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科學課教學隨筆

科學課是對每個孩子心中的科學進行啟蒙,從而喚起對科學的興趣。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國中科學課教學隨筆,歡迎大家閱讀。

國中科學課教學隨筆篇1

作為一個從事科普教學的老師,不僅要具有精湛的專業知識和高超的教學藝術,更重要的是要善於進行教學後的反思,只有在不斷的反思過程中才能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質,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現我根據自身經驗談一談如何進行國小科學教學反思。

一、要充分認識科學教學反思的重要性

教學反思能不能真正地達到反思的作用,關鍵是看他們能否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能否有助於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科學教學不同於其他學科的教學,它需要教師的知識儲備更廣,因為科學涉及到物質世界、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等眾多領域;需要的課前準備更為充分,因為科學學習需要有結構的探究材料,需要小組合作探究。在科學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學生早已變成教學的主體,而教師的新舊教學理念必然相互衝突,作為教師必須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轉變教學觀念,而這一過程教師必須要及時“反思”中快速地轉變過來,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從而適應當代教育的發展。

國小科普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而科學素養的形成不是短時間內完成的,它是學生不斷地接受與內化的漫長過程。更為重要的是,早期的科學教育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為了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在學生的科學啟蒙階段即國小階段,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顯得尤其重要。有效的課堂教學不僅使學生學到科學知識,感受科學魅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到了科普探究的全過程,從而形成影響學生一生的能力。

從上述看來“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也是提高教學的捷徑,因此教師必須總結出自我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要認識教學反思對於教師的重要性。

二、要認識科學教學反思的誤區

雖然當前科學課還不如語文課數學課那樣受社會重視,但教師的反思也是有必要的,在反思中教師不能進入以下誤區:

(1)過分強調科學探究的學習方式。

科學探究是一種學習方式,是眾多學習方式中的一種,顯然不是惟一的學習方式。科普課堂中有效的學習需要整合不同的學習方法,需要將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考慮。比如說,科學實驗課就要以探究活動為主;科學考察課就要以觀察為主;科學閱讀討論課就要以閱讀、討論為主。降瑞雪

(2)過分追求由學生的自主探究生成知識。

新課程是強調知識的形成應該是以學生為主的探究活動形成的。但這並不等於所有的知識都要讓學生去探究,這根本不現實,因為有些知識受學生閱歷,器材,條件,空間等因素的限制,學生根本無法進行探究。

(3)過分重視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忽視了科學概念的形成。

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與科學概念的形成是同等重要的,它們相得益彰。在教學活動中,科學概念的形成是依賴探究活動的,且探究活動與具體的科學內容分不開的,學生對探究的理解不會也不可能脫離科學內容而孤立進行的。

三、要認真地進行科普教學反思

根據新課程的理念,課堂教學的規律及評價體系,教學反思一般從教學目標的科學性、教學內容的有序性、教學結構的整體性、教學方法的確切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反饋矯正的及時性等方面進行反思。為了使教學反思能夠深入且富有實效,我認為不一定面面俱到,根據科學課的特點,主要要進行以下反思。

(1)教材重點難點把握是否到位。備課是上課的前提,教師在備課時,都應認真分析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哪,教學難點在哪。課後反思時,就應該反思確定的教學重點是否妥當,對知識在教材中地位的判斷是否正確;教學難點有沒有在教學預設中順利地突破。

(2)活動的設計是否嚴密、科學。科學課上概念的形成都必須藉助於一系列的活動,學生在活動中形成合作、交流、探究等能力並建構科學概念。因此活動的嚴密性和科學性必須是教師在課後認真反思的一個重點。

(3)材料的準備與出示時間是否恰當。科普課的學習需要藉助於一系列的探究材料,關於材料首先要反思的是這些材料是不是圍繞課堂上需要探究的問題而準備的,且所提供的材料之間有沒有特定的聯繫,相互作用後能不能體現出有關的科學概念和事物規律——即提供的材料是不是有結構材料。其次,反思材料的出示時間也是相當重要的,因為學生在科普課上對於材料關注往往會影響了整節課的教學效果,所以材料恰到好處的出示會激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和探究熱情。

(4)探究小組之間的合作是否有效。

目前科普課的學習方式是以小組合作為主,但是大部分小組活動表面看來熱鬧非凡,卻淺顯沒有深度,這是因為教師只關注了活動的形式,而沒有確立明確的目標,且組內分工不清。因此,有關小組活動的設計,在分工明確、目標確定的基礎上,首先考慮學生思維的深度,再考慮活動頻率。小組活動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理解科學的本質,絕對不能搞形式主義丟掉了本質內涵。

總之作為一名的科普教師,只要認識了反思的重要性,不要誤入反思的誤區,認真正確的進行反思,就會在不斷的反思過程中能變、能通、能久,從而科普教育教學工作,使科普教育教學工作邁向一個新台階

國小科學課教學隨筆篇2

實驗是科學課堂活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培養良好的實驗習慣,有助於學生更有效的學好科學。在實驗前要儘可能多的想到實驗中可能出現的一些不好的行為,做到動手之前先動腦;對實驗過程中的一些個別不良行為習慣,要及時糾正;實驗後總結實驗過程中的不當行為,讓學生們引以為鑑。

經過一段時間的行為習慣培養,學生們已具備了一定良好的實驗習慣,對於整套的實驗儀器能夠擺放有序,零散的儀器能夠按一定要求擺放好,在實驗過程中能夠做好分工合作,及時進行記錄。

但在一些細微的行為上,做的不夠。各個年級都有一小部分學生在課堂上丟一些碎紙片,和實驗中的一些廢棄物,當時不易發現,時間長了才注意到,再有就是個別學生在實驗中目的不夠明確,操作順序混亂,導致實驗效率較慢。

我計畫讓學生們製作棄物盒,讓後擺放在實驗桌上,再和學生說明盒子的作用,加強引導和訓練,這樣能夠有效的解決這一問題。清楚對部分學生存在的亂丟廢棄物的習慣,加強教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著重從情感上引導學生。對於實驗中目的不明確的學生,先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精力集中,在操作上加強引導和做好指導工作,並注重加強這方面的練習。

 國小科學課教學隨筆篇3

國小科學與國中科學的最大區別就是國小重點在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而不是知識的積累。剛開始擔任科學老師的時候,我把實驗和知識的學習一併放在首位。但經歷那么多的聽課活動、教案的研究以及自己上課的實踐經驗,讓我茅塞頓開,頗有頓悟的感覺,在此淺談一下自己的小小心得體會

科學課程的目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引起他們的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更為以後深入的科學學習和科學探索打好基礎。

國小科學不注重知識積累的多少,而是在於學生對於學習科學的興趣和動手能力的培養。現在國小科學課採用探究式的教學方式,就是以探究過程為核心,在活動中學習科學,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素養。但這個“活動”也不是學生按部就班跟著老師的指令做。教師的角色引導者和活動的合作者,而不是指揮家。科學課上學生會有很多的想法,老師更多的是參與他們的想像和實踐。這裡要注意的是,不能隨便的否定學生的每一個想法,或許我們有確實的證據證明它的不存在,但是對於未有涉及理論知識的小學生,我們的鼓勵是對他們養成動腦和探究習慣的支持。我們可以借其他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往正確的方向走。

我覺得,科學課上氛圍很重要。如果每個學生都安安分分坐著聽,老師說一才做一,那跟按部就班的學習沒兩樣;如果學生過於活躍,那整節課帶來的只有混亂的感覺,最後只能一無所獲。學習氣氛也是需要老師的引導的,我們套用的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就能很好的來協調這一點。探究式學習過程有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設計實驗——動手實驗,驗證假設——得出結論。在第一步創設情境、提出問題中就能引起學生的求知慾,然後通過自己的動手實驗來驗證自己的假設,能給予學生釋然的感覺,更具有成就感。通過自己的探索從未知變知之,也不難理解有些學生會開心得說上科學課比較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