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實驗怎么描寫才有趣?(交流語錄)

編者按:作文水平的提高雖說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但是有意識的去比較,去學習其他同學的優秀作品,會加快我們的成長。下面讓我們來看看這篇課堂實驗怎么描寫才有趣?(交流語錄)。

今天查看大家的作業,兩個班有22個同學不約而同選擇了化學課和物理課實驗的素材。所以,我們今天就來說說,這類的素材該怎么寫。

每次寫素材的時候,同學們首先要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今天我寫這篇素材的目的是什麼。”

拿“做實驗”這個素材來說,我到底是想跟讀者介紹一下老師怎么做這個實驗的呢,還是因為實驗有趣,吸引了自己,所以也想把這份有趣傳遞給讀者?

考慮到讀者是閱卷老師,所以同學們最好是帶著第二個目的來寫作。言外之意也就是要寫出“趣味性”。

我們先來看一位同學的作品:大家有沒有讀出趣味性呢?

今天下午物理課時,老師從正門進入,手上拿著器材。開始上課我們先做了一個實驗:在試管內裝些水,用橡膠塞塞住管口,將水加入一段時間,就會看到塞子飛出去了。因為燃料燃燒時產生的熱量傳給水和水蒸氣。塞子受到水蒸氣的壓力衝出去,水蒸氣的內能轉化塞子的動能,所以塞子就飛了出去。

這個小作者對實驗的介紹過程比較清晰,從表達中也能看出對這堂課的知識掌握不錯。可是,對於讀者的我來說,卻沒有多大興趣,因為我從文字中感受不到趣味性。

那么怎樣寫才能寫得有趣呢?我們不妨回顧一下當時做實驗的情景。

首先,加熱的時候會有泡泡。等泡泡越來越多的時候,大家就會開始期待。第一次、第二次塞子是出來了,可是聲音很小。等第三次大家不再期待的時候,沒想到塞子突然響了,把同學們都嚇了一跳。

這就是老師從同學們的文字中讀到的當時的課堂情景。

可上面的作品只是單純的介紹了實驗的流程,卻沒有將能夠體現課堂趣味性的同學們的反應(或自己的反應)、塞子出來的狀態(聲音、動作)等進行描述,當然也就引發不了讀者的共鳴了。

下面的作品就比較成功:

今天的物理課,老師為我們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用塞子塞住裝有少量水的試管,並用酒精燈加熱進行加熱。我心想,這能產生書上所說的反應嗎?老師一邊加熱,一邊開玩笑說:“我可是冒著‘生命危險’來給你們做這個實驗呢!”話音剛落,只見原本應該飛出很遠的木塞只飛出了十幾厘米,全班一陣大笑。一點衝力都沒有,談什麼危險?物理老師不甘失敗,又進行了第二次實驗,結局一樣悲慘。正當我們有所放鬆的時候,只聽見“砰”的一聲,木塞突然彈離試管,竟飛到門口去了。全班都被嚇得叫了起來,我整個人都微微跳起,回過神來時,發現試管的水少了一半。這可真是“驚心動魄”的物理課呀!

通過兩個作品的比較,不知道大家是否有了一點感悟?

作文水平的提高雖說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但是有意識的去比較,去學習其他同學的優秀作品,會加快我們的成長!期待大家更多的優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