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語文教學隨筆

國中語文教學隨筆,等你邂逅。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國中語文教學隨筆,希望你喜歡。

國中語文教學隨筆篇一

新一輪課程改革使語文課堂教學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煥發出活力,湧現出一大批新課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奮。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也發現不少老師的課堂“創新”與《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理念形似神異,貌合神離,徒有形式,沒有實效。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過去語文課上,教師把課文條分縷析,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課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薰陶。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語文課不受學生的歡迎。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一的。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游離於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可時下語文課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師認為,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教學,幾乎沒有提及,有的教師甚至認為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後、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上公開課更是不教這些不能“出彩”的“添頭”。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試想,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么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很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長期如此,少了聽說讀寫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動也都將成會空中樓閣。

因此,我們強調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決不能以削弱學生的基本語文訓練為代價。應在兼顧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同時,扎紮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只有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於紮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實現。

國中語文教學隨筆篇二

我從事語文教學工作有十幾年的時間,我深深的感受到語文教學不僅是一門科學,同時也是一門藝術。如何上好一堂語文課了,這時每位語文老師都需要仔細思索的,我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設計好教學導語。導語是新課的引子,是教學一篇新課文的開場白,一段精彩的導語是一節課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因此,導語設計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那如何才能設計好課堂教學的導語呢?

1、根據不同課文類型設計不同的形式,設計時並要圍繞教學內容,學習目標來構思,突出教學重點,避免華而不實,偏離課堂教學的主題,讓學生茫然不知所云。

2、注意簡明、概括。導語應力求做到以少勝多,言簡意賅,用一段簡明的導語,抓住課文內涵的要點實質和學習材料的核心內容,有利於概括教學的主要內容,使學生輕鬆掌握有關知識。

3、要生動、有感染力。充滿色彩的生動的導語,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能感染學生,調動學生去領略課文的風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鳴。

二、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氣氛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其知識,人格和威信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震憾作用,是影響學生情感、制約課堂氣氛的關鍵要素。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要“嚴”不能放任自流。當然,“嚴”也不能嚴得過度,以免給學生帶來心理上的壓力。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有“激情”,教師每上一堂課前應以滿腔熱情的積極狀態,將知識技能傳遞給學生,使學生的心隨著教師的情感而奔騰澎湃。只要我們從內心深處去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和愛護學生,積極主動地創造條件,讓學生從中潛移默化地受到薰陶和感染,良好的課堂氣氛自會形成,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三、培養學生的觀察思考能力

1、要培養學生髮現美的意識

米開朗基羅在被視為平常的大理石中發現“大衛”,牛頓在蘋果落地後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卞和在執著信念中發現和氏璧。要想讓學生能發現美,除非培養他們善於觀察的眼睛。

“一花一世界,一鳥一天堂”,運用自己眼睛感知生活中真善美。這裡有母親的呵護,朋友的問候,老師的關心,一絲一縷中都寓含濃濃深情。

朱自清在《背影》中發現濃濃的父愛,冰心在《繁星》《春水》中感受到愛的溫馨。

2、培養學生深刻思考意識

感覺於世界豐富多彩,體會生活絢麗繽紛,要能學會思考。創造人的是自然,啟迪和教育人的卻是社會。要能感動於社會中事、物、人,並且能激盪內心的揚善溢美的思想情感。

學會因事悟理、由情至理,上升到對生命意義感悟,對生活哲理思考,提升人文精神的深刻思考,探究生活的真諦。

四、教師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

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我們生存的環境變得愈來愈惡化,矛盾愈來愈尖銳,競爭愈來愈激烈,節奏愈來愈緊張,人際關係愈來愈複雜。這一切,都給人,也給學生造成極大的心理負擔。在這種情況下,良好的心理素質就顯得極為重要。

1、要寬容,我們的教育對象是一群孩子,不斤斤計較他們的過錯,更不能和自己的學生鬥氣,如果老師能寬容他們,能喚回學生內心深處善良的本性,學生會更快的改正錯誤。

2、要調控自己的情緒,做好學生的表率。我們不能 在自己心情好,工作順利時,就對學生和藹可親;當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或者自己心境不佳,情緒低落時,就把不愉快的情緒發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自己的出氣筒。這種對學生忽冷忽熱的態度傷害了學生的自尊,久而久之,就會失去學生的尊敬和信任。教師要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做到不把情緒帶進課堂,無論發生了什麼事情,都要努力使自己微笑著面對學生,始終對學生熱情、耐心。

國中語文教學隨筆篇三

每周五下午第二節課,我通常把它作為一節優秀日記展示課,目的首先在於提高學生寫日記的積極性與興趣,其次是讓學生積累更多的寫作素材,通過寫日記來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再者就是希望學生能發現生活、感悟生活、書寫生活。經過一個多學期的訓練,有部分學生寫出了不少優秀日記,但仍有近一半的學生在這樣的展示課中收穫甚微,愈挫愈弱。看來,我得改變我以往“老師朗讀學生日記,學生聆聽”’的簡單上課模式,否則學生的寫作水平很難再次提高,甚至有學生還會對寫日記產生厭惡情緒,因為在這樣的課堂中體現不出他們的主體性。

本周五下午第二節課,和往常一樣,我手裡拿著二十多本優秀日記走進教室。本子被老師留下來的那部分同學心中充滿了期待,精神飽滿;另一部分同學則無精打采,神情木訥,就如霜打的茄子。這一切都在我的預料之中。我立刻用目光掃視了全班學生,多數學生知趣的做好了上課的準備。待學生靜下來後,我說:“同學們,今天的優秀日記由被抽中的同學朗讀,老師和在座的同學一起聆聽和學習。朗讀規則是這樣的:首先由老師從盒中抽出一名同學(之前給每一個人學生編了號,然後把每個號分別剪下來,放進盒子內),然後由這名同學朗讀我指定的一篇日記,念完後該同學還得抽出下一名同學。以此類推。”我之所以定這樣的規則,是因為這樣做會讓每一個學生都有一份美好的心裡期待:期待自己的日記能被同學大聲的朗讀出來,期待能上講台展示自己的流利的國語,期待下一個被抽中的就是自己,期待上台之後同學們能對自己刮目相看……既然學生有了心裡期待,無形之他們也就自覺的克制了講小話、玩小動作的不良習慣。

瞧,蔡立法同學朗讀完了,台下響起了熱烈的掌聲。該學生最近一直表現良好,只是說方言習慣了,連平時的課文朗讀都用方言,但是今天他卻用了一口不太流暢、純正的國語朗讀的,所以贏得了同學們的喝彩。

“最近我們班有不少同學喜歡為自己找藉口,而我認為:不要為失敗找藉口,若養成了這種不良習慣,成功也就遠離了你。……”這是吳夢同學正在朗讀鄒開同學的一則日記呢!台下的同學一臉驚訝,大家都在靜心傾聽,個個屏住呼吸:想不到吳夢同學的國語竟然比語文老師的還要標準啦!

接下來的課堂氛圍一直很和諧愉快,因為同學們都洋溢著滿臉的笑容,盡情地展示著自己。課後孫邦瑜同學說:“這節語文課不僅讓我們體會到語文課堂的樂趣,還學會了如何寫日記。”

朗讀完所有日記後,大約還剩五分鐘的時間,我作了一個簡單的總結:“同學們,今天這節課讓老師感觸頗多,可以用五個‘沒想到’來概括。沒想到萬俊豪同學上講台來如此淡定、從容,沒想到吳夢同學的朗讀能力這么強,沒想到蔡立法同學的進步能引起所有同學關注,沒想到同學們的日記內容如此豐富而有內涵,沒想到大家眼裡的‘差生’也可以表現的這么優秀。”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希望有更多的優秀日記產生。俗話說:‘一切藝術的源泉來自生活。’那么,寫好日記的前提首先是學會觀察,觀察生活和自然,從平常瑣碎的學習生活中發現‘美點’,進而感悟生活;寫好日記的關健在於勤動筆,提煉生活,寫出生動有趣的故事,寫出人生的哲理,寫出自己的反思。”聽完我的總結,台下的掌聲久久不息。

我覺得,這堂課之所以學生表現積極、課堂氛圍活躍,是因為分工明確、科學:老師占主導地位,學生占主體地位,話語權都放給了學生。台上的學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台下的學生有一份美好的期待。教師輕鬆地傳授語文知識,學生既能輕鬆地學習語文,又能在愉快的環境中接受語文知識的薰陶,這是我一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