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予樹教學隨筆

給予樹,看似簡單,實際含義豐富。作為老師的你該如何授課呢?我們來看看吧。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給予樹教學隨筆,希望你喜歡。

給予樹教學隨筆篇一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思考、朗讀、討論、交流,並把字詞教學滲透於教學的各環節中。如在理解金吉婭為什麼給陌生的小女孩買洋娃娃時,讓學生體會“什麼都沒有”到底沒有什麼,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憐;又如理解課文金吉婭對家人關愛的句子“只有八歲的小女兒金吉婭沉默不語。”時,我緊緊抓住“沉默不語”的意思,並教會學生通過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探究“沉默不語”背後的金吉婭的內心。在讀到“一個陌生小女孩如願以償的笑臉”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如果你就是那個陌生小女孩你想對金吉婭說什麼?指導學生髮揮想像說一說。這是把讀說訓練結合起來,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結果,很多學生既說出了對金吉婭的感激,又說出了對金吉婭的讚揚,同時還有愛心傳遞的回報。如有同學說:“親愛的金吉婭,你送給我的洋娃娃,我已經收到了,我真不知怎樣感謝你!我也要像你一樣去幫助別人!”

給予樹教學隨筆篇二

在這節課的課堂教學中,我抓住了“愛”這條情感線,在感悟的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在語言的理解和運用的過程中進入文本,感受金姬婭的“愛”。主要有以下三點體會:

一、把握主線,個性解讀

《給予樹》是一個媽媽以第一人稱寫的,寫出了自己內心的變化。在教學中,我緊緊圍繞著媽媽的心情變化“擔心——生氣——激動”拎出一條主線,分三個層次,層層遞進。第一層次:找心情變化的句子,初步說說體會,進行質疑;第二層次:細讀課文第2、3、4自然段,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品讀、感悟文本語言,透過語言文字走進金吉婭的內心,感受金吉婭的善良,仁愛。第三層次:說寫延伸,品味給予,升華情感。其間通過情境創設、通過情感的共振,逐漸深入本。

二、深入文本,感悟“給予”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體會金吉婭的愛心和善良的品質。我引導學生在解疑的過程中,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入文本,結合文本來理解詞語,結合自己的體驗來深入感知,藉助文本“披文以入象”、“披文以入情”,使學生讀出理解。首先,以媽媽為什麼那么激動?這疑問自讀第四自然段。讓孩子聯繫生活實際說說什麼是援助中心?

創設情境,進行拓展與延伸,走進文本:內容的拓展和延伸,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課文中沒有介紹那個小女孩在卡片上具體寫了什麼,為了使學生和文本的主人公金吉婭產生心理共鳴,課堂中我注意創設情境,拓展內容,出示心愿卡,配上音樂讓學生讀讀上面的內容,通過生動而富有感情的語句的朗讀,激發了學生的同情心。在此基礎上,再去讀讀金吉婭怎么做的句子,說說新的體會,在說的過程中使學生的心靈受到了震動,與金吉婭產生了情感共鳴,實現了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潛移默化地賦予了文中人物鮮活的生命力,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三、說寫延伸,升華情感

說的拓展和延伸,是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催化劑。寫的拓展和延伸,是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階梯。語文教學就要體現“聽,說,讀,寫”的訓練。本節課,在學習課文後,我讓學生進行一個小練筆,媽媽會對金吉婭說什麼,哥哥姐姐會對金吉婭說什麼,小女孩會對金吉婭說什麼,我會對金吉婭說什麼。安排這樣一個小練筆,給學生靜思默想的機會,為學生直抒胸臆留有空間,可以“我手寫我心”,此時學生並不是一個冷靜的閱讀者而轉變為文本的創造者,激發和陶冶學生的情感,對課文的理解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時也升華了情感。

給予樹教學隨筆篇三

《給予樹》向我們講述了一個美麗的故事。在聖誕節到來之前,家裡並不寬裕的八歲小女孩金吉婭,在商場的給予樹上發現了一個素不相識的小女孩渴望得到洋娃娃的心愿卡,便把應該給家人買禮物的錢買了一個洋娃娃,送給了小女孩。展現了金吉婭善良、仁愛的美好心靈。

今天,大金店中心國小于洋麗老師執教的這節課是一堂比較樸實、紮實、情趣盎然的語文課。教師充分解讀教材內容、準確定位年級特點、緊緊扣住語言文字,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展開心靈對話。寓教於思、寓教於情、寓教於法,讓學習過程進入認知與情意和諧統一的境地,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習得方法、自主實踐的同時,激發求知慾望、獲得情感體驗、推動心智發展。總之,我覺得有以下幾方面亮點。

一、努力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設計本節課,老師能圍繞著“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這一中心展開,力求充分體現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通過這節課要讓學生在哪些方面有所發展呢?於老師依據學情、年段特點、課文特點等實際情況,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會認、會寫本課的生字新詞;能運用透過詞語體會內心,聯繫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沉默不語”等詞句,練習默讀、朗讀,體會金吉婭的美好品質,受到情感的薰陶和感染。

二、抓重點內容──巧設質疑點,在探究中激活思維。

老師抓住金吉婭給家人和陌生小女孩所送禮物的強烈反差,引發學生思考,進行質疑,學生提出了“為什麼要給陌生的小女孩送洋娃娃?”這一問題,這就是觸摸人物內心的重點和關鍵。也想通過這樣的設計有針對性地培養三年級學生的質疑能力。當學生帶著自己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探究時,思維就會更加活躍,思考就會更加深入,理解就會更加深刻。

三、抓重點句──挖掘動情點,在體驗中受到薰陶。

於老師抓住“可是媽媽,我們有這么多人,已經有許多禮物了,可是小女孩卻什麼都沒有”這句話。言為心聲,這是一個八歲女孩的真情流露,它展示了金吉婭的美好品質,深深地打動著我們。課堂上,老師抓住這個動情點,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從“什麼都沒有”入手,理解金吉婭要送洋娃娃的原因。透過金吉婭的這一語言,去觸摸她關愛他人的那顆善良的心靈,學生真正在情感體驗中做到了入境動情。在這樣的過程中讓孩子們從中發現生活世界中向善的人性,受到情感的薰陶和感染,從而也帶著一顆善心去融入社會、關愛生命。

四、落實“一個統一”──突出學科性

落實“一個統一”主要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這就是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突出了它也就凸顯出了“語文味”。在指導學生理解“沉默不語”和“什麼都沒有”重點詞句時,力求做到理解語言和體會情感的有機結合,既不是孤零零的訓練語言文字,也不是脫離語言文字去憑空感悟,而是真正讓“三個維度整體推進”,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落到實處,突出學科性。

美中不足的是,這節課上老師說的還是多了一些,給學生思考、交流的時間不夠充足,以致於課堂上聽到的學生的聲音不夠多。不少時候老師缺乏耐心,不等學生思考,就把答案告訴了學生。

成尚榮老師曾說過這樣的話:回到新常態語文課堂,我們需要一種“從容”的教學節奏。讓我們鎖定目標,簡化設計,放慢節奏,靜等花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