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美德隨筆

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沉澱。那傳統美德的隨筆如何寫呢?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傳統美德隨筆,希望你有所收穫。

傳統美德隨筆篇一

工人郭明義用他的實際行動闡述了新時代的奉獻精神,是雷鋒精神的延續。他的光輝事跡已被人們廣為傳頌。他本人也被網民授予“雷鋒二代”的榮譽稱號。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變成美好的人間”這首歌之所以經久不衰,就是因為它頌揚的是這種奉獻精神。我們的世界不缺少美,就是因為我們有奉獻精神的存在。送人玫瑰,手有餘香。捨己為人,捨身取義,捨命相救。都需要“舍”,都需奉獻當我們為別人奉獻出自己的所有時,我們收穫得將是別人的讚許、感動。得到的是我們心靈的舒坦,快樂!

奉獻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古有孔融讓梨之美談,近有學習雷鋒好榜樣。智者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詩人陸游“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文學巨匠魯迅“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做為新世紀的我們,更應該秉承先志,勿望祖訓,把奉獻精神發揚光大。 我們不要求像郭明義一樣獻血6萬餘毫升,也不一定要資助180多名特困生,亦不規定捐款12萬餘元。我們只需從我們身邊做起,做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為,不圖回報,不計得失。

“埋在地下的樹根使樹枝產生了果實,卻並不要求什麼回報”根亦如此,何況人乎!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乘改革之東風,行奉獻之義舉。

傳統美德隨筆篇二

早晨去游泳,由於天氣降溫,最低氣溫是零下5度,東湖的水溫也降至零上6度,“冬泳之家”的下水台階上已經冰上了冰。

我游到第一個浮標,大約6分鐘就上岸了,因為鍛鍊身體不能挑戰極限,要尊重客觀規律,萬萬不可過量。

沉默一男看見我,提醒我去參加多威的徵文活動。我感覺到徵文活動很好,我想談談的就是尊老敬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先輩們傳承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

徵文中提到這樣一個問題:“遇到老人跌倒,你是圍觀還是扶起?”我的態度十分明確,那就是必須把老人扶起來。

人們都清楚,老年人身體弱,腿腳不利索,行動不方便,很容易出現跌倒的情況,儘管不排除有的人故意“碰瓷”,“碰瓷”的意思是有人有意在他人面前摔倒,然後對扶他起來的人進行敲詐,也耳聞過有的老太太被車撞了,卻把責任推給扶她起來的年輕人。但是作為一個有良心的中國人,絕不能因此而對跌倒的老人不聞不問或持圍觀的態度。

重視人倫道德,敬老尊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文化傳統中的精華,更是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和親和力的具體體現。在家孝敬父母,在外尊敬老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我和妻子對雙方老人都能盡到孝心,不分春夏秋冬,不論陰晴雨雪,不論白天黑夜,總是竭盡全力,精心關愛雙方父母。在精神上,給予父母關心和照顧,經常回家或通電話與老人談心,及時了解和掌握老人的想法和需求,悉心進行疏導和交流,消除父母的孤獨感,努力讓他們心情快樂,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在父母有病時,更是給予無微不至的照顧,無私奉獻自己的愛心。

人們都清楚,誰都有老的時候,老人曾經對社會作出過貢獻,又為撫養和教育子女操勞終身,傾注了全部心血。因此,當他們年老體弱、喪失勞動能力時,應當得到子女、家庭成員和全社會的尊敬、關心和照顧。當看到他們跌倒時,應當伸出熱情的雙手將他們攙扶起來,送他們回家。因為尊重、尊敬老人,既是社會主義家庭美德的起碼要求,也是年輕人道德品質高尚的具體表現。

我今年已經57歲了,也即將退休步入老年人的行列,自己更要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從小事做起,在永遠告別了自己的父母后,更要做到對全社會的老年人給予關心和照顧,不僅從精神上親切熱情地安撫和寬慰他們,而且在行動上熱情幫助他們排憂解難,讓老年人能夠幸福地安享晚年。所以,我在公車上經常主動為老年人讓座;在馬路上遇到老人單獨過十字路口時,我就主動上去攙扶;當看到有老人跌倒時,義不容辭地跑上前去將老人扶起來,多少年來,我還真的從來遇到過故意摔倒去敲詐扶他起來的老人。我堅信那樣缺德無恥的人畢竟是極個別的人,我不能因為個別人的不道德而喪失自己的道德。

弘揚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建設講文明、講道德的和諧社會,必須堅持尊重、尊敬、贍養老人,這是全社會都應當承擔的道德責任和法律義務。

傳統美德隨筆篇三

半個學期已經過去了,課文也已經學到了第六單元。本單元主要以講述那些具有優秀品質的孩子的故事。這些孩子和我們的孩子年齡相仿,但是由於所處的環境、時代、家境等不同,他們所表露出來的卻是我們現在孩子身上很難找尋的,但卻是不可缺少的品質。

就拿今天所學的課文《櫃檯前的小男孩》來說,裡面的主人翁小男孩,是個多么懂事的孩子啊!對於這個年齡的孩子,正是喜歡玩的時候,特別是那些自己所喜歡的玩具,更是愛不釋手。現在的家長們也都盡力滿足孩子的需求,即使明白這是沒什麼用的,可是看到孩子們的喜歡,也就狠狠心,賣了。可是文中的小男孩小兵,他是那么喜歡小汽車啊!可是為了生病在家的爸爸,和滿腹辛勞的媽媽,小兵選擇了看,“我只要看看就可以了……”這是何等的懂事啊!當有人要贈送給他小汽車時,他卻毫不猶豫的拒絕,這又可以清楚地體現出小兵的優秀品質,不輕易接受別人的禮物,更何況這又是一個素不相識的阿姨的禮物……想像現在身邊的孩子,哪個不是每天都在花爸爸媽媽的錢,有些甚至與每天用上好幾元錢,這是何等的浪費啊!孩子們不懂得珍惜,更不會理解滿足,這對於孩子們的成長是相當不利的。

再來看看《三個兒子》這篇課文。文中的兩位媽媽是如此驕傲的誇獎自己的孩子,甚至於到最後孩自豪的認為自己的孩子是那么的棒,對於孩子對自己的漠然視之,她們毫無察覺,她們默認為就是這樣的。這讓我想到現在的很多家長,只有付出,不求回報,這可稱得上無私奉獻的蠟燭。可是,你又有沒有想過,這樣的教育下,孩子長大了,你卻漸漸老去時,在他的心中,還會有你么?他還會真心的回來看看你,問候你,甚至於照顧你么?我真的不敢苟同。當我看完這篇課文時,我的心中產生了很大的波動,覺得悲哀和心酸。為了尋求一個特色,為了宣揚這個特色,你,孩子的家長,完全的被埋沒了……

一篇篇課文,一個個人物,一個個故事,讓我震動,讓我反思,也讓我深感危機。在和孩子們交流每一篇課文時,我努力地讓孩子們理解並記住這些中華民族所流傳下來的優秀品質,把這一個個人物牢牢記在心中,不需要去背,不需要去強行記憶,但是我希望這些具有優秀品質的孩子的形象能深深刻在孩子們的心中,當孩子們漸漸長大後,偶爾回憶,還能記得這些人,這些實例,這些品質……讓傳統美德永駐孩子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