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課程歷史教學隨筆

在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過程,要迎合學生的興趣,才能提高授課效率。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歷史教學隨筆呢?請往下看。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高中新課程歷史教學隨筆,希望你喜歡。

高中新課程歷史教學隨筆篇一

在歷史學科的學習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陳述性知識,如名稱、事實、有組織的論述等。對於此類知識,通常採用複述、精加工和組織策略。有人認為,記憶能力的增進,是組織的結果,因為學生可以用各類別的標題作為提取的線索,從而減少回憶時的負擔。在歷史教學中,我一直在試圖教會學生對信息進行分類,使學生不僅能夠有序地組織材料,而且能夠弄清這個組織性的框架,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我在課堂教學中引入了學生陌生的思維導圖和熟悉的漫畫方式。思維導圖和漫畫,都屬於組織策略中的表象策略,通過建立系統的可視化的知識結構,明確知識之間的聯繫,促進學生學習。當然,二者也有區別。

思維導圖【7】是英國心理學家托尼·巴贊提出來的。他認為,放射性思維是一種新的、以大腦為基礎的高級思維形式,而思維導圖是放射性思維的自然表達形式。它是在層級和分類的信息組織基礎上,從中心主題出發通過特定的關聯展開分支。由關鍵字或圖形標識分支,充分利用色彩和字型的變化將放射性思維過程和結果變為可視化的工具。思維導圖的核心思想就是既運用左腦的詞語、數字、邏輯等功能,同時也運用右腦的色彩、圖像、符號、空間意識等功能,將思維痕跡用圖畫和線條形成發散性的結構,從而把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緊密結合。漫畫是學生用自己選擇或設計的形象、符號,將自己理解的歷史信息可視化的展現出來。“漫畫”歷史,需要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信息,加強歷史課程與其他課程的聯繫,提高動手動腦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我相信,只有最大限度的利用大腦,才能最大程度地激發大腦的創造力,學生的思維導圖和漫畫作品給了我極大的信心。

人教版歷史必修三第三單元、第四單元、第七單元、第八單元,課標要求基本是了解這個層次,但知識點叢生,我常常不知如何處理。於是,我嘗試思維導圖和漫畫這種圖·畫STYLE的方式。例如,必修三第19課《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我自己覺得講起來索然無味,乾脆帶著學生“畫”了一節課。必修三第21課《現代中國教育的發展》,我也嘗試讓學生繪製思維導圖。

課後還有學生給我寫了體會:學生辯證分析了思維導圖的利弊,利在動手動腦,幫助學生貫通知識點之間的聯繫,比普通的填空題更能促進記憶,而且色彩豐富,愉悅身心,但弊在費時。相信只要正確引導,運用思維導圖還是會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的。就讓時間來證明吧。

漫畫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我在上必修三第二單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展》的複習課時,我也引入了這種方式。必修三第19課《建國以來重大科技成就》的課堂教學也曾經採用漫畫形式。對於很難出彩的必修三課堂教學,我嘗試採用思維導圖和漫畫形式,帶領學生圖畫歷史,使師生身心愉悅的投入到歷史學習中,受益良多。

高中新課程歷史教學隨筆篇二

我國的基礎教育一直是為“應試”服務的,始終以高考為目標。所以,在高考指揮棒的指揮之下,歷史這門學科長期成為單純的複述性的學科,強調記憶性成為歷史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學中較少有學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維過程。

具體而言,從教學方法來看,比較單一,陳舊,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的不夠突出,很多時候,我們是以講解法與講述法相結合為主,學生的調動很不夠,很大程度上是教師的“一言堂”,實際上這些都是應試教育留下的病根。

從教學結構來看,我們大多以歷史知識經驗傳授型的教學結構為主。這就使得學生很難形成具有主體意識的理念和精神,這一點與我們現在所倡導的素質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

從教學內容上來看,歷史課的內容是講述人類歷史。人類活動總是在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地方進行的,由一定的人物“扮演”一定的事件。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就成為歷史課內容的四要素,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太偏重於四要素的傳授,而容易忽略蒐集與處理信息、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從思想教育方面來看,教師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時,只是給出一個或幾個結論,說這一事件是愛國的,那一個人物是英雄,學生茫茫然,似懂非懂,很明顯情感教育在歷史課堂上是落實的很不夠。

以上這些問題在我的歷史教學過程中也是經常出現的。

隨著形勢的發展,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必須全面實現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現代公民的人文素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為此,國家教育部頒布了《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其中明確規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通過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能使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脈絡,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繼承優秀的文化遺產,弘揚民族精神;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的歷史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習從歷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進而關注中華民族以及全人類的歷史命運。通過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

然而在我實際的歷史教學工作中,我要完全達到《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需要在課內課外下大功夫,研究學生、研究課堂、挖掘教材、多學習、多聽課,在歷史教學中以課程標準為指導,更好的完成歷史的教學工作。

高中新課程歷史教學隨筆篇三

新課程走進高中課堂已有一段時間了,它使我校師生的觀念和行為發生了一些變化。從教學實踐看,制約新課程能否順利實施的因素有很多,但關鍵在於體現新課程精神的教師。可以說,課程改革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教師文化知識素養和教育理論修養。

壹、教師要有高於學科知識的更為廣闊的知識儲備

過去我們經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現在看來,只有一桶水還不夠,還要有一池活水。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否則,是很難駕馭綜合性、彈性加大的新教材,自己都感囊中羞澀又如何與學生交流呢?如何改變人們所說的“越是教書的越不看書”的觀點呢?我想,在新課程下,教師除了更新填充知識能量外,還要及時、堅持記教育日記,寫教學反思。“勤於學習,善於思考”不僅是對學生的要求,更應是教師身體力行的。只有如此,才能達到教學相長,否則要被學生拋在後邊,被社會拋在後邊。

貳、教師要建立現代課程觀,對教科書進行重新認識

教師要建立現代課程觀,即:要弄清課程、教材、教科書三者的關係。在新課程下,課程不在是規範性的教學內容和教材,不是對所有人都相同的一刀切的內容。教材除了教科書以外,還包括教輔書、電子教材、現實教材等學習材料。教科書是根據課標編寫的反映學科內容的教學用書。三者的關係是課程[教材(教科書)]。

弄清以上三者的關係,有利於教師重新領悟教科書。教師根據課標規定的內容領域,對眾多教學材料包含教科書進行重組,加工教材,開發課程資源,實現教學最最佳化。可以說,新課程為教師加工教材內容構造了很好的平台。下面談談我在這方面的做法:

對於教科書,我只把它作為一種學習的材料。在日常教學中,“照本宣科”的情況不多,我都要對教材進行鑽研、處理,通過各種教學設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而重組各種教學資源的前提和基礎是:教師對課標、教科書必須有透徹的理解和體系上、結構上的把握。理解和把握表現在:

1、明了學科知識內在的規律、系統的知識結構、知識的內涵及發展變化。巨觀把握必修課與選修課之間的關係,模組間的關係。模組與專題之間的關係。明了這些,且形成一套可操作的能讓學生迅速建立這種知識體系的運作方法。

2、學科知識與現實生活、學生經驗的結合點,即例子,也可以說是問題情景,這是由教科書走向創生課程的生長點。我認為,一個教師如果只會教課本上體現出來的知識點,甚至只會按課本順序講一遍課本內容,舉一些教參上的例子,而不會結合學生實際舉現實生活的例子,不會設計一些問題情景引發學生認知上衝突而激發學生的興趣,那么就不會引起學生的積極參與,沒有交流、互動,課程的創生也就成為空談。

叄、組合多種教法,提高課堂實效

大家都認為歷史學科是一門非常有意思的學科,但是卻長期受不到學生的重視,認為歷史是死的,學歷史枯燥無味。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就出在教師的教法上。歷史學科內容多,很繁雜,我覺得要讓學生對它感興趣,老師所起的作用是巨大。如果老師能充分利用學科的獨特魅力,把歷史教活,學生的興趣就調動起來了。要做到這些,教師就要在教法上下功夫。在課改中,我既運用一些傳統教法,也嘗試著運用一些新的教法。

1、把握新教材特色,運用情景教學法,構築多維互動的課堂

新教材有許多優點如:語言優美,圖文並茂,題型多樣開放,讓人耳目一新。日常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優勢,針對學生較感興趣的歷史圖片、歷史問題等,創設問題情景。如:學習專題一第四節,教材提供了大量的歷史圖片:“玉璽“、“瓦當”、“烏紗帽”、“腰牌”等。我鼓勵學生課前上網查找這些他們感興趣的歷史圖片的信息,課堂上交流,展示學習成果,收穫學習歷史的信心。教師適當補充,課堂上較多地出現師生互動、平等參與的局面,這恰恰是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學中的實際體現,展示了新的教學行為和學習行為。

2討論交流法

我是這樣理解這一教法的:圍繞某一中心問題,在教師指導下,全班或小組成員發表自己的看法進而相互學習的一種方法。讓學生髮表自己的 看法是討論交流的關鍵。討論中主要是學生之間面對面的交談,相互傾聽、提問、解釋、爭辯、啟發,從而達到相互學習。

我在新課程中實踐這種教法學法,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的:(1)精心設疑,堅持問題的開放性,即所提中心議題能啟發學生進行多項思考。如:在學到專題六古代西方政治文明時,我使學生在了解古希臘民主政治的內容的基礎上,設定問題:談談你對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認識。它對我國的政治文明建設有何借鑑意義?學生從不同角度、史論結合,進行思考,四人一組討論,發表看法。教師觀察學生的學習表現。學生探討後得出的結論,有時會超出教材的闡述,拓展了教材,也拓展了學生的視野。(2)鼓勵質疑,提倡思考,所提問題教科書上基本沒有答案。如:在學習專題三《新民主主義革命》一節時,我補充了一些對學生情感價值觀有益的內容:在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過程中,產生了偉大的民族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我將這些教材上沒有的但能引起學生情感共鳴的知識開發出來,介紹給學生,引導他們結合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討論交流心得。通過這樣的嘗試,使學生認識到“死”的歷史可以活起來,歷史對他們今後的學習也有很大的影響。(3)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思想自由空間,真理只會越辯越明。在實施著一方案時,我覺得教師儘量少說話,不能暗示學生什麼是對的或錯的,否則教師會很快發現討論變成了自己的獨白。因為一旦教師表明了什麼最好,學生就很難提出其他的看法。教師可有鼓勵性的語言。當討論變成少數學生的獨角戲時,教師要鼓勵更多的學生參與討論。

採用新的教學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歷史教師要有深厚的功力。利用以上新教法打開了新課程下高中歷史教學的好的開頭,在一定程度上提起了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興趣。

新課程、新教材,新教法。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在今後的課改中,我將不斷組合、創造新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