的教育魔咒。而種田是以務農為生的耕種田地。學分和種田可以說是八竿子打不著,但是有一種叫“種田課”的必修課卻把它們聯繫到了一起。

“種田課”的開設,無疑就是直面問題實質的有益行動。勞動本就是一種必不可少的生存本領,一種生活需要,如今卻要通過開設專門的課程,通過專門教育來“強制”,通過學分來誘導,不得不叫人慨嘆。我們在點讚“種田課”之必要時,並不是要批評“亡羊補牢”的荒唐,而是對教育觀念勇敢突圍的首肯。

越來越多的學校開設“種田課”,其最大意義在於促使教育者重新認識常識和知識的價值。勞動是一種生存本領,教育的目的首先是讓受教育者學會生存和生活。丟棄這個常識,驅趕受教育者全身心學習知識,明顯是曲解常識與知識的關係,本末倒置。強健、勤勞、堅毅、創造,這些基本的生命特質是由勞動這個常識培育的,而書本知識只能算紙上談兵。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種田”是一種實踐,實踐才能出真知,才能讓書本上、口頭上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技能。同時,城市中生活的孩子多少有點“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公主病”、“王子病”,對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到了共鳴,讓他們走進“種田課”才能讓他們深刻地明白何為《鋤禾》,珍惜勞動果實。

《荀子·儒效》中有:“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種田課”的意義並不是種田掙學分那么簡單,而是一種校園實踐的方式,讓學生懂得學以致用的重要性,懂得“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唯讀聖賢書”的時代已經過去,在勞動中鍛鍊身體,升華知識,錘鍊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