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上冊《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讀後感範文3篇

四年級上冊《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讀後感一:

今天晚上,夜色清朗。我讀了一本語文書讀了中有一篇文章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主要內容是∶張國強給柯岩老師的信,信上說∶“張國強的作文在全國徵文比賽中得了獎,縣報、市報都有記者來採訪張國強。本來是件高興的事,但是不知怎么的,好朋友忽然和張國強疏遠了,有的還不理張國強。張國強想向柯岩老師討教,希望柯岩老師幫助張國強擺脫困境”使我受益匪淺,懂得了不要驕傲,不要聽到一些誇獎,就覺得自己比誰都強,俗話說得好∶“人上有人,天外有天”、“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讀了這篇《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後,我學會了書信的格式,書信的寫法。讀了這篇課文後,我的感受是:不要聽到了一些誇獎,就覺得自己比誰都強。我們班裡有很多比我優秀的同學,例如:李姍姍、羅卉、丁榕等等。我要學會發現人家的長處與優點,改變自己的短處和缺點。這篇文章最感動是柯岩老師說的話:“我學著發現人家的長處,一點一滴地改正自己的不足,我擁有了越來越多的好朋友,彼此知心交心,患難與共。我還做得不是很好,但已經受益匪淺,能夠保持平衡的心態,樂趣無窮了。”

這篇課文給了我的啟發是:不要驕傲。我想起了幾句關於驕傲自大的歇後語諺語:空棺材出殯---木(目)中無人、瞎子坐上席——目中無人、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孫悟空當齊天大聖——自封為王、自大不值錢,虛心受人贊;水上漂油花,有油也有限、沒有學問的人,處處不忘吹夸自己;長相醜的,時時不忘打扮自己成就是謙虛者前進的階梯,也是驕傲者後退的滑梯、驕傲是勝利的敵人,努力是成功的朋友等。我想告訴全世界的人不要驕傲自大。我要向何老師學習,要一點一滴地改正自己的不足,做一個好學生。

四年級上冊《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讀後感二:

一個人如果總是用自已的長處去比別人的短處,那么不但會停止前進,還會形單影隻,十分寂寞;如果他能不斷找出自已的短處,不斷發現發現與學習別人的長處,他就會飛快地進步,越來越奮發樂觀。這句名言佳句家喻戶曉,是珍貴的中華美德。

你們一定聽過《駱駝和羊》的故事吧!有一隻駱駝長得很高。有一隻羊長得很矮。它們之間發生了一場“高矮爭論”。駱駝說:“長得高好。”羊說:“長得矮才好。”因為這個原因,它們吵來吵去,彼此爭論不休。可是它們誰也說服不了誰,怎么辦呢?駱駝說:“我可以做一件事證明高比矮好。”駱駝和羊走到一個園子旁,一棵棵高大的樹從園子上邊露出來,駱駝仗著自已人高馬大,一抬頭,就吃到了樹葉。可是羊伸長了脖子和腿,使出了渾身解數,愣是吃不到樹葉。駱駝見了羊這狼狽相,得意洋洋地說:“你看,高比矮好吧!”羊聽了很不服氣,仍然不肯認輸。它們又走了幾步,看見了一個又窄又矮的門。羊便大模大樣地走進去了。可是駱駝儘管已經跪下前腿可還是進不去,這下駱駝傻眼了。羊則在一旁哈哈大笑,說:“矮比高好吧!”它們倆還是說服不了對方,只好去找老牛來評理。老牛對它們語重心長地說:“你們都有長處,但都要向對方的長處學習,彌補自己的短處。”

《陶罐和鐵罐》的故事你們聽說過嗎?是說國王的廚房裡有兩個罐子,一個是陶的,一個是鐵的。驕傲的鐵罐仗著自已堅硬無比,常常奚落易碎的陶罐。但是,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不久的一天王宮倒塌了,兩個罐子從此被遺落在荒涼的場地上,一年又一年過去了,鐵罐國為太久被埋在土裡,變成了泥。而陶罐卻完好無損地保留了下來,成為稀世珍寶。這就是關於《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故事了。

在生活中類似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如在我家裡,爸爸精通電腦,各個做起來都得心應手;可是一碰到煮然頓時傻眼了,各個做得:“亂七八糟”,不是把菜炒得鹹了就是淡了,有時甚至還把稀飯煮成乾飯;媽媽對煮飯煮菜了如指掌,做得美味可口。可是一遇到電腦病毒,就沒辦法了,束手無策;還得請教我的“專家爸爸”。家裡有這兩位“英雄”使家裡生活豐富多彩;笑聲不停。

我的同桌林曉銓平時成績雖然不如我,但在畫畫這方面卻真有一手。我雖然成績不錯,可是一遇上畫畫我就亂了分寸,慌了手腳。看著一張張栩栩如生的畫在林曉銓的手中誕生,我不由自主地羨慕起他來。

只有發現別人的長處,改正自已的缺點,才能擁有越來越多的朋以;彼此患難與共,才能飛快進步。讓我們一起記住《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這句名言佳句吧!

四年級上冊《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讀後感三:

每一個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也不可能是一無是處的。尺雖比寸長,但也有不夠長的時候;寸雖比尺短,但也有用得上場的時候。俗語說得好:“人是吃五穀雜糧長大的,怎能不犯錯誤。”十個手指也有長短,“金無足赤,玉有微瑕”,“愚者千慮,必有一得”都說明了這一道理。

雖然道理是容易懂的,但在生活和工作中,人們卻往往要求“尺有所短”,同時又忽略了“寸有所長”不是嗎?其實,人的智慧型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一個人不可能三百六十行,行行稱狀元。所謂的“博士、專家”也不過是某一領域裡的博士、專家,所謂的“多才多藝”,也是相對而言的,真正的全才是不存在的,人人都難免有其短。

當我們選拔人才時,不能求全責備,非要找個全才不可,那是錯誤的,我們就是要看到他們身上出眾的才能,否則,就會埋沒人才。牛頓是物理學家,但不善辭令;孫臏是軍事家,但未必能親臨前線;陳景潤是有名的數學家,但不是個好數學教師。我們不能因此說牛頓的三大定律無價值,孫臏的兵書對作戰沒用處,陳景潤對歌德巴赫猜想的證明就是錯的。相反,我們不能不承認他們三人都是名副其實的人才,都是對世界做出巨大貢獻的人才。同樣,在我們的同學當中,科科拔尖、樣樣都好的人固然有,但恐怕只是鳳毛麟角,大多數同學既有“長”科,也有“短”項。即使是那些成績較差的同學,也一定會有過人之處。

孔子說得好:“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既然每一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那么我們就應該正確地認識自己和對待別人,既不因自己有不及人之處便妄自菲薄,甚至自暴自棄,也不因他人有不及己之處便自高自大,盛氣凌人。只有虛心向他人學習,取長補短才能取得真正的進步。由此想到了我們的教育事業,我們在培育學生身上,應注重他們的長處,看到他們身上的出眾才能,不是兩眼死盯著他們的缺點,因而抹煞了優點,埋沒了人才。

要最大限度地發揮我們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就必須考慮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應該避其所短,揚其所長,這是用人應當遵循的一大原則。缺點和不足是客觀存在的,優勢和強項也是每個人都有的,就看如何看待這個問題了,有位哲人曾說:垃圾只是放錯了地方的寶貝。日本就曾把垃圾壓製成樓板建造高樓大廈。反過來說,寶貝如果放錯了地方,也會成為垃圾的。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撼,我們不但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要看到別人的優點,取長補短,正確看待自己和別人。尺短寸長,人無完人。願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謙遜的胸懷,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發揮出最佳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