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當老師,我一直如履薄冰(一)

其實,當老師,我也有犯二的時候。

那會兒,張掖師專剛畢業,雖然是專科,也還有點兒大熊貓的意思。因為,那個年代,能分配到縣上的大學本科生,太少了。

在河西走廊,各個地區的教育,基本上是中師生在苦苦撐。

然而,我並沒有來民勤

沒來民勤的理由,有兩個。一是我想在文學上大有作為,不想回家鄉。二是我乃農家子弟,回民勤的學生太多,就我的家庭背景和自身實力,要留在城裡,幾乎不可能。

現在想來,第1條理由,純粹是幼稚。

起先,我是想去西藏的。我想那地方,文學肯定在等著我。

可是,當我去報名時,才知道,我們這一級,沒有進西藏的名額。我的西藏夢,就這樣破滅了。我不甘心,就去了甘南。

太多人不解,以為我在甘南有親戚,我也不作解釋。

更有人認為,我在甘南談了女朋友,我也只是笑笑。

臨別學校,班主任老師送我。我大言不慚,說5年後,我會送他禮物的。

這個禮物,不是別的,就是想送一本我寫的書。

結果,吹哈了個牛皮!

甘南的文學,並沒有等著我。等著我的,是一連串的失敗,再失敗。

在一位老同學的照料下,我被分配到了卓尼,進了一中。

然而,那時的卓尼一中,雖然有一幢丁字樓,在我眼裡,仍然是破敗不堪。

我上國小,一、二年級,在娘娘廟。學校雖然破了些,有桌子,有凳子。三、四、五年級,就到了新學校。

上國中,在新河二中,也是新學校。國中畢業後,上了民勤一中。

所以,我對卓尼一中的定位,是以民勤一中作參照的

這樣的兩所學校,不論從基礎設施,還是老師資源,還是學生人數,還是大中專升學率,都是不能相比的。

他們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用這樣的心態,進入工作狀態,效果可想而知。

那時,我已經有了記日記的習慣。如今,翻開那時的日記,滿眼的負能量。我自己都無法想像,我是怎么從那個境界中走出來的。

在卓一中,我呆了差不多4年,一直在帶初三。之後,就被調到了卡四八年制中學,帶了初一和初二。有一學期,我竟然還帶了地理。

調動的原因,按當地一些老師的說法,就是我們把自己看得太高。

那時,卓尼一中,像我這樣的外地人,還有幾個。因為我們年輕,又剛參加工作,雖然生活環境艱難,但熱情並不缺。

我們對卓尼教育的衝擊,是可想而知的。

我們最大的毛病,就是不會協調人際關係。這一點,在特別落後的卓尼,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致命的。

當然了,這也有個領導的問題。

那時節的卓尼,校長說換就換。一會兒本地的,一會兒外地的。而且,不是從中層里提拔。一個老師,他今天是老師,明天就可能是校長了。

一位這樣的本地校長,愛喝酒。喝多了酒,常和老師們打架。一次,他一茶杯下去,把一個老師的鼻樑骨給砸塌啦!

迄今想來,我們那時的毛病,也是學校里慣的。

校長不抓教學環節,我們自然而然,也就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

坦率地說,我們這年輕人,可塑性是很強的。如果學校要求嚴格了,我們很可能就迅速成長起來,成為學校的砥柱中流。

可惜,前前後後,我們都如喪家之犬,落荒而逃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