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窯洞說明文篇一

窯洞,是中國北方黃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中華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窯洞中生存、繁衍和壯大起來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關於陝北窯洞說明文作文,僅供參考。

陝北窯洞說明文篇一

窯洞,是中國北方黃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中華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窯洞中生存、繁衍和壯大起來的。窯洞分土窯洞、石窯洞、磚窯洞、土基子窯洞、柳椽柳巴子窯洞和接口子窯洞多種。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物,陝北農民的象徵。在這裡,沉積了古老的黃土地深層文化人民創造了陝北的窯洞藝術(民間藝術)。過去,一位農民辛勤勞作一生,最基本的願望就是修建幾孔窯洞。有了窯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業。男人在黃土地上刨挖,女人則在土窯洞裡操持家務、生兒育女。小小窯洞濃縮了黃土地的別樣風情。深達一二百米、極難滲水、直立性很強的黃土,為窯洞提供了很好的發展前提。同時,氣候乾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較少等自然狀況,也為冬暖夏涼、十分經濟、不需木材的窯洞,創造了發展和延續的契機。由於自然環境、地貌特徵和地方風土的影響,窯洞形成各式各樣的形陝北窯洞式。但從建築的布局結構形式上劃分可歸納為靠崖式、下沉式和獨立式三種形式。建築材料少,工匠少,施工便利,不占用土地,不破壞環境。

陝北延安窯洞,其中夾雜著窯洞式平頂房。窯洞是自然圖景和生活圖景的有機結合,滲透著人們對黃土地的熱愛和眷戀之情。窯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涼,既節省土地,又經濟省工,確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築形式。人們利用黃土的特性,挖洞造室修成的窯洞叫土窯洞,一般深7—8米,高3米多,寬3米左右,最深的可達20米。窗戶有兩種,一種是1平方米左右的小方窗;另一種是約3—4平方米的圓窗。其特點是冬暖夏涼。用石頭作建築材料,深7—9米,寬、高皆為3米左右的石拱洞,叫石窯洞。磚窯的式樣、建築方法和石窯洞一樣,外表美觀。一院窯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窯為正窯,有的分前後窯,有的1進3開。窯洞一般修在山腰或山腳下的向陽之處,窯洞上面的腦畔栽了很多栽樹木和花草。

靠崖式窯洞(崖窯)

靠崖式窯洞有靠山式和沿溝式,窯洞常呈現曲線或折線型排列,有和諧美觀的建築藝術效果。在山坡高度允許的情況下,有時布置幾層台梯式窯洞,類似現代樓房。

下沉式窯洞(地窯)

下沉式窯洞就是地下窯洞,主要分布在黃土塬區—沒有山坡、溝壁可利用的地區。這種窯洞的做法是:先就地挖下一個方形地坑,然後再向四壁鑿出窯洞,形成一個四合院。人在平地,只能看見地院裡的樹梢,看不見房屋。

獨立式窯洞(錮窯)

獨立式窯洞是一種掩土的拱形房屋,有土墼土坯拱窯洞,也有磚拱石拱窯洞。這種窯洞無需靠山依崖,能夠自身獨立,又不失窯洞的優點。可為單層,也可建成為樓獨立式窯洞(箍窯)。若上層也是箍窯即稱“窯上窯”;若上層是木結構房屋則稱“窯上房”。

陝北窯洞說明文篇二

我的家鄉在黃土高原上,這裡的風光雖比不上南方的秀美,但是也有它獨特的一面。

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獨一無二的窯洞。

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物,陝北農民的象徵。過去,一位農民辛勤勞作一生,最基本的願望就是修建幾孔窯洞。有了窯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業。男人在黃土地上刨挖,女人則在土窯洞裡操持家務、生兒育女。窯洞雖小,卻濃縮了黃土地的別樣風情。

土窯洞是早些人的住所,現在人們住的窯洞大多是磚石結構的。從遠處看,一排排的窯洞依山而建。掩映在一片片的棗樹、梨樹和一些不知名的果樹叢中,成了我們家鄉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它的頂部鑿成弧形,這種結構經久耐用,住在裡面冬暖夏涼、非常舒適。

走到近處,我看到它的窗戶是半圓形的,卻用雕工精緻的木條隔成一個個小方格。貼上窗紙,裱上窗花,十分漂亮。

一走進去,裡面別有一番景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個方形的大床,幾乎占了房子的三分之一,這裡的人把它叫做炕。旁邊還有一個小灶台,爐火正旺,想必坐到炕上一定很暖和吧!炕是陝北人晚上睡覺、休息的地方,也是女人們閒暇時聊天、做針線活的地方。試想:兩三個婦女坐在溫暖的炕上飛針走線,說著、笑著,好是溫馨!因為這裡是她們呆的時間最長的地方,所以,對炕的裝飾也是最講究的。炕四周的牆上圍了一圈顏色鮮艷的紙,有兩尺左右高,叫炕圍子,這是窯洞裡最重要的裝飾,還帶有花邊哩!牆上貼著傳統的年畫,表達了他們對未來生活的憧憬和嚮往。偶爾還會有獸類的剪紙,據說可以辟邪呢!

聽外婆說以前地板是土夯的,一掃一堆的土,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都換成了瓷磚,閃閃發光。屋裡原來每家每戶都有的水缸也不見了,因為引進了自來水,據說以前,水缸可是窯洞裡不可缺少的陳設,因為水源很遠,必須存有足夠的水,但是現在,伸手一擰,就有優質的飲用水流出來,又方便,又快捷,所以水缸也已淡出了陝北人的生活。

以前一到天黑就只能睡覺的人們,現在也有文藝晚會看了。一到晚上,便會有美妙的音樂和人們的歡笑聲從窯洞飄出。就連用來糊窗戶的紙也換成了晶瑩剔透的玻璃,在陽光下閃爍著透亮的光澤。雖然從紙換成了玻璃,但貼窗花的習慣還是傳承了下來,只是貼在了玻璃上,也別有一番風味。

這就是家鄉的窯洞。祖國在改變,我的家鄉也在改變!我愛我的家鄉,更愛我家鄉的窯洞!

陝北窯洞說明文篇三

陝北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梁峁起伏、溝壑縱橫的地形地貌,造就了這裡獨特的居住風格。生活在這裡的鄉民們修房建屋不像遼闊的草原所營造的氈房和蒙古包,也不像廣袤的平原修建的瓦房和四合院,更不像江南水鄉臨水而築的別致閣樓,而是利用自然山形地勢、因陋就簡挖掘窯洞了。

陝北人習慣於修窯洞、居住窯洞。這種習慣究竟起於何朝何代,迄今還沒有準確的定論。以我猜測,先祖們從自然形成的山洞裡走出來,從大樹冠中遷下來,來到這千山萬壑的深山中,便開始尋找安營紮寨、遮風避雨、繁衍生息的場所了。可以想像,那時的生產力和勞動技能極其低下,山里條件十分艱苦,營造一個居住的地方實屬不易!他們苦思冥想,終於在經過雨水長期沖刷形成的山崖前豁然開朗。於是就在經過億萬年堆積起來的不軟不硬的黃土殘塬斷壁上,仿照自然山洞的樣子掘洞而居,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演變形成了今天的窯洞建築。

陝北窯洞的建築類型形式多樣。由最初的黃土、焦土窯洞發展到接口石窯、接口磚窯和生墩石窯、生墩磚窯,乃至里方外拱的仿真窯洞了。當然,土窯洞雖然簡陋,但挖起來容易,省工省錢,往往是光景不好的窮苦人無奈所為;光景稍好一點的莊戶人家為了好看耐用,便用石頭或燒制的青磚在土窯洞的窯面砌上一層,再壓上遮雨的青石板窯檐,名曰接口窯洞;光景上好的人家便純粹用石料或磚塊仿照土窯洞的形式,修築成窯洞,號稱生墩石窯或生墩磚窯,這種窯洞既堅固耐用,又寬敞明亮,曾引來多少窮苦人家的羨慕和夢想!

陝北窯洞不論哪種類型,普遍都留有窗戶。窗戶有大有小,有半圓也有正方,以半圓窗戶居多。圓窗下根據門的所在位置,在門口邊配有對稱的小方窗或小單窗。門窗一般採用的是當地適生的楊樹、榆樹、柳樹等上等木料,經過木匠精心加工製作成方格子窗戶,愛好的莊戶人家,還讓技藝高超的匠人,將窗欞子套成美觀的圖案,做成的窗戶在靠窯里的一麵糊上白麻紙,一方面起到遮擋風沙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能通氣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