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教學隨筆反思

多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尊重學生的想法,注重了算法的多樣化。如原子筆圖和小旗子圖就出現了多種解題方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年級數學教學隨筆反思,希望大家喜歡!

一年級數學教學隨筆反思篇一

填未知數這一內容,是在10的認識和有關10的加減法這一節的,在這一節里,10的認識和有關10的加減法是重點,而填未知加數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因為學生已初步建立10以內數的數感,對10以內數的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並能正確計算10以內的加減法。填未知加數這一內容,從知識的邏輯順序來說,與10以內的減法一樣,屬於同等難度的;但是,從學生的認知發展來看,需要逆向思考才能解決這一問題,對於一年級剛入學不久的小朋友來說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需要教師的幫助和指導。這一內容的學習,既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10以內的加減法,同時又可以為今後進一步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做準備。

課前我先安排了猜一猜的環節。猜一猜,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滲透了填未知數的有關知識。填未知加數是所在章節的難點知識,因此,我設計由抽象到具體,由對口令到數的組成,再到猜一猜,遵循了從舊知到新知、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原則,讓學生以此為生長點,順利完成知識的遷移。

原子筆圖的教學,我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去學習,大膽嘗試。教學採用分組討論的形式,使學生在討論中動口、動腦,形成多向信息交換與評價,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己想自己說,又通過語言表達,發展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通過直觀圖和老師富有啟發性的提問,讓學生理解算式的意義和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以及在“7+= 10”中的括弧里該填幾;最後在學生積累了大量感性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脫離實物在括弧里填數。這樣設計,把直觀感知同問題啟發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主動構建知識,不但有利於學生解決問題,而且又能啟發他們的思維,由具體到抽象,體現了教學過程的漸進原則。

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多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尊重學生的想法,注重了算法的多樣化。如原子筆圖和小旗子圖就出現了多種解題方法。對這一內容的編排,教材上採用了兩種方式,一是用實物圖的方式,二是用算式的方式,但不管是哪一種方式,都表現為“A+( )=B”的呈現形式,這容易使學生得到不完全的認識。所以我在教學的練習題中又增加了( )+A=B的形式。這樣,將有助於學生對填未知數這一學習內容有更全面、深刻的認識,同時,對加法交換律的知識也作恰當的滲透,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感悟。

教學中教師通過直觀圖和老師富有啟發性的提問,讓學生得出在“7+=10”中的括弧里該填幾;接著再通過問題提示讓學生增畫小旗,並在“6+=8”中的括弧里填上適當的數;最後在學生積累了大量感性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脫離實物在括弧里填數。這樣設計,把直觀感知同問題啟發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主動構建知識,不但有利於學生解決問題,而且又能啟發他們的思維。

在填這個未知數時,學生思考了多種理解,無論是利用分解、組成還是減法計算的方法,但最後都能得出相同的答案。他們的算法雖各不相同,但其多樣化的算法正反應了新《課標》中提到的“算法多樣化”。在新《課標》中提倡並鼓勵學生多樣化計算,這樣有利於“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的數學”,並矯正過去算法的“一統化”。

另外,本節課還有意識地教給學生如何去檢查答案是否正確的方法,注意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

一年級數學教學隨筆反思篇二

《9加幾》是國小一年級數學第七單元《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第一課時,本節課通過創設“熱鬧的運動會場”這一情境,讓學生學會“9加幾”的進位加法,初步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化,並初步認識用“湊十法”來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上課開始時,我出示了主題圖,讓學生說說圖意,再根據圖意列式,學生很快列出了“9+4=13”,接著,我讓學生“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把9把放在心裡,往後數了4個,就是13。

生2:我是看出來的,幼稚園的時候我就會了。

生3:我用手指算出來的,10個手指不夠算,我再拿出3根鉛筆一齊算。

生4:擺小棒,先擺9個,再擺4個,一共是13個。

生5:把9分成5和4,把4分成2和2 ,5+2=7,4+2=6,7+6=13。

生6:我會算9+5=14,所經9+4=13。

學生說出了6種不同的計算方法,但沒有一種是教材上要求的“湊十法”,正當我對要不要引導出“湊十法”感到舉棋不定時,兩個學生說出來了,確實讓我心頭一震,欣喜萬分。

生7:把4分成1和3,9+1=10,10+3=13。

生8:把9分成4和5,5+5=10,10+4=14

面對如此聰明,肯動腦筋的學生,我深感學生的潛力不可估量。

教後記:算法多樣化是課堂標準中的一個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鼓勵學生探索不同的方法,並不是指讓學生掌握多種方法。學生有著不同的知識背景和思考角度“湊十法”並不是對每個學生來說都是絕對的好方法,所以,教師應開放自己的思想,開放學生的思維,提倡算法多樣化,只要是學生自己動腦想出來的方法,就是好方法。但學生的方法往往不是最簡便的,有時導致速度很慢,面對多而雜的計算方法,學困生還可能會看得眼花潦亂,不知所以,導致一種方法也沒掌握好,所以,我個人認為教師適時地強調“湊十法”的好處還是有必要的。

一年級數學教學隨筆反思篇三

一年級的孩子們在幼稚園已經有了一些關於6、7的生活經驗,但這些經驗只是粗淺的、感性的。而且一年級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目標,在這節課上我引導學生從熟知的生活情境出發,使他們在探索的過程中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分析和概括,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信心和意志力等方面均得到發展,從而促進可持續性學習

本節課我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思想,新課標中提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因此在課堂上處處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留給了學生許多自由活動、創造數學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自由的“創造數學中”得到發展。如:上課開始由學生熟悉的事情、喜歡的畫面入手,讓學生充分說說發現的數學信息,對於學生來說,展示自己已有的知識,尤其是尚未學習的知識,對他們來說是激動人心的,他是在享受,享受學習帶來的驕傲。為了突破本課的難點,安排學生同桌合作動手分圓片、觀察、總結等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這樣學生學得主動,學得紮實。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作用於生活,課堂教學應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是密切聯繫的,體會到數學的內在價值。如:6、7的認識就是由一個生活情境引出來的,然後讓孩子們找一找身邊有哪些東西的數量可以用6、7表示,就是在訓練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看生活,同時還使數學有了鮮活的生活味。

數學的根源是常識,為了真正的數學及其進步,普通的常識必須要系統化和組織化。6、7的認識這一內容在課堂里是第一次接觸,但大部分學生都已經會認6、7,即已成為普通的常識。這節課我充分利用這些經驗,引導學生認一認、寫一寫、讀一讀、動一動等,將普通的常識總結為數學化的規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操作能力、總結概括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得到了培養。

一年級數學教學隨筆反思篇四

認識平面圖形的內容編排在《認識立體圖形》之後,它通過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關係引入教學。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學生直接接觸的大多是立體圖形,隨時隨地都能看到物體的面。這樣就可以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豐富的學習活動幫助其直觀認識常見的平面圖形。所以在教學中我首先問學生 “說說生活中在哪兒見過這些平面圖形”這一問題情境,既引導學生回顧前面學習的立體圖形,也自然地過渡到平面圖形的認識;更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調動了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使學生覺得數學有用,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

2、本節課是通過大量的動手操作來完成的,利用“摸”面、“找”面、“畫”面、“說”面幾個環節的學習活動,既注重讓學生以自己內心的體驗來學習數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運用數學進行交流的意識,又使學生初步感知這些實物(模型)的表面,獲得對平面圖的感性認識,體會“面”由“體”的得和“面”與“體”之間的聯繫與區別。同時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分析、比較、概括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而在畫一畫這一環節上,學生通過合作操作,把任務完成得比較理想,也得到了比較令人滿意的效果。並且在以上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對於合作與交流有了初步的感知,知道小組成員應該互幫互讓。因為在老師讓他們找出自己最喜歡的立體圖形的時候,學生們並沒有因為沒拿到最心儀的物體而有微詞,也是高高興興地拿起其他物體與同組小朋友進行交流,有個別學生與別的同學商量著互換手中的物體。

3、在讓學生操作得到平面圖形之後,我直接要求學生把圖形貼到黑板上各種圖形所在的相應位置。在貼的時候有幾個小孩把位置貼錯了,給其他小孩多了一個重新分類的機會,這樣的既把學生的作品做了展示,又讓學生把各種圖形進行了分類,並且初步滲透了分類的思想,為下一部分內容的學習做了鋪墊。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學生在“摸一摸”的活動中對面的感知不夠,我的引導也不夠到位,如學生說出有的面是有點粗粗的,次次的,而有的面是滑滑的,我沒有及時指出這是材料的質地問題,而是直接把話題引到“面是不是平平的”上來。這樣對平面圖形的“平”字的理解就有點不夠。

2、在設計“面”由“體”得時我沒有為學生準備這么多的材料,如剪刀、印泥等。也沒有引導學生說出得到平面圖形的多種方法,比如用印泥印、用剪刀剪下立體圖形的一個面、用鉛筆沿著立體圖形的邊描等,大部分學生直接用鉛筆沿著物體的面的輪廓畫。這樣的結果體現不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樣性,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來說是打了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