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學生數學日記大全

篇一:量高尺

我們家的牆上有個量高尺,每年我都用它量身高。去年我身高是1m10cm,今年量的身高是1m16cm,116-110=6(cm).我今年長高了6cm。

我問媽媽:“我什麼時候能長到姚明那么高?”媽媽說:“只要你天天多吃飯,不挑食,堅持鍛鍊身體,將來就能長成像姚明那樣的小巨人”。

篇二:口算

數學中,最簡單的就是口算,可是,口算又是最難的,為什麼說呢?就聽我介紹吧。

口算,要經過大腦的快速計算,是脫口而出的,可不能在草稿紙上等你算出來才說出來的,那樣子叫計算,不叫口算。而我卻不一樣,一道題目,像0.75除以3,我會脫口而出,答案是0.25,對嗎?

口算,其實很簡單,加油!

篇三:學好數學能省錢

星期天,我和爸爸媽媽去逛超市買牙膏。到了超市,我們直奔洗化櫃,我們發現了同種竹鹽牙膏有兩種賣法:1、3個110克的牙膏組成清新暢享裝是17.9元;2、一支重150克的牙膏是8元。

媽媽對我說:“書汀,我們今天打算多買一些牙膏回去慢慢用,你看這兩種賣法的牙膏買那種省錢呢?”這下子可把我難住了,媽媽又對我說:“今天我們把17.9元就當成18元你來算一算吧!”我立即說:“買清新暢享裝省錢。”媽媽問:“為什麼呢?”我說我是這么想的:18元買三盒,用18÷3=6(元)那么110克的牙膏6元每盒。150克的牙膏8元每盒,也就是多2元錢多買40克牙膏,照樣算1元可買20克牙膏。而買150克的牙膏1元買不到20克。所以我認為買清新暢享裝省錢!媽媽聽了以後高興的對我說:“太棒了!學好數學真有用!”

今天,我知道了,原來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要用到的,還能省錢呢,我一定要好好學習數學!

篇四:切西瓜

昨天晚上,天比較熱,我拿出了一隻西瓜準備切時,被爸爸攔住了。他給我出了一道題,題目是:把這個西瓜切成九份,並且要切出十塊皮,看你這么切?這時,我想,這個嗎,很簡單。於是,我去拿來一把水果刀,在把西瓜放在桌子上,切了起來。我切了一個“米”字形的,一數,有九塊倒夠數,可是,只有九塊呀!我不服氣,又拿來一個西瓜,準備切時,被爸爸攔住了,他指著我說:“哎呀,你這樣要浪費幾個西瓜呀?還是我來切吧!”爸爸拿起水果刀,叫我看好。我在一旁仔細地看者,這時,我腦子裡閃過一個問號,該這么切呢?等爸爸切完後,我數了數,也只有九塊皮,但他切的是“井”字形呀。我望了望爸爸說:“爸爸,你切的還不是九塊嗎?”爸爸見我疑惑不解的樣子,就說出了第十塊皮的“藏身之地。”原來第十塊皮藏在“井”字中間那個“口”的下面。到這時,我才恍來大悟。

這時,爸爸看著我因勢利導:“生活中處處有數,只要你細心觀察,就一定有所收穫,就像這次切西瓜一樣。”我聽了點了點頭。

篇五:迷惑人的數學題

昨天,我翻開了《三年級數學提高班試題》,看到了一個題目:平平一家三口人,爸爸比媽媽大3歲,今年全家三口年齡和是71歲,八年前全家年齡和是49歲。今年平平多少歲?爸爸、媽媽分別是多少歲?

我一看,想:哇,這太簡單了!於是就3×8=24(年)71-24=……唉,不對勁兒!我左思右想,可還是不明白。爸爸看看這題,說:“我以前也碰過這種題。71-24=47而不是49我知道,說明了平平8年前還沒有出生!這樣想多好!”

我聽了爸爸的提示,拿起筆便興奮地做了起來:那么平平今年是6歲,爸爸的年齡是(71-6+3)÷2=34(歲)媽媽的年齡:34-3=3(歲)。

我驗算了一下,哇,沒錯,果然是對的。

我想:這些類似的數學題很容易迷惑人,所以我們一定要記住它,以防被“騙”。

篇六:24點遊戲

星期天,我和揚文一起玩了24點遊戲。遊戲規則很簡單:每人分別抽四張牌,然後用“+、-、×、÷”這幾種計算方法最後得數一定要得24,就行了。

遊戲開始了,我們各抽了四張牌。唉!我的牌怎么這么糟呀!你看,四張都是A。這時,只聽揚文說:“我可以了,你看,5+5=10,10×2=20,20+4=24。”第一輪,我輸了。但我並沒有灰心喪氣,因為後面還有機會,我一定要把握機會,好好贏一把。我又抽了四張牌“6、5、8、3”。我激動得馬上脫口而出:“6-5=1,8×3=24,24÷1=24。現在是1比1平了。”

揚文說:“有什麼的,我一定會在下一回合勝過你的。”第三回合到了,我又抽了四張牌“10、9、6、10”。我一看傻眼了。突然,只聽揚文大聲地喊道:“6×4=24,24+1-1=24。2比1我贏了。”我看著他那得意的樣子,無計可施。

雖然這次遊戲我輸了,但是我覺得24點真有趣,同時也感到數學真的很奇妙。我今後一定要努力學習數學,靈活運用“+、-、×、÷”的混合運算,在下一次的24點遊戲中,一定要用得得心應手,當個高手。

篇七:有趣的數學遊戲

昨天,我看了《四年級提高班》上的巧猜年齡與口袋中的錢,它馬上把我吸引過去。

上面說了,把你的年齡乘以2,加上5,所得的數乘以50,加上口袋的錢數(不超過十元,要以角為單位),再減去一年(平年)的天數,加長115就可以了。

我看了這個題目,有點兒不相信,於是我就試一試,我的年齡:9歲,口袋裡的錢5元5角。我先把9×2=18,18+5=23,23×50=1150,1150+55=1205,1205-365=840,840+115=955。

這樣,我把955拆分兩段是9和55,9是我的年齡,55是我口袋裡的錢。

怎么樣?這個數學遊戲也挺好玩吧!請你也來試一試,看看是不是對的。

篇八:摘松果

冬天到了,小松鼠要準備過冬的糧食了。

有一天小松鼠背著一個大袋子,來到森林裡,對松樹爺爺說:請吧你的松果送給我,好嗎?松樹爺爺很大方,說:你想要多少摘多少。小松鼠很高興,它一邊摘一邊唱歌,不一會袋子裝滿了。松樹爺爺問:你摘了多少個?小松鼠說:哎呀,我忘了!松樹爺爺笑著說“我長了16個松果,現在還有9個,你能算出摘了多少個,就讓你背走。”小松樹急了,不會算,怎么辦呢?要是松樹爺爺不讓它背走,那冬天吃什麼呢?我來幫它好了。

數學課上,老師講過:知道總數,求部分數,就是從總數裡去掉知道的一個部分數,就得另一部分數,用減法計算。我很快就算出來了,小松鼠摘了16-9=7(個)。

篇九:有趣的行程問題

今天,坐著無聊,我對爸爸說:"我們一起去做奧數題吧!""好的!"爸爸滿口答應了。

因為我行程問題沒鞏固,所以我先複習行程問題。爸爸說:"讓我先來介紹一下行程問題。""好的。"我高興的拍了拍手。爸爸便開始意味深長地介紹起來:"我們每天的生活離不開步行、乘車,物體也無時不刻在運動,這即是所謂的’行’。有’行’即產生距離,需要時間,這就構成了行程問題中的三個重要關係量:路程、速度、時間,研究這三個量關係的套用題稱之為行程問題。

這三個量之間的關係可以用下面的公式來表示:

路程=速度*時間

速度=路程/時間

時間=路程/速度

聽完了爸爸的介紹,我們開始做例1.例1是這樣的:小華和李成家相距400米,兩人同時從家中出發,在同一條路上行走,小華每分鐘走60米,李成每分鐘走70米,,問3分鐘後兩人相距多少米"這題太簡單了。只要用小華和李成的速度和乘時間就可以求出兩人行走的路程。然後用400米減去兩人行走的路程就可以求出3分鐘後兩人相距多少米了。"我驕傲地說。爸爸笑了笑說:"我認為你考慮問題還不周全。題目中沒有說到底是相向前行,還是相背而行,還是同向而行。""喔,知道了。"這題的解答如下:

(1)相向:400-(60+70)*3=10(米)

答:3分鐘後兩人相距10米。

(2)相背:400+(60+70)*3=790(米)

答:3分鐘後兩人相距790米。

(3)同向:小華在前400-70*3+60*3=370米

答:3分鐘後兩人相距370米。xiaoxue123

(4)同向:李成在前400-60*3+70*3=430米

答:3分鐘後兩人相距430米。

啊!行程問題真有趣!

篇十:“雞兔同籠”

你以前聽說過“雞兔同籠”問題嗎?這個問題,是我國古代趣題之一。大約在1500年前,《孫子算經》中就記載了這個有趣的問題。書中是這樣敘述的:“今有雞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雞兔各幾何?這四句話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雞兔同在一個籠子裡,從上面數,有35個頭;從下面數,有94隻腳。求籠中各有幾隻雞和兔?

你會解答這個問題嗎?你想知道《孫子算經》中是如何解答這個問題的嗎?

解答思路是這樣的:假如砍去每隻雞、每隻兔一半的腳,則每隻雞就變成了“獨角雞”,每隻兔就變成了“雙腳兔”。這樣,(1)雞和兔的腳的總數就由94隻變成了47隻;(2)如果籠子裡有一隻兔子,則腳的總數就比頭的總數多1。因此,腳的總只數47與總頭數35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數,即47-35=12(只)。顯然,雞的只數就是35-12=23(只)了。

這一思路新穎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數學家讚嘆不已。這種思維方法叫化歸法。化歸法就是在解決問題時,先不對問題採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將題中的條件或問題進行變形,使之轉化,直到最終把它歸成某個已經解決的問題。

篇十一:蹺蹺板問題

上數學課的時候,老師說:同學們玩過蹺蹺板嗎?同學們都說玩過。老師說:怎么玩的,誰能給同學們講講?

過了一會兒,老師從講台下拿出一個天平稱放在講台上,叫我們看老師是怎么做的。老師在天平稱的左邊盤子裡放了兩個桔子,右邊的盤子放了一個蘋果。老師說:這兩個桔子和一個蘋果一樣重。這時,老師把左邊盤子裡的桔子拿走一個,只見右邊的盤子落下來了,左邊的盤子翹起來了。老師問我們:這像什麼?“蹺蹺板”。老師又問:“這是為什麼呢?”同學們說:蘋果重,桔子輕。老師說:是幾個桔子和幾個蘋果比?只見老師又把蘋果拿下來,再把一小包餅乾放在天平稱的盤子裡,結果,放桔子的一邊落下來了,放餅乾的一邊往上翹。老師又問:這又是為什麼呢?“桔子重,餅乾輕。”請同學們再看看,老師加了一包餅乾,還是翹起來,老師又加了一包,天平稱兩邊的盤子平了。老師又問:為什麼兩邊的盤子一樣高呢?同學們都爭先恐後的搶著回答。老師說:一個蘋果和一個桔子比,蘋果重,桔子輕;一個桔子和一包餅乾比,桔子重餅乾輕。同學們知道該怎么比輕重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