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1937年,可能是我印象中最令人難忘的歷史。當我翻開歷史的真相,那血紅血紅的顏色始終讓人感受得到那年日軍在南京的種種罪惡與暴行。

今年,是紀念南京大屠殺70周年。七十年前的場面,仿佛就在我的眼前

——當時,人們還完全不知道眼前有一場浩劫在等著他們。當飛機——日本的飛機在天空中凌亂地穿梭時,就像老鷹捉小雞一樣,“小雞”總是難逃“老鷹”那尖銳有力的爪子。有多少人在死前拼盡全力地做最後的掙扎,那一雙雙瞪著的眼睛是那樣可怕;有多少人還寧死不屈,最後還是犧牲;又有多少人讓自己的兒女轉移到安全的地區,自己卻犧牲了……可日軍,頭也不回,繼續實行著“捕食計畫”。血,染紅了整個南京,讓南京成為充滿血腥的世界。

為了紀念大屠殺,美國一位副總裁自己掏出200萬美元拍攝了一部名叫《南京》的紀錄片,自元月20日首映以來,已連續播映3天並引起轟動,幾乎場場爆滿,遊客達5千人!

這位副總裁名叫泰德•;萊昂塞斯,他是美國線上公司的副總裁,也是一個籃球隊的老闆。但出乎意料的是,在萌發拍攝記錄片的念頭之前,他對南京這場浩劫一無所知!

一天,他在過期的舊報紙上看到著名華裔女作家張純如的訃告,看了一眼就不在乎地把報紙揉成一團扔進了垃圾桶,但是,報紙的一角,顯露著張純如的一張照片。“她的眼睛盯著我,好像在促使我拍一部真實的記錄片。”泰德說。他把報紙整理出來,回家認真地看了一遍並且了解了張純如的資料和她的著作——《南京浩劫:被遺忘的大屠殺》一書,從而萌發了拍攝記錄片的念頭。

張純如從小就和她的父母移居在美國,她的祖父是南京人,所以,張純如從小就了解了南京大屠殺。在家庭氣氛的渲染之下,年輕時的她決定到各地去採訪,想把當年日軍的暴行公諸於世。於是,一本《南京浩劫:被遺忘的大屠殺》,轟動了全球,讓世界知道並關注這件事。這本書曾連續5個月被列為《紐約時報》書評的最佳暢銷書。那時她與NBA體育明星“東方小巨人”姚明、著名鋼琴家郎朗被譽為當下美國最引人矚目的三位華人青年。可是,患有抑鬱症的張純如在翻閱了《拉貝日記》、《魏特琳日記》里日軍的罪惡行為時,再也承受不了,最後用一把槍結束了36歲的生命,她的遺言裡有這樣一句話:我曾認真生活,為目標、寫作和家人真誠奉獻過。“我真沒想到,一個有著家庭、幸福的女人,還有2個孩子,會用這么快地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泰德感慨萬千。

影片是由曾獲奧斯卡最佳短紀錄片獎的比爾•;古登塔格和丹•;斯塔曼擔任導演,他們想用另一種方式來告訴每個人:戰爭是多么殘酷!演員也是國際有名的明星。雖然薪水很少,但是每個演員都很投入。

該片講述了在南京大屠殺中,22名外國人和中國人創建了安全區,營救了25萬多人。

製片人在各國各地蒐集了材料。裡面的幾個例子雖然很簡單,但卻觸動了每個人的心:

一位老人,他哭著說:“當我的母親拽開衣服的時候,我看見了很多血在湧出來,弟弟還小,不懂事,還在吃母親的奶,母親的傷口上在血泡泡,我對媽媽說‘媽媽,堅持一下,馬上就安全了,堅持一下’說著,她的眼睛就閉上了,‘睡覺’了,就再也沒有醒過來……”

還有一位老爺爺,他說:“我看著我13歲的姐姐,寧死不屈,還打了日軍兩個巴掌。日本人拿出長刀,活活地把我姐姐殺死了,活活地殺死了。”

這是受災的民眾的說法,我們再來聽一聽救助我們的外國人的所見所聞。

一位女的傳教士說:“我看到遠出有一輛卡車,上面有10個小女孩,喊著同樣的聲音‘救命,救命’。”

“我很榮幸把我和別人的生命捆在一起。”一位男士說。

可日本老兵“愛國”地說:“我們用機槍掃,可是還有很多人沒死,我們就用刺刀刺。”1998年,日本駐美大使齊藤邦彥公開發表聲明,《南京暴行》是“非常錯誤的描寫”。

不管是有人奉獻,還是有人篡改,“即使在最黑暗的時期,依然有光明存在”。

“我閉上眼睛,我想,當時如果我在場,我會做什麼呢?政府為你送來飛機讓你逃亡?堅持、勇敢地依舊站在那個充滿硝煙的戰場上的人才是英雄!”導演泰德意味深長地感嘆。

導演居然是個美國人!

記得張純如在《南京浩劫:被遺忘的大屠殺》里這樣評價南京大屠殺:“也許,這就像電腦程式里一個無害的小錯,也許會,又也許不會出現任何錯誤。”

讓我們記住1937,不是因為報仇,也不是因為想批判某一種暴行,而是不要讓這樣的罪惡延續到未來,不要讓“小錯”鑄造成“大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