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散文隨筆

生活包含著太多哲理了,那關於哲理的文章也肯定很多的吧。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哲理散文隨筆,希望你有所收穫。

哲理散文隨筆篇一:兩棵樹

這裡有兩棵樹,一棵在山頂,一棵在山谷里。

這是貧瘠的山區,站在山頂,放眼望去,一片荒草連天,幾乎看不見高大的植物。在山的斷崖處,生長著一棵小樹。雖然很小,在這個荒涼的地方,也算是一番不錯的風景了。

山谷很深,谷底是裸露的石頭和各種各樣的河卵石。沒有潺潺的流水,很少見雜草,只有靠近山頂兩側的土壤中,生長著一些纖細,枯黃的花草。看得出,這裡的貧瘠是由於乾旱。然而,就在谷底石頭的縫隙中間,竟然生長著一棵樹,筆直、高大。

這條幽深的山谷,是山里人出山的通道,順著山谷可以走出大山,到達鎮上,到更加遙遠的地方。因而,偶會見行人過往,但無法通車。我順著山路到達過谷底,到過谷底那棵樹的跟前。那樹之所以能夠在這裡生長,是因為樹的邊上就有一個很小、很淺的水坑或者是水泉。不見有水流出,也不見乾涸。就那樣淺淺地清澈著,靜靜地明媚著。你可以掬水解渴,也可以濯足洗塵,但無法讓它外流。不外溢,不乾涸,經年累月,不多不少地守在那裡。那樹就在它的身邊生長著,茁壯著。像是一個約定,像是一個誓言。讓這谷底的風景滲透出一絲絲的禪意或哲理。

谷底的樹筆直高大,顯得很年輕,枝繁葉茂,蒼翠挺拔。在這樣的地區能有一棵樹這樣生長,我知道,完全是那一汪清澈的水所賜。如果在一汪水,一棵樹的邊上恰當地修一個玲瓏的亭,那就是世外樂園。在這個荒涼的地方,在這個幽深的山谷,有一汪水,有一棵樹,對過往的山裡人而言,足矣。還能要求什麼呢?走得累了、熱了,在此納涼解渴,消暑卻疲,不也是上蒼的恩賜嗎?

抬頭望那山頂斷崖上的小樹,崎嶇盤鏇,迎著不息的山風,扇動著曲條虬枝,發出陣陣嘯聲。走近這棵樹,你會發現這棵樹其實並不小,從樹的形狀,樹的枝葉上看出這棵樹是多么的蒼老,生存的是多么的艱難。是極其艱難的生存環境使它過早蒼老了,成了一棵“小老樹”。這是一棵榆樹,樹幹上生著嶙峋的骨節,在粗糙的樹幹上突出著,像是一個終年勞作的手那突出的骨節,既分外醒目,又覺得猙獰。樹幹不粗,由於山風的緣故,樹幹呈彎曲狀,像一支拉圓的弓。樹幹的皮龜裂著,滿身傷痕。幾條樹枝張揚著,迎是山風,不斷抖動。樹枝上的葉片很少,有的因為乾旱而難以生出,有的則被強勁的山風摘去。站在它的跟前,可以聽見山風掠過樹枝發出尖銳的嘯聲,像是一種宣言或者吶喊。遠遠觀看,那樹的形狀簡直像極了凌空欲飛的蒼龍。只是,這貧瘠的土地讓它難以展翅飛翔。

面對山頂,谷底的兩棵樹,不由浮想聯翩。是一隻粗心的鳥兒,將本該銜到別處的種子撒落在這裡。或者是一縷多情的風,因為這裡過於荒涼,將兩粒樹的種子送來,讓這裡因兩棵樹的存在而別具特色。無論怎樣,在很久以前,有兩粒種子落在這裡,生根、成長。它們似乎別無選擇,一個落在山頂,一個落在谷底。經歷了它們應該經歷的,以自己的方式生存著。

兩棵樹,同居一方水土,但生存的環境大不相同。可是,它們都以各自的方式生存下來,成就了獨特的風景。而這樣的風景令人印象深刻。

後來,面對我的學生,我曾多次提起過那兩棵樹,談起過我面對兩棵樹的感慨。在自然界或是人類社會,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都是一樣的道理,既殘酷又公平。適者生存,這只是生存的基礎。你適應了生存的條件,就得以生存,但生存的價值和意義卻是可以通過主觀的努力來實現的。這才是生存的最高境界。人類又不等同於自然界,人應該有崇高的追求。

到現在,我也不知道那些生活無憂的學生們是否能夠明白我最初見到那兩棵樹時的感受。

哲理散文隨筆篇二:快樂的時候最孤獨

在一個基督教禁止娛樂的日子,有一個青年教徒不甘寂寞去玩高爾夫球。另外一個虔誠的教徒心理很不平衡,他跑去問上帝為什麼不懲罰那個違禁者呢?上帝很平靜地說,我會懲罰他的。

然而,那個玩球的青年卻越玩越高興,連連進球。這時,另外那個教徒開始著急了,他又問上帝,你為什麼還不懲罰他呢?上帝仍然很平靜地回答,我會懲罰他的。最後當玩球的教徒一桿能打進洞十八個球時,仍然不見上帝有什麼動靜。另外那個教徒已經忍無可忍了,他質問上帝,他玩得如此順心快樂,你怎么就不懲罰他呢?這回上帝才說,我已經給他懲罰了。你看他那么為自己的成功而快樂著,有誰與他分享呢?

原來,我們在獲得快樂的同時也承受著來自上帝給予的孤獨的懲罰啊!是上帝就該如此公平呢?還是人情原本這樣冷漠?想想我們自己,在成功與快樂的時候,除了我們的至親還有幾人能與我們共同分享那份快樂呢?

其實,人們在痛苦的時候最喜歡獨處,他不想讓外界知道他的苦悶憂愁。而在快樂的時候,生命卻會充滿無限的張力,他需要有更多的人來分享他的志得意滿。恨不得讓全世界都知道他的成功與快樂。這也許就是那種渴望被認可的心理吧?中國有句老話“富貴不還鄉,等於衣錦夜行”,這句話已經道出了人們的普遍心態:壞事不出門,好事傳千里。誰都喜歡張揚自己的優秀。在某種程度上說,人不僅僅是為自己活的,他需要被社會認可,被周圍人肯定、讚賞。需要自身的光環能與外部世界相互映照。

遺憾的是,我們每個人的快樂大多時也只屬於我們自己,很少有誰願意與你分享跟他毫不相干的快樂。所以,我們往往在最快樂的時候也會感到格外的孤獨。我們會很可悲地發現,有些人能接受你的痛苦,能為你的痛苦表示極大的同情,卻無法接受你成功時的快樂與幸福。

我想,如果有人問上帝:“我一直視朋友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我能為所有成功的人鼓掌叫好,我從不嫉妒他人的快樂。你會給我什麼獎勵呢?”

上帝一定會這樣回答:“你能為別人的快樂而快樂的那種境界,就是我給你的最高的獎勵。”

是啊,當我們快樂著別人的快樂的時候,我們已經活在了一種境界中,那境界就是我們面對周圍世界所持有的真誠與平和的心態。

哲理散文隨筆篇三:熱情從哪裡來

題記:激情和熱情的意思差不多。原文是“激情從哪裡來”,因為發布時只能用“熱情”,請各位老師和讀者見諒!感謝大家閱讀!還望大家多提寶貴意見,以求共同進步!

看到有人感言:沒有激情,近於崩潰。我就想問一問:激情哪裡去了?激情從哪裡來?

小時候,沒有責任壓力,可以盡情地玩,即使父母大人罵幾句、打幾下,也沒有關係,哭喊之後照樣要玩耍,讓自己玩的開心,玩的痛快。在玩耍的過程中,一天天長大成人。

成年之後,離開了父母離開了家,到處求學四海為家。沒有一份穩定的工作,總要四處奔波,直到自己滿意為止。然而,找到了安穩的工作,就沒了激情,沒了追求,幾乎崩潰的心理使人壓力重重:工作總是重複著,沒有新意沒有效果;想找一個好朋友,結婚成家的希望卻沒有把握;周圍的環境熱鬧多多,就沒有像模像樣的事情可做……左右搖擺,何去何從,即將擔當責任的你,想一想,議一議,好處多多。

神經系統離不開興奮和抑制兩種互為結果的調節方式。當你看到新鮮事物出現的時候,你就會好奇、興奮,產生激情,使自己從這個新鮮事物中得到啟發或錘鍊;當勞動太久,精力不夠的時候,機體就會處於抑制狀態,如覺得很困需要睡覺、需要營養,你就要適可而止,好好睡覺,補充能量,使機體轉入下一個興奮期……以此往復,不急不躁,順應機體生理需要,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在調和個人內心平衡,適應外界環境的過程中,隨時都有激情。

激情從現實生活中來。有人抱怨現實是殘酷的,生活是痛苦的。無論怎樣殘酷和痛苦,人總是活的,總會想辦法在殘酷和痛苦中掙扎,在掙扎的過程中出現激情,看到生活中的曙光,直至改變自己的觀念,獲得生活的經驗,在適應現實生活的前提下,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使自己的生活處處生輝,光彩照人。

激情從工作事業中來。工作和事業是複雜多變的,人在尋找工作、專心工作和事業的時候,隨時都可能激發自己的情感和潛力,在取得工作成績和事業成就的時候,榮譽和喜悅之情油然而生。一個熱愛工作和事業的人,是永遠不會感到疲倦的,因為工作是無止境的,事業是沒有極限的,無止境、沒有極限的事情總是富有刺激和挑戰性的,所以,熱愛工作和事業的人,是滿懷激情、不知疲倦的,是不會崩潰的。

激情從愛心責任中來。一個有愛心和責任感的人,總是把他人放在心上,不計較恩怨和個人得失。在他人需要幫助的時候,總是積極的、興奮的,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把自己置之度外,以他人滿意、高興、幸福、快樂為目的。在為他人付出的時候,不求回報,始終認為這是自己應該做的。同時,對家庭、集體、社會具有強烈的責任感,認為個人做的不好就會影響到家庭和睦、集體利益、社會進步。因此,在關愛他人和承擔責任的大小事務中,就會發動腦筋思考、聯想,就會讓激情永駐心中,為自己做了一些有意義的事情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激情從追求理想中來。人離不開現實生活,也離不開理想志向。現實和理想雖然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完美結合。屈服現實,看不到希望,就沒有激情,就會感到自己要崩潰一樣。正確面對現實,找出自己的優缺點,發揚優點,克服缺點,使自己身處逆境不盲從大眾,在屬於自己的時間裡,讓心靈得到淨化,精神得到升華。知足常樂的觀點也是有其兩面性的:當物質上無法與人攀比的時候,我們應知足常樂,覺得有吃有穿有住可以維持正常的生理需要就行了;如果在任何方面都知足常樂,如在精神方面毫無追求,只管享樂,那么我們的大腦長期處於抑制狀態,就會走上衰退,哪還有激情可言?只有在符合道德、法律、良心、責任等範疇之內,追求正當的理想,我們的激情才會得到正常發揮。

激情從感恩付出中來。一個人懂得感恩,就會為自己付出所有而高興。感恩父母是子女應該具備的孝心;感恩社會是公民應該具備的素質;感恩他人是人際交往的最好方式;感恩一切,因為我們離不開這一切……懂得感恩,不吝惜付出的人,就會把自己置身於社會大家庭中,就會經受各種社會風浪的考驗,讓激情永遠燃燒在歲月長河之中!

激情從哪裡來?激情從生活中來,激情從心海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