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貴州

岜沙苗寨,坐落在貴州從江縣海拔550米的山坳上,有300餘戶。因地處偏遠,保留了古老的生活習俗。其裝束有秦漢遺風,岜沙男子在頭頂挽著髮髻,穿著自家紡織的無領右開襟亮布衣,直筒大褲管亮布褲。長年身佩腰刀,肩扛火藥槍,仿佛古代武士。女性則穿著自己製作的亮布衣裙,佩戴銀飾。

如有賓客來臨,一身威武的岜沙男子在寨門前吹奏蘆笙、芒筒, 岜沙姑娘用牛角杯敬上攔門米酒。一曲笙歌奏畢,三聲鐵銃響起,火槍對天鳴放,打開寨門迎賓入內。隨後沿林中石板小道走進寨子,表演民族風情習俗。

岜沙的節慶有吃新節。農曆七月十三日或十四日,家家戶戶到田裡摘取谷穗,去殼成米,煮成稀粥或乾飯,與鴨、魚等祭品供奉祖先,然後全家進餐。還有蘆笙節、鬼節等節日。有鬥牛、吃相思、盪鞦韆、集體圍豬、成年剃髮等風俗,特別是剃髮的工具是用鐮刀。民族工藝品有竹編飯盒、銅製針盒、刺繡獵袋、牛角火藥筒等。

侗家三件“寶”有侗歌是這樣唱的:“田要有魚窩,寨要有鼓樓。”

進入“南侗”地區的侗鄉,不論寨子大小,一眼望去,最先看到的,就是那象寶塔般矗立於寨子中央的鼓樓。鱗次櫛比的侗家乾欄木樓,環繞在周圍,簇擁著它。在侗鄉,一般是每寨一座鼓樓;有的大寨,也有一個家族建一座。黎平縣的肇興大寨,是世界上最大的侗寨,那裡就是“五斗”(五大房族),五座鼓樓高聳寨中,十分氣派壯觀。從江縣的增沖鼓樓,是全國現存最古老的鼓樓,建於清代康熙十一年(公元1692年),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遠望鼓樓,它的造型極像一棵大杉樹。傳說遠古時代的侗族先民在長途遷徙時,曾在大杉樹的蔭護下休養生息,鼓樓就被建造得酷似一棵大杉樹,透著蓬勃生機。侗歌中唱道:“錦雞翅膀鳳凰尾,比不上侗家鼓樓美。”走近鼓樓,你看到的,則是一座精美絕倫的建築工藝品。

鼓樓屬木質多層塔式高亭形結構。外形的平面都是偶數,有八面、六面、四面倒水等樣式;而外形的立面,卻都是奇數重檐,有三層、五層、七層、十幾層。鼓樓的頂閣有歇山式、懸山式、多角攢尖式;鼓樓的瓦檐有密檐式、疏檐式。樓柱砥石厚重墩實;樓檐參差密布,檐角微翹;樓頂雕塑寶葫蘆或千年鶴,意在吉祥;鼓樓的下部像亭閣,上部像寶塔,裝飾細緻,色彩樸質。多樣的變化,濃郁的鄉土氣息,豐富了鼓樓外觀的藝術魅力。

建築這樣高大且結構複雜的侗寨鼓樓,卻是從來不用一釘一鉚。整座樓以杉木做柱枋鑿榫銜接,橫穿斜套,縱橫交錯,結構嚴謹牢固。侗家的能工巧匠們修建鼓樓時,並沒有統一的圖示或圖紙,僅憑一些符號做標尺,就能天生地、魔術般地建造出令人讚嘆不已的鼓樓來。

在鼓樓的外面,必然有一片被稱為“鼓樓坪”的小廣場。每當有其他寨子的客人集體來作客時,主人就會在鼓樓坪上擺起長長的桌凳,辦起“臘也”(意為合夥請客),全寨的人們就會拎籃提酒,攜來百家百樣飯菜,盛情款待客人,一時間就會歡聲四起,歌聲此起彼伏。

進到鼓樓里,你也許會很奇怪,它實際上是一幢空空的大房子,裡面除了火塘、板凳、大木鼓之外,沒有什麼其他東西。平常它就那么空閒著,人們可以隨便進進出出。可是,一旦出現重要事務或特殊時刻到來,通過某種儀式化的程式之後,鼓樓立刻就介入到侗家人的日常生活中,成為至高無上的權威,具有了一種神聖的力量。

在侗族山寨里,鼓樓作為侗寨中最有凝聚力的公共空間,很多重要的民族習俗活動,比如踩歌堂、鼓樓大歌、“抬官人”、“游寨”、“跳蘆笙”、唱侗戲、甚至鬥牛、侗寨中人們集會議事、村民大會、祭祀“祖母神薩瑪”、寨老處理和管理本寨事務等等,都是圍繞著鼓樓而舉行。侗家人說,鼓樓是一個寨子的中心,就像火塘是一個家庭的中心一樣。鼓樓所處的地勢,或在寨子的中心,或在“諸山來朝,勢若星拱”之處,處於山寨視覺的焦點和突出的位置。於是,鼓樓真正成為侗民族精神物化載體的。面對鼓樓,你不得不驚嘆侗族具有超凡的智慧、創意和想像力,尋找到了“鼓樓”這種物象,從而把自己文化中的所有元素高度和諧地、詩性地統一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