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身體結構的隨筆寫作:聲色

編者按:若沒有物質,就不會有身體,也不會有感覺器官,也就不會有對物質的印象,也就不會有意識。更加感受不到聲色。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篇聲色。

聲色

作者:李日白

人的身體是物質構成的。感覺器官是身體的一部分,所以,也是物質構成的。感覺器官接觸到物質,形成了對物質的印象,這印象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意識。

若沒有物質,就不會有身體,也不會有感覺器官,也就不會有對物質的印象,也就不會有意識。

一個蘋果,眼睛看到紅綠,這是色;嚼起來出歘歘歘的,這是聲;聞起來有蘋果味,這是香;嘗起來又酸又甜,這是味;摸起來冰涼,軟硬適中,這是觸;這色聲香味觸合在一起,形成對蘋果的認識,這是法。

從不同的覺知器官去感知蘋果,蘋果有不同的態勢。但感知到的其實是同一事物。

好比在君為臣,在父為子,在妻為夫,在親為親。人還是這個人,從不同的關係看,稱謂就不一樣。

所以,增加人的知覺能力,增加的只是事物的覺知維度,覺知到的還是事物本身。不會因為多了一個感知維度,世界就變得更豐富了。換言之:世界上並沒有什麼東西是人目前的感知能力感知不到的。有一個維度就夠了,多個維度只是重影。

這解決了有限的感知能力和無盡的世界之間的矛盾。

色的組合形成了形狀,聲的組合形成了音律,所以會有千差萬別的世界。色和聲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的維度;不同的色和不同的聲在本質上是一樣的事物的不同態勢。所以,萬事萬物是可以統一為一物的。

好比水、雲、冰,看起來是三種東西,其實是一種東西。

眼睛是一個感光器,在眼睛的可見光範圍內,人能夠分辨事物,超過了這個範圍,人就看不見了。譬如太小或者太大太遠,人都看不見。顯微鏡或放大鏡是一個過濾器,把世界翻譯成人看得見的樣子。

佛學裡有個觀點,構成人體的物質是一直在流轉的,會生滅,人也會生滅,如果原材料解體了,整個人也都不存在了,所以,一切形象,都是和合為相,是排列組合的結果。人不該執著於暫時的和合相,應該關註解體後的狀態,那種狀態更真實一些,是事物的真實狀態。

這其實是物理學的範疇。物質在最底層是否有一個基本單位?若有,它就是唯一的,全宇宙由一個活躍的基本單位不同的閃爍構成。問這個基本單位是什麼?是什麼樣子?這個人力沒辦法描述。說有大小,那是視覺的思維,會得出如何繼續分解的問題。用其他覺知器官感知出來,是無所謂大小的。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是金剛經里一句偈語,從覺知器官與覺知物的關係看,這看法是對的。

好好讀一讀《圓覺經》第三章。佛給普眼菩薩講的,就是物質、身體、意識之間的關係。這篇文章也系統地闡釋了“十八界”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