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烏塔》想到的

今天,我讀了《烏塔》這篇課文,令我感到既羨慕又佩服。這篇課文寫了一個14歲的德國女孩烏塔獨自一個人遊歷了歐洲。如果是我,萬萬不敢啊!

這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勇氣?這到底是一種怎樣的自信?我有這種勇氣嗎?沒有!我有這種生存能力嗎?沒有!我為什麼沒有這種勇氣?這種能力呢?我不禁問自已,此時此刻,我又想起三年級第二學期,學校組織春遊,早上八點在校集合,卻引來了那么多的父母相送,把學校門前擠得水泄不通。當我們在景點玩到中午準備午餐的時候,有個別同學的家長匆匆地將食物和飲料塞到孩子手中又立刻躲到了一邊,家長既擔心餓著孩子又怕被帶隊老師發現而被批評,可真難為家長。我們依賴的心理也就是在父母這種百般擔心中慢慢養成,讓我們在生活中碰到一點點困難,也習慣於把期望的目光瞄向父母。父母也把這種幫助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在不知不覺中我們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一代小皇帝或小公主了。

當然,小小的烏塔能這樣漫遊世辦,除了父母的支持,還有社會各界的支持。如果是在中國,早就被誤以為是不良少年離家出走了,還會被警察送回家呢,恐怕還要忍受一大堆訓斥的話語。為什麼在外國孩子可以做自已想做的事而在中國不可能呢?這些問題在我腦子裡已盤鏇許久而一直未能得到答案。

讀完了《烏塔》,我們是不是要向烏塔學習?我們的父母是不是也應該向烏塔的父母學習?自已的事情自已做。

四年級:紫色的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