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得隨筆

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那么,作為老師的你該如何寫教育隨筆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教育隨筆,希望你喜歡。

教育隨筆篇一

有人說,當下是一個不敢得罪人的社會,尤其是說話,有人分析為何中國的段子流行,因為說領導,領導不高興;說同級怕同級不高興;說下級怕丟選票。所以大家說段子都高興,社會風氣成了什麼樣子?你懂得!

寫下這個標題時,是我經過一次指責後,從靈魂深處觸及到了禮儀教育。前不久,參加一個活動,共和國演講界的泰斗彭清一老師生氣時的一段話讓我大開眼界,也使我受益非淺。

國人聲音大,不懂規矩是出了名的。3月14日晚在廣州市白雲區同泰路1號頤和大酒店召開廣東演講學會開會後,演講界的泰斗彭清一老師應邀講話。老人雖然80多歲了,但老人演講起來激情澎湃,眼淚往下流。當時,在老人演講時,其中一名嘉賓與另外一名嘉賓交流,也許聲音有點大,也許彭老反感人們這么做,他當時指責起來,不到五分鐘另一嘉賓又小聲耳語,又被他當場訓斥了。隨後,再沒有人敢冒犯他老人家了,說實在,老人是應該發火的,但我們日常生活中這種現象已經習慣了,因為距離老人很近,他的發火把我身邊的小美女嚇壞了,事後,她說:“座在前面是要承擔風險的!嚇死我了。”

年輕時的我們也會發火的,但許多場合我們想發卻不敢發火,現實生活折磨得不能發火。仔細想來,在公共場所自己好象從來沒有發過火,因為大家都不較真。如今突然看到一個人為這類事發火,自然嚇了一跳。心想如果大家都較真,這個社會肯定上好很多。

遠的不講,今天網上有講仇和的事,微信中講他一件事。他在宿遷當市委書記時發現一個女的翻馬路欄,他下車追了很遠,從此後那女的再也沒有做過這類事。僅僅從生活上講,我們小節上的不禮貌,到後來養成了不懂“禮儀”的壞習慣。

事後,彭老人問我們,今天他是不是有一點“過”啊,我連忙說,沒有!其實,老人有他自己的道理,頑疾需猛藥。記得當時現場他提問臧克家是誰,連續問了幾位文化人,有主持人,有編導,可能人家都年輕,不知道臧克家是誰。問我。我說知道,點了一下頭。他批評我應該站起來回答,這是咱中國人的禮儀,是啊!我早已經忘到“爪瓜國”去了。

彭老他敢得罪人,是因為他無所求,他之所以敢得罪人,是因為他得罪得起人。他說,事後他專門與自己批評的人合影,畢竟對事不對人。晚飯後,我們送他到房間,他拉著我們不讓走,給我們講他自己的故事。告訴我們說,這些年他利用書法拍賣幫助籌款400多萬——全部支持公益事業:大多數捐給了窮困學生,而他自己至今在北京的家中,只有一輛80年代買的腳踏車,他說真奇怪,北京的小偷偷腳踏車可是出名的,但他的腳踏車一至沒有小偷眷顧。

老師提問問題,回答是要站起來,這個連三歲孩子都懂得的道理,我們三四十歲的人都忘記了。見別人口口聲叫老師,心底深處真正尊重了嗎?我們老說日本人真他媽虛偽,見面就躬身。是的,我們是禮儀之邦,我們不虛偽,見到認識的人多時,是如何做的,有時正眼看別人都沒有,還能叫禮儀嗎?

是的,我們可以說人多,人口密度比日本還多嗎,我曾經香港自己乘車,發現大家都自覺排隊!這些年我們許多城市越來越漂亮,但有哪一個在軟體上能達到這樣的?!我們不應該講客觀理由!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我是一切的根源。在回來的路上,廣州德才教育的董事長講了一個在現場發生的小事。當時服務員倒水碰碎了一個杯子,結果只撿走了大的碎片,小的沒有撿起來(我們暫時不講服務員的責任)。她發現後,就彎身將幾個小的碎片仔細地撿起來。她說:“參加晚宴的有許多老人,況且當晚下雨地面潮濕,如果那個老人不小心摔了,正好按住了怎么辦?”

艱險沒有想誰的責任,而是蹲下來仔細撿了玻璃碎片,在她撿完後交給服務員時還不忘交待一句話:“小心一點,別扎到手。最好紙包一下再放垃圾筒。”對前一句我們可以理解,對後一句我不解,便問她為什麼?她說,怕清潔工不小心抓到,碰傷手怎么辦?所以叮囑服務員包一下。這時,我明白了,為什麼羅董事長年級輕輕,企業越做越大,越做越好是有原委的!一個連這樣的小事都考慮的那么仔細,那么深遠,能不成功嗎?!

事事處處為別人著想,別人想一步,她想到兩步三步,遇事肯定會想得更遠,讓我打心眼裡敬佩。因為是朋友,與羅董事長一起吃飯時,她總是幫助我們夾菜倒水,最後還買單。這讓我時常感覺尷尬,她說:“幫助別人已經成了自己的習慣了,朋友時常在一起聚聚,不能讓別人有負擔。”有事沒事我總愛聽她講在到外地或在國外的一些人和事。”

優秀是一種習慣。接著,她講到自己小時候在奶奶身邊長大,經常讓她幹這乾哪的,不乾就會挨打。她也不想讓父母知道,後來反而培養了她愛幹活,愛幫助別人的習慣。長大後她很感激奶奶,時常與我們聊天中說:“學生時代除外,走上社會後,往往敢於指責我們的,是我們最親近的人或摯友,批評的價值更多的是教育和引導!”的是,現在人們誤解了別人,把別人的批評當成得罪,其實二者是沒有內在聯繫的,只是現在人們的想法歪了。

羅董事長的話,讓我茅塞頓開。的確,彭老的指責哪裡是得罪,分明是指導和教育,讓我們更懂得事理,更明白禮儀,只是讓我們把小時候學過的再一次撿起來。今天在辦公室寫這篇小文時,遇到單位兩三個同事對我說話和問事,我就立即站起來,不再像以前那樣躺在椅子上說話了!

學問,學問,需要邊學邊問,邊問邊學,人生處處皆學問,經歷不完,學習不盡;彭老這位80多歲老人的話時常讓我想起!(文/肖金)

教育隨筆篇二

有一次和母親一起去親戚家做客,親戚家有個兒子,剛上國小,據說很聰明,但個子小小的,卻已經戴上了眼鏡。親戚當著我們的面,考兒子《水滸傳》中一百單八將的外號,她說一個名字,兒子回答一個外號,對答如流。我母親連連稱讚他是小神童,他卻神情淡定。看得出來,這種稱讚他不是第一次聽到,這種技能他也經常“表演”。他舉手投足間有一種超出同齡人的穩重,他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成人靈魂寄居在幼小身體裡的柯南。

後來他母親去廚房做飯了,他坐在沙發上跟我們一起看電視,我問他需不需要換台看卡通片,他說不用,這也打消了我本來想替“90後”打探一下“05後”愛看什麼卡通片的念頭。於是我問他我心中一直好奇的問題:“你這么小就能看懂《水滸傳》嗎?你覺得它好看嗎?”

他說:“看不懂,不好看。”

“那一百單八將你是怎么背下來的?”我問道。

“媽媽說要背,背下來了她就給我買ipad。”說完他指了指正在電視櫃旁邊充電的平板電腦,他似乎在表示他已經做到了,媽媽也兌現了承諾。

我突然不知道再說什麼好了,我反對家長給孩子物質獎勵,因為這樣會讓孩子變得急功近利。突然,我有點兒心疼眼前這個小朋友。在他這個年紀,應該是調皮搗蛋無所顧忌的,即便看書,也應該是看花花綠綠的卡通書,他所接觸的名著頂多是《格林童話》。而現在,他戴著很重的眼鏡,背誦著不屬於他的一百單八將。

恍惚中,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我是在讀國小四年級時看的《紅樓夢》,那時候好多字我都不認識,幾乎每看一頁就要翻字典。最終我笨拙地堅持把《紅樓夢》看完了,雖然覺得不好看,但只能在心裡覺得,不能說出來。因為那時候,家長會跟親朋好友吹噓這件事,顯得自己教育有方,我不能破壞他們的滿足感。

上國中時讀張愛玲和林徽因的書,情情愛愛的,也是不懂,只是感覺似乎每天都很悲傷。我會在本子上抄一些虛無縹緲的句子,有時間便讀一讀,覺得好美、好傷感,除此之外,似乎沒別的了。

現在想起來有些傷感,上國小時大家都看的《淘氣包馬小跳》,上中學時人手傳閱的《左耳》和《沙漏》,我通通沒有看過。我看了很多家人和老師覺得我應該看的書,而不是我真正想看的書。那些我沒有看的書恰恰就是我那個年齡的孩子的記憶,而我的記憶卻是一片空白。我現在已經讀大三了,不可能再回頭讀楊紅櫻、鄭淵潔和饒雪漫的書了,但我的同齡人依舊喜歡它們,因為它們承載著他們的記憶,但這樣的記憶,我卻沒有。我好羨慕擁有這些記憶的人。

高中畢業時,有一本書很流行,同學們把它作為畢業禮物送給好友,書名叫《18歲前禁止涉足的18個地方》。我也有一本,我承認它其實只是幾篇寫得並不專業的旅行遊記,介紹了18個景點,最有味道的只是它的書名,僅此而已。為什麼這些地方18歲前禁止涉足?因為,你淺淺的、小小的內心,還不具備深入那些風景背後的力量。讀懂那些地方,需要有如時光般的深度,需要以行走的姿態接近靈魂,傾聽來自內心深處的迴響。

行萬里路和讀萬卷書的道理是一樣的,欣賞風景需要時光的深度,閱讀也同樣需要。只有擁有了時光的深度,才能更好地領悟書中的內涵,得到相應的體會,產生共鳴。

我是在讀高一的時候看的列夫·托爾斯泰的《復活》,在當時,我認為它是一本無趣的書,我不懂這個浪子回頭拯救失足婦女的故事有什麼好看的。

今年我讀大三,投了簡歷去一家單位做兼職,住在上海的親戚家。周日的晚上,想著第二天要早起上班就身心疲憊、萬念倶灰。偶然在親戚家的書架上看到一本《復活》,隨意地翻了翻想重讀一下。當我看到開篇第一段的時候,我感覺自己被猝然擊中了,書中寫的是:

花草樹木也好,鳥雀昆蟲也好,兒童也好,全都歡歡喜喜,生氣蓬勃。唯獨人,唯獨成年人,卻一直在自欺欺人,折磨自己,也折磨別人。他們認為神聖而重要的,不是這春色迷人的早晨,不是上帝為造福眾生所創造的人間的美;他們認為神聖而重要的,是他們自己發明的統治別人的種種手段。

因為這段話,第二天早上,我欣然早起,呼吸著空氣,道一聲“這迷人的早晨”,便出門擠捷運去了。

什麼年紀就應該看什麼書,在10歲時看不懂20歲時應該看的書,到了20歲時想看10歲時應該看的書,卻因為覺得幼稚而不願拿起,因為這不僅僅是書,還是我們的生活。(文/巫小詩)

教育隨筆篇三

一位美國教師在中國某醫學院講了這么一個故事:

在暴風雨後的一個早晨,一位男士在海邊散步,注意到沙灘的淺水窪里,有許多被昨夜的暴風雨卷上岸來的小魚。被困的小魚儘管近在海邊,也許有幾百條,甚至幾千條,然而用不了多久,淺水窪里的水就會被沙粒吸乾,被太陽蒸乾,小魚就會幹涸而死。這位男士突然發現海邊有一個小男孩不停地從淺水窪里撿起小魚,扔回大海。

男士禁不住走過去:“孩子,這水窪里有幾百幾千條小魚,你救不過來的。”

“我知道。”小男孩頭也不回地回答。

“喔?那你為什麼還在扔?誰在乎呢?”

“這條小魚在乎!”男孩兒一邊回答,一邊撿起一條魚扔還大海。

其實,這個故事恰好對應了泰戈爾老人的一句話,“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傳送生命的氣息。”

因此,教育之"育”應該從尊重生命開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開闊,使人喚起自身身上美好的"善根”,也就是讓學生擁有"這條魚在乎”的美麗心境。

一位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當上了美國一所中學的校長,每當一位新教師來到學校,他就會交給那位教師一封信,信中寫道:“親愛的老師,我親眼看到人類不應該見到的情景:毒氣室由學有專長的工程師建造;兒童被學識淵博的醫生毒死;幼兒被訓練有素的護士殺害。看到這一切,我懷疑:教育究竟是為了什麼?我的請求是:請你幫助學生成長為有人性的人。只有使我們的孩子在成長為有人性的人的情況下,讀寫算的能力才有價值。”

很顯然,人類有獸性的一面和天使的一面。教育者的目的是使人的靈魂得到鍛鍊,克服獸性而轉化向天使的一面。

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單純的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這是教育久遠而宏大的終極旨趣。否則,你擁有的知識愈多,對人類,對生命的危害愈大。

在這方面的教訓太沉痛了:李政道博士的一位高足盧剛,因論文獎落選,嫉恨、失望困繞著的他,竟然開槍打死了4位太空物理學家,繼而仇殺了自己的獲獎同學。河南宣化一位16歲少年劉某因與女友吵架,竟然喪心病狂地開著轎車朝行人一路碾軋,致使2死13傷。

時下,我們的學校教育往往忽略了學生基本人格、基本道德、基本情感的養成,以致於有些學生對生命、對世事愈來愈冷淡、冷漠甚至冷酷。

所以,一位教育家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要培養學生“面對一叢野菊花而怦然心動的情懷”,這種情懷就是在乎沙灘上每一條小魚的生命的男孩兒所擁有的情懷。否則,視小魚如草芥,給鮮花以蹂躪,即使其道德評分或許很高,也失去了人的生命價值。對人的尊重,對宇宙的敬畏,最基本的就是尊重生命的存在,知曉生命的不可重複性。 人不應無端地剝奪生命,即使是非常低級的生命。當一個人對低級的生物或動物毫無憐愛之情時,你能指望他尊重高級的生命嗎?反之,當一個人充滿了對小草、小魚生命的關懷時,對於高級的生命、對於人的生命,他能不尊重嗎?

古人說:“哀,莫大於心死。”一個對外部世界冷漠無情的人,是沒有希望的人;一個由許多對生活、對生命無動於衷的人組成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來源/新浪部落格,文/俠名)

教育隨筆相關文章:

1.中學教師教育隨筆

2.班主任教育隨筆

3.國小教育隨筆

4.教育隨筆大班

5.20xx幼稚園大班教育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