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如何寫好說明文

一、抓住事物特徵,把握說明中心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徵,它是區別於其他事物的標誌。寫說明文時只有抓住事物的特徵,才能把被說明事物準確清晰地介紹給讀者,讓人們對事物有確切的了解。抓住事物的特徵進行寫作,也就是抓住了說明的中心。當然,事物往往有多方面的特徵,想在一篇說明文裡面面俱到地加以介紹是不可能的,只能根據需要一次談一兩個特徵。例如:鴨與雞都是家禽,都會走路,都有兩翼,都可以做肉食。但要寫一篇關於鴨的說明文,就要抓住鴨區別於雞和其它家禽的特徵。與雞相比,它喜歡在水上生活,尾部能分泌油脂;有一雙掌狀的蹼,會划水;嘴又長又扁,等等。抓住鴨的這些特徵進行說明,就可以使人對鴨的生活習性和外形有了一個清楚的認識。不同的事物固然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同類事物也往往有著差異,這些差異也就是它們的特徵,寫說明文時要緊緊抓住這些特徵。如《中國石拱橋》一文寫的是趙州橋和盧溝橋,兩橋都是石砌的拱橋,相同的地方很多,但也各有特色。茅以升先生就抓住了它們各自特色,進行對比說明,使讀者認識了兩座橋的不同形狀、結構和藝術風格。抓住事物特徵,把握說明中心,這是寫好說明文的一個基本要求。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要對事物進行深入細緻的觀察、分析、比較、研究,做到真正熟悉被說明的事物,並且掌握這一事物本身的特點和規律。只有這樣,才能很好地說明事物。

二、針對具體情況,選好說明角度

寫文章都是具有針對性的,比如說寫給什麼樣的人看;寫文章也是有目的性的,比如通過文章要解決一個什麼樣的問題。例如,寫關於落花生的說明文,如果讀者對象是農民,目的又是為了向農民傳授栽培落花生的技術,那么,就要根據落花生的生長規律,從如何栽培才能奪高產的角度去說明,重點說明怎樣選種、選地、播種、施肥、管理等。如果對象是廚師或食品加工廠的工人,目的又是為了介紹如何加工食用落花生,那么就應側重說明花生仁的營養價值以及如何加工、配料才能使花生仁更加可口等等。我們中學生在寫說明文的時候,可先構想為誰而寫,這樣就能針對具體情況進行說明,不至於把文章寫得散亂無章,目的不明確。

三、講究結構安排,做到條理分明

文章的條理性是客觀事物、事理本身特點、規律在文章結構上的反映。說明文解說事物、闡述事理就要按這些關係來安排說明次序,使之層次清楚、主次分明。例如,四川大邑縣“地主莊園陳列館”中的“收租院”里,有若干泥塑人物像,……。這些畫面相對獨立,是並列關係。地主收租時設有四道關口,依次是驗谷關、風谷關、過斗關、算帳關。每個交租農民都要過四關。從第一關到第四關,是先後關係,這些個別的實例共同揭露地主對農民進行殘酷剝削和壓迫的罪惡,這就是“收租院”的總體概貌。這個總體概貌與各體實例成為總分關係。《收租院解說詞》一文就把握了這些關係。採取先總後分的寫法,開頭扼要地介紹了地主劉文彩殘酷剝削和壓迫農民的罪惡,接著按照泥塑畫面排列順序,分別介紹,突出了有壓迫和剝削就必然有革命和反抗的基本思想。

並列關係的事物,還要注意方位順序,或從上到下,或從前到後,從左到右,從外到內,從近到遠,等等,只有按照這些順序去寫才能條理清楚。例如《故宮博物院》全文是介紹一座古建築群,作者按照先總後分的辦法,條理明了地介紹了這座雄偉的建築群。寫建築物局部時,層次也十分清楚。如寫太和殿的一段,先從外後到內,介紹大殿外面時又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由天空到殿頂直到台基。介紹其內部時又按從中間到兩旁,從前到後,由上到下,由遠及近的順序依次說明,給人以清晰的印象。介紹生產過程的說明文,應按生產的時間順序說明;介紹植物生長的說明文應考慮其生長順序,依次說明,當然不管哪類說明文都應注意主次分明。

四、注意語言藝術,提高說明效果

說明文語言的特點是樸素平實,且常使用專門術語,容易給人枯燥乏味的感覺。為了提高說明的效果,必須在語言上下一番功夫。說明文的語言不在於堆砌華麗的詞藻,而在於用語確切、精當、通俗、風趣。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首先,在仔細觀察事物,透徹了解事物特徵的基礎上選用最能確切地反映客觀事物的詞語加以說明,尤其要注意恰當選用限制範圍大小、表明條件關係之類的詞語。如《中國石拱橋》中說到盧溝橋:“橋寬約八米,路面平坦,幾乎與河面平行”。一個“約”字說明橋面並不恰好是八米,這裡只取約數;一個“幾乎”說明路面平坦的程度基本上與河面平行,但還不是完全平行。《看雲識天氣》中“天空的薄雲,往往是天

氣晴朗的象徵;而那些低而厚密的雲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這裡形容雲的形態特徵的詞語和表明時間性的詞語配合用,十分確切,十分精當。

其次,要注意掌握和運用好必要的專門術語,防止說“外行話”,例如“航天”和“航空”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飛機在大氣層內飛行,稱為航空;衛星、飛船在大氣層外飛行稱為航天。它們是採用不同的飛行器在不同的空間來完成飛行任務的。寫文章時必須注意諸如此類的區別。

再次,適當運用比喻、擬人、擬物等修辭手法。例如《中國石拱橋》一文開頭:石拱橋的橋洞成拱形,像天上虹。用“虹”來比喻石拱橋,很形象生動,使讀者清楚地了解了石拱橋的外形特徵。再如《大自然的語言》中,作者用比喻、擬人的手法說明“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勞動人民根據這些現象掌握季節規律,安排農事。這段文字由於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不僅通俗易懂,而且生動有趣,饒有興味。

說明文,即用來解釋或說明事物、理論、方法、過程或某種抽象概念的文章。說明文的基本目的就是說清楚。也就是說,要讓人看了文章後對文章中解釋或說明的對象有清楚明確的熟悉。這就決定了說明文的基本特徵是客觀和科學。

說明文首要的一點是明確說明的對象,然後用準確的語言,結合多種說明手法對之進行介紹和描述。常用的說明手法有下定義、分類別、作比較、引資料、舉例子、列數字、畫圖表等。下定義,即給要說明的對象下一個明確的定義。如博物館的定義就是徵集、保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的實物,並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文化教育機構。分類別是將要說明的對象按照某種標準劃分類別,以幫助讀者對事物的理解。如電視機,可以分為彩色電視機和黑白電視機。作比較,即將這種事物與那種事物比較異同,從而更清楚地說明事物的特點。如將城市和鄉村作比較,將大學和幼稚園作比較等。作比較的時候一定要注重比較的事物之間應當具有可比性,不能生拉硬扯,也不能不尊重客觀事實,胡亂比較。為了說明某種事物的特點,有時候需要介紹它的背景、原理、歷史等,這時就要用到引資料這種手法。比如我們要對長城進行說明,適當地引用一些歷史文獻,就更有助於今天的人們了解長城的歷史,從而加深對長城中所蘊含的民族精神的熟悉。在複雜說明文中,列圖表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大量的數據、冗長的敘述、複雜的相互關係等,都可以通過圖表得到直觀的表達。

按說明的對象不同,說明文可分為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前者著重在於說明的成因、構造、外形、用途等,後者則重在說明事理。這兩類說明文常用的寫作手法也有一定的區別。比如事物說明文重在說明事物的物理特徵,常用的是下定義、分類別等說明手法,事理說明文重在說明事物的邏輯特徵,更多地要用到引資料、作比較等說明手法。但更多時候,在同一篇文章中,幾種說明手法都要用到,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如何使說明文物理並重、形神兼備的呢?首要的一點是觀察。說明文寫作的前提是對要說明的事物非常熟悉。要做到這一點,就要養成認真觀察、深入了解的習慣:

觀察要有針對性。要帶著問題觀察,而不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最好能在觀察前列出觀察提綱,觀察時要記筆記、畫圖示。要善於提出問題。觀察時要分清主次。這就要求我們注重觀察的順序。觀察有概括性觀察和特寫性觀察之分。前一種方法有助於抓住事物的概貌,後者則利於把握觀察對象的細節和特徵。由概括到特寫、由全局到局部,是觀察的一般原理。

觀察重在事物的形。要想傳神,寫出事物的內涵、原理等,則需要有很好的查閱資料、作調查的能力。比如我們要寫一篇文章來說明洛陽牡丹。在寫好它的外形、顏色、品種之外,假如能夠考察一下洛陽牡丹的來歷、其中的牡丹名品在培育中的科學原理,這篇文章就會有說服力,使讀者更深刻地熟悉到洛陽牡丹的文化特色。這就要求我們具備相當的知識積累、廣闊的知識面和優秀的調查能力。作為小學生,應當從小注重積累知識和調查能力的練習。比如通過剪報、記筆記、上圖書館和閱覽室等途徑來有意識地練習自己。寫作說明文還要注重說明的順序。有合理的順序,文章才能條理清楚,讓人看得明白。說明順序一般有三種,即空間順序、時間順序、邏輯順序。間順序一般有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前到後、從遠到近等。時間順序一般有從古到今、從過去到現在等。邏輯順序有從現象到本質、從原因到結果、從主要到次要、從整體到部分、從概括到具體等。什麼是合理的順序呢?這要根據人們熟悉事物的過程以及說明對象本身的特徵、規律而定。說明事物的外形、構造等,往往以空間為順序;說明事物的成因、方法,往往以時間為順序;說明事物的事理,往往以邏輯關係為順序。

當然,大多數說明文會綜合使用多種說明順序。因此,在寫作時,我們要合理地安排好說明順序,理清說明文的結構層次。常用的結構層次有並列式、層進式和總分式三種。比如我們以“水”為題目進行寫作,可以先寫水的外形特徵,再寫水的分類,然後寫水的用途,這是並列式的寫作層次。我們也可以先寫水的外形,再寫水的成因,最後寫水給人類帶來的利與害,這是層進式的結構層次。先概括水的用途和特徵,再一一細述,就是總分式。結構層次能力需發同學們在長期的寫作過程中培養,現在就不一一細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