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閱讀隨筆

靜下心去讀菜根譚就會感受到超然物外,靜觀世界,以至於參悟人生。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菜根譚閱讀隨筆,一起來看看。

菜根譚閱讀隨筆篇1

從作為一個學生的時候我們就讀書就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對書的認識選擇也經歷了一個不斷萌芽、成長、深入的過程,也曾經經歷過一個崇洋媚外、不重視本國自身學術文化的過程。當前相較於國外學者對學術研究的客觀和嚴謹,注重傳授一個思維和認知的過程,我國同時代不少書籍過於注重形式和框架,光憑作者主觀定義的概念、特點就占去大半篇幅,實質內容則走馬觀花、輕描淡寫,以至於讀書至今,我只看見一次我國的文獻在西方學者的著作中被援引,甚是疾首。一度也曾覺得戴爾卡內基、卡爾 羅傑斯的思想似乎要比我們高很多,一度也曾興起過以後只看老外的書的衝動,直到偶爾讀到了這本《菜根譚》,才是我真正明白,原來我們的先哲也很高明,而且還高的不止一點點。

對於這本書毛澤東曾有過,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佳評,一本《菜根譚》囊括了中國幾千年為人處世智慧的經典文獻,處處透射出君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理念,其旺盛的生命力在於無論你是成功者、失敗者、生意人還是公務員,人人都可以在其中汲取智慧。

一、靜坐觀心真妄畢現

每天,在家裡、在單位、與家人、與朋友,我們都時時刻刻都浸沒在紛繁複雜的社會交往中,對生命的意義和自己的內心都無暇思索,只是簡單的為工作指標、為養家餬口而奔波、忙碌,為鄰里的一句狂言、為小孩的調皮搗蛋而大悲、大喜,難道我們僅僅就是活在別人的口中嗎?這真的就是你自己嗎?此時此刻,你真的是這樣想的嘛?所以當夜深人靜的時候,嘗試花一點點時間靜坐獨思,你會覺得一種心靈的寧靜,一種自己真實情感的流露,(卡爾羅傑斯),或許白天困擾你許久的糾結就都成了浮雲。

二、善喜致福去殺避禍

幸福是無法強求的,只要保持愉快的心境,就能獲得幸福的根本;災禍是無法避免的,只要打消有違良心的念頭,就是遠離災禍的方法。人生在世幸福和痛苦都是我們慰藉自己心靈調味品,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裁判員、監理師,每一件小事或許都會觸動內心的震撼,豁達、開朗,保持樂觀地看待人生是我們不斷追求幸福的基礎,過度刻薄地要求對待自己,只會使煩惱憂愁伴隨你左右,歌里唱到“女人何苦為難女人”,那我們自己又何苦為難自己呢?難道我們的靈魂就真的如此千錘百鍊銅牆鐵壁嗎?養喜神,以為招福之本而已,幸福之神其實就在住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裡。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秉持信仰和價值,惡行在傷害別人的同時也在傷害我們自己,“人在作,天在看”我們自己看的比天還清楚,話說三國曹孟德“知錯、改錯、不認錯”,可還是得靠編一個“吾夢中好殺人;凡吾睡著,汝等切勿近前”的故事才能勉強克服失眠,孰是孰非、功過對錯曹操的良心還是很清楚的,原來一代梟雄也沒辦法忽悠自己的良心,也時時刻刻收到來自內心的審判、懲罰、煎熬,他,真正快樂嗎?他,真正幸福嗎?去殺機,以為遠禍之方而已,堂堂正正做人、扎紮實實做事,吃得香、睡得著,還不用去買腦白金。

三、寬宏大量君子之操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而無友”,大千世界、眾生百態,為人處世一定要有寬宏大量、清濁並容的雅量,特別是我們搞基層工作的,面對工作中零零總總的民眾現象,必須始終保持寬容、接納的態度,在和諧理解中求得更高層次的大同,不可有自以為清、孤芳自賞的消極態度。

四、忠恕待人養遠遠害

不執念於責備別人的小過失,不以揭發別人隱私為樂,不記恨人與人之間種種糾葛,三者可以養德,亦可遠害。但實則不易做到,引趙一卓的一句話來說,不論過去或者現在,人都掛著兩隻口袋:前袋裝著別人缺點,一切看來那么明顯;後袋裝著自己缺點,掛在背後老不看見。過於專注於別人的過失、隱私,為一點小事而記仇不快,只會讓自己久久不能從煩惱、鬱悶中解脫,每一次的見面、招呼,都會勾起你對那個所謂的“敵人”的不滿和抑鬱,或許在別人早已淡忘、笑了之時,你還在怨恨的圈子裡不停打轉,無盡的糾結,何必呢?多給他人一點寬恕,多給自己一點笑容,轉眼間,你會發現快樂是如此眷顧你的身旁。

五、有過歸己有功讓人

在企業、機關抑或社會種種,一件大事的成功往往在於一個團隊精誠團結,凝聚一心的努力,在這個過程中應該有何別人共同承擔過失、共同分享成果的雅量,應該有和別人共度難關、克服困難的胸懷。一個團隊人數的增加意味著每個人責任的減少,如果個體都發現自己的努力始終得不到認可,反而只會引來過失和責備,那何苦還要認認真真一絲不苟呢?同甘共苦、同舟共濟,是一種美德也是團隊激勵的重要原則,縱使有功就搶、有難就讓、有過就逃的做法在一定時間、一定期限可能會有市場,但長此以往難免招來孤立和怨恨,對自己、對團隊來說都是一種損失,用李雲龍的話說“咱還得在這塊兒混下去呢”。“同船過渡百年修”,人生不過寥寥數十載,一同共事都是緣分,分享快樂,分享陽光,未嘗不是一條通向快樂的捷徑。

菜根譚閱讀隨筆篇2

讀《菜根譚》頗有感觸:“文章做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異,只是本然。”

這句話告訴我們:文章寫到了純熟完美的最高境界時,其中的遣詞造句並沒有什麼深奧玄妙之處,只不過是將自己的真情實感恰如其分地用文字表達出來罷了。當一個人的品德修養達到了真善美高度統一的崇高境界時,他的言談舉止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只不過是將自己純真樸實的自然精神本質平白表露而已。

曹丕在《典論・論文》中將做文章提高到了至高境界,“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為天下讀書人廢寢忘食地讀書和殫精竭慮地求功名找到了理論依據,由此也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學子在“頭懸樑、錐刺股”讀書成名的同時,注重將文品與人品緊密地結合起來,視作文與做人為生命,孜孜不倦讀書的同時,自覺地完善自我,以期成為表里如一的高尚的人。

現實生活中,每一個人的靈魂所思與肉體所為往往並不統一,甚至會發生對抗,直接導致“作文”與“做人”的激烈衝突,真的是很殘酷。然而,這也正是生活的本真。因為在中國人的眼裡,“文如其人”,人生一世在社會中運行的過程被稱為“做人”,只有成功地做好了“人”,才可能擁有一雙“作文”的妙手,所謂“修德須忘功名,讀書定要深心”。做學問的人務必要聚精會神,專心致志。就像你在修煉道德時卻又忘不掉求取功利名譽,那么你必然不會有什麼真正的造詣。如果你在閱讀古書時卻只把興趣放在吟詩作賦、附庸風雅上,那么你也肯定不能有什麼深入的心得體會

人生如同一座大舞台,每一個人都是演員,都在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自然也就有正面人物和反面角色之分,同時也會存在真真假假、虛虛實實之別。一個人可以扮演多種角色,但卻無法具備多個靈魂,否則“靈”與“肉”的搏鬥時刻在進行,人活得豈不是太累了,如此肉體與靈魂的和諧就無法統一,心靈的安寧更成為無稽之談。

時下朋友見面最大的感慨就是:活得真累。這種累並非單純的工作強度之大,而是作為社會人必須照顧到方方面面的關係,是個體心理的疲憊,是不堪心靈的重負,對此身在職場的人們都心知肚明又心照不宣,只能默默地承受,暗暗地調節。倘若我們能夠做到“文章極處無奇巧,人品極處只本然”,卸下過多的心理重負,擁有寬愛和淡定的心境,不怨天尤人,不苛求完美,去本色做人,以真心作文,那么我們將會在有限的生命旅途中,拋棄功名之累,飽覽春花秋月,細品夏景冬雪,天人合一,自然和諧地終其一生。

如同《菜根譚》的得名:咬得菜根斷,則百事可破。但願我們能“超越口耳之嗜欲,得見人生之真趣”,無論是做人還是作文,都會萬事皆緣,隨遇而安。

菜根譚閱讀隨筆篇3

而《菜根譚》正是一本關於修身立業的書,借這次談讀書心得體會的機會,筆者想說說自己讀過這本書後的一些個人感受。

《菜根譚》的作者是明朝洪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人。《菜根譚》是一本格言體寫成的集子,關於書名的由來,有人認為語出 性定菜根香 ,有人認為由宋代儒者汪信民 人能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 這句話化用出來,另外也還有一種說法,明朝孔兼為《菜根譚》所作的題詞中有這么一句話: 譚以菜根名,固自清歷練中來,亦自栽培灌溉里得,其顛頓風波,備嘗險阻可想矣。 這句話大概意思說:這本書以 菜根 命名,是因為作者在人生清苦歷練中悟出道理來,而且悟出的這道理是作者經歷風波、坎坷的體現。 菜根 是一種清苦的東西,而菜葉的苦味卻全由菜根提供、生長出來,可見人生的樂境由苦境出來。

《菜根譚》這本書包含儒家、道教、佛教三家的思想,但主要還是儒家思想,特別是儒家的中庸思想。所謂中庸思想,就是要提倡中正平和、通融豁達的精神。比如其中說道 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以。 就是要求我們要有理解包容的精神。再比如 家人有過,不宜暴怒,不宜輕棄。此事難言,借他隱諷之;今日不悟,候來日再警之,如春風解凍,如和氣消冰,才是家庭的型範。 也是要求我們要有豁達、大度、平和的精神。

《菜根譚》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不僅在中國,而且在日本影響深遠。因為在中華民國時,日本就有對這本書不斷刊刻的先例。到了20世紀80年代,伴隨經濟的發展,日本企業界人士認為,在企業管理、用人制度、業務銷售、市場開發、員工自律諸多方面,菜根譚都有很大鞭策、警示作用。

當你在苦惱鬱悶事業不得意的時候,不妨靜下心來讀一讀《菜根譚》。它會讓你有豁達開朗的感覺,苦惱煩悶的感覺也伴隨著你領略體會書中內容時而消散。

當你隨心所欲放縱自己的時候,不妨靜下心來讀一讀《菜根譚》。它會讓你對事業前途有更清醒的認識,伴隨你走向人生更輝煌的一個台階。

《菜根譚》讓你樂觀豁達,正如有句格言所形容:閒看庭前花開花落,靜觀天上雲捲雲舒。

總的說來,《菜根譚》在本質上是一本有關安身立命的書。正如《菜根譚》序文裡頭講的一個故事:乾隆年間,有一個處於官宦仕途的人,在朝廷裡邊居於要職。他經歷了許多人生世象,在不斷的升遷與貶官過程中,得了一場重玻在病難中,回想往事,無論是人生險境,還是人生樂境,世事總是匆匆忙忙,最後悟通自己在人生追逐當中,總是隨著外在事情的變化或高興或愁悶,心事總被外物牽拌,不免心神疲勞,所以導致重病一常這說明我們需要有一種達觀甚至有些超脫的思想,常言說計畫總趕不上變化 。我們要做好計畫,但當計畫無法在經過努力後實現,我們當然需要反省;同時,還應有一種豁達從容的態度。

讀一本好書,雖不花多少錢,也不花多少時間,但書讀過之後,我們對於人生、事業、家庭會有更多獨到見解,因而生活也更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