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時尚隨筆

什麼是時尚呢?每個人心中的時尚都不一樣。那么我們去看看大家都是如何寫時尚的吧。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關於時尚隨筆,希望你喜歡。

關於時尚隨筆篇一

背倚燕山,傲視四方,有著君臨天下的大氣,這是北京陸地的盡頭,大海的起點,這是上海。當國人都羨慕這兩座城市時,他們卻在互訴衷腸。

“海弟”,每天你注視著揚子江從腳下浩浩蕩蕩流入東海,迎著海風欣賞從海平面下升起的朝陽,夏天到沙灘上避暑,冬天不心穿羽絨服,夜晚的你不會孤獨,外灘璀璨的燈火將伴你至天明。”

“京兄”,早晨你會在鐘樓悠揚的鐘聲里醒來,閒了提著鳥籠到公園遛一圈,累了到老舍茶館品一杯香茗,倦了到戲院看一出《定軍山》,黃昏到天橋看一看雜耍,伴著“冰糖葫蘆”行雲流水般的吆喝聲,倒也生出十二分的韻味。

“只是”,我沒有陸家嘴那樣多的高樓,沒有那么多的豪華跑車,沒有你那樣時尚。我只有古舊的四合院,破舊的三輪車,人們為了追求時尚,把四合院拆了開一間麥當勞,星巴克,把三輪車扔了換成冒著黑煙的四輪怪物。急功近利的人們,沒有發現我骨子裡濃濃的京味啊!”

“京兄,其實你那京味便也是時尚啊!想來奧運會後,中國風席捲全球。那舞動的‘京’,在鳥巢里幻化成翩躚起舞的仙女,飛天起兮,舞落碎瓣,‘京’幻化成了翟志剛的‘飛天’服,成了中華民族探索的不竭動力。傳統文化走在神州前沿,引領著我們前進,不也是一種時尚么?”

(北京頷首思索)"而我,眾所周知小弟無悠久歷史,卻有著令人稱道的時尚。而人們批評我只顧吸收別人的時尚,空有浮華的外表,少了自己的根基。”

“海弟,看那外灘萬國風情的別墅群,正是你兼容並包的象徵啊!‘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你用這寬廣的胸懷接納了多元文化,不也是一種時尚嗎?”

“對呀,我們都在品味著自己的時尚,為何還要在苦惱中不能自撥?”

“應該提醒人們,我們都有著自己的文化,品味著自己的時尚,切不可捨近求遠,失掉自己的特點!”

北京奧運會將北京展現給世界,上海世博會期待世界融入上海。

一南一北的兩座城市,品味著不同的時尚,卻又攜手發展,演繹著明天。

關於時尚隨筆篇二

曾經看著同學把頭染成不西不中的板栗色,把牛仔褲穿成帶洞的,心中不禁充滿了疑惑,後來得知,那就是時尚。

打開網路,一句句稀奇古怪的所謂的“火星文”令人費解,同行告訴我,那就是時尚。

書店裡,一位推銷員熱情向我推薦我從未聽說過的小說,這也稱之為時尚。

在這個滿大街都充滿時尚氣息的時代,我們的經典呢?我們的中山裝、唐裝呢?我們的《三國演義》《水滸傳》呢?我們傳統的方塊字都去哪了呢?

曾經在朋友的推薦下,抱了本郭敬明的《幻城》品位,即沒有《詩經》的精練,也沒有唐詩宋詞的豐富,所擁有的不過是華麗得令人產生夢境的辭藻罷了。幾天之後我就淡忘了書中的內容。

這就是時尚的文學,沒有經典的有哲理,有思想。

但在當下,時尚文化較之傳統文化更受關注。一批青年寫手十分有市場,但究竟誰的作品可以成為經典是要經受住時間的考驗的。所以出現韓寒壓著蘇東坡一點也不用大驚小怪。1996年,英國第四電視台及連鎖書店“水石”舉辦了“最能代表本世紀的一百本書”投票,當時的奇幻暢銷書《魔戒》名列榜首。這種莎士比亞在西方受氣,李白杜甫在中國衰敗的現象,使那些優秀的傳統文化離我們越來越遠。

在電視裡看過這樣的報導,以前很多大學生研究古典文學、歷史、哲學等,我們稱之為傳統,經典。現在,金融、經濟常常爆滿。因為那些帶有功利色彩的時尚文化已經侵占了人們的大腦,而古樸的經典早已被人們所遺忘。

想一想,今天的經典在昨天可能是時尚,今天的世上在明天也可能成為經典。但是有惡搞色彩的時尚永遠也不可能成為經典。

在惡搞文化中,千千萬萬青少年崇敬的偶像一再被醜化:“雷鋒是幫人太多累死的”,“黃繼光是摔倒了才堵槍眼的”,“董存瑞是因為被炸藥包上的雙面膠粘住才死的”……

以上都反映出這個時代的浮躁,價值取向的低俗和人性的墮落。以此為代表的時尚是對經典的玷污,是對文化的犯罪。

時尚如同一個集市,魚龍混雜,有待時間的考驗;但經典是大浪掏沙後的黃金,代表了我們民族的價值。

讓我們珍視經典,屏棄對經典消極的“惡搞”吧!

讓我們生活得有內涵些,厚重些吧!

關於時尚隨筆篇三

飲料時,似乎再有喔沒有一杯香茗高山流水般詩意地流淌的蹤跡。

當人們恣意地將頭髮燙染得捲曲蓬鬆,五彩斑斕時,似乎大家忘記了自己原本擁有一頭烏黑亮麗的的秀髮。

當人們開始將衣服穿薄,甚至“衣不蔽體”、奇形怪狀時,似乎特立獨行成了時代的標籤。老祖宗的含蓄之美漸漸讓步於時尚裝扮。

當人們以車代步,進入了電動馬達四輪的新紀元,似乎很少有人在月亮下閒庭信步,邊走邊欣賞,感受城市霓虹下最溫存的擁攬。似乎沒有人用腳步去丈量腳下的土地,感知生命的重量與自然的厚實。

當人們用電郵、用短訊、用視頻支起了整個地球村,網住了這個偌大的城市,似乎人們丟失了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的期待與盼望。鴻雁飛過,絲毫沒有等待的不安與渴望。咫尺與天涯丟失了那份如同生死別離般的重量。

當人們開始流行在飯店吃年夜飯,一家人聚在喧鬧的酒店大廳時,人們似乎沒有發現少了一份緊密,少了一份擁擠的溫馨。沒有了忙忙碌碌的籌備,便少了互相幫上一手的暖暖之語。沒有了鍋碗瓢盆的鏗鏘交響,便聽了過年的“滋味”。只是吃頓飯,那還何需在外遠遊的人風塵僕僕地趕回嗎?

當人們在電視前津津有味地觀看著“快女”、“快男”等一系列選秀節目時,時尚的魔力將戲曲民樂從人們的耳朵里驅逐出境。

當人們的手中只剩下一些浮誇虛假的“青春文學”時,海子的眼淚便成為他們炫耀自己“博學”的家珍。而那些關於生命與愛的性靈,便被巨大的商業浪潮湮沒在泛黃的紙上。

當人們再也沒有閱讀經典的習慣之時,這個由時尚照亮的世界是否會透徹明亮?

我們,義無反顧地沉浸在時尚的大潮中。

我們,也在義無反顧地遠離經典傳統之美為我們鋪設的沙岸。我們,只能無助地掙扎。

品味時尚,卻有一絲苦澀,我不知道,那是否是我們日漸空虛的心靈,在未來流下的一滴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