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歷史教學隨筆

唯有好好學歷史,才能知榮辱。那中學的歷史教學隨筆都有哪些內容呢?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國中歷史教學隨筆,希望你喜歡。

國中歷史教學隨筆篇一

從教以來已經十多年,我深切地感受到歷史難教,學生也認識到難學,如何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如何教好歷史課程,一直是我多年認真思考的問題。根據多年的實踐教學,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我的一些淺薄的認識:

一 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是歷史教學成功的前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現代心理學研究已經證明,興趣是學習中最活躍、最主動的因素,是學習的內在動力,同時也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動機產生的主觀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中學歷史學科是學生最不喜歡的課程之一,也是比較難學的,被看做是“枯燥、沒意思的課”,相當於理科中的物理課,我個人認為這除了教材過於龐雜、概括、枯燥、理論性太強之外,教師沒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激發和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是高中歷史教學成功前提和基礎,它使學生有持久的學習積極性,為良好教學效果的達成提供保證。

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多種多樣,除採用直觀教學手段展示物品、圖片、或者用多媒體播放影視片段、百家講壇、講述歷史典故外,也可以運用詼諧幽默的語言來講述歷史,把死氣沉沉的歷史課變得生動活潑,或者讓學生表演一些歷史情景劇,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體會歷史課無窮的魅力。

二 引導學生正確的認識和理解歷史知識。

中學歷史教學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歷史觀,而這種歷史觀的形成不是建立在對歷史知識的簡單機械地記億的基礎上,而應該是學生對歷史知識進行分析和理解,進而學會用歷史的視角來認識和理解社會現實的問題,學會用歷史思維,理解能力也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基礎能力之一,理解不了也就難以套用。教師在教學中注重講清基本的歷史概念,同時注意各學科知識間的滲透,引導學生把前後知識聯繫起來分析思考,以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其養成創造性思維的習慣。

首先,教師要講清基本的歷史概念。如在講授君主制、民主制、共和制、君主立憲制;民主革命、民族革命、資產階級革命、無產階級革命;論述、敘述、評述、分析;改革、變革、沿革等基本概念時,就必須將其內涵講清 。平時也應該讓學生區分歷史概念的內涵 ,如試題里要求回答某一歷史事件的後果,這就要指導學生分析後果與結果、成果的不同。並且在具體問題的指導下,運用對比分析的方法提高學生理解歷史概念的能力。

其次,引導學生將各學科知識互相滲透,以促進歷史課的學習。地理上的山川地形知識,英語上的詞語知識,語文課文中的有關的知識等都會促進歷史學習。反過來,歷史學科也促進其他學科學習。教師要引導學生把其他學科知識恰當靈活地運用到歷史學習中來。 前後知識的聯繫、貫通。如,引導學生把1820xx年拿破崙遠征俄羅斯的失敗與希特勒攻打蘇聯失敗聯繫起來,從巨觀上了解各地歷史的聯繫。 還要引導學生突破思維定勢,以了解真實情況。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一次影響比較大的革命而非第一次資產階級革命。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部分。

三 課堂創新探索是教育教學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徑。

一堂歷史課的成敗,歷史教學的意義和價值是否實現,評價標準是看學生是否接受和理解了課堂的教學內容,這種接受和理解是否主動和深刻。所以掌握好紮實的教育教學理論只是教育實踐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種教育手段和教學方式在課堂上的靈活運用。教無定法,教可擇法,教亦可創法。要提高歷史教學水平必須認真研究歷史知識的基本特點,發掘歷史學科本身的優勢,揚棄傳統教學模式,立足於當前新課程改革的形勢,選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方法,大膽進行探索和創新,以適應學生能力培養的需要。

四 結合學生的實際,將知識重新整合。

在教學中,教師往往做到一切從學生的學情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將課本知識重新組織,整合,使學生思路清晰,通俗易懂,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好的教學就是適應於自己又適合學生的教學,它既有利於學生素質提高,又有利於學生分數提高的教學。

五 在教學過程中,融入一些時政熱點進行教學,培養學生思維。

教師在教學中如能適時地引入一些“熱點”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古今對照’、“中外比較”,將會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促使他們開動腦筋,學會從更深更廣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例如在講完美國的“西進運動”後,我簡單地介紹了我國正在進行的“西部大開發”。然後請學生比較一下:“它們兩者之間有什麼不同?”,學生能夠親身體會到“西部大開發”的滾滾浪潮,所以對於這個問題他們非常感興趣。學生各抒己見,集思廣益,分別從時間、遷移的人員、規模、目的、方式、影響等多方面去進行比較。甚至有的學生還提到了環保的問題。最終他們得出一個結論:美國的“西進運動”是印第安人的一部血淚史,而中國的“西部大開發”將是中國西部人民的一首“幸福歌”,是中華民族再次騰飛的新起點。我因勢利導,啟發他們去思考:我們能為“西部大開發”做些什麼?我們該怎樣去書寫這段歷史?短短的幾分鐘,學生的思維從十九世紀上半期的美國跨入了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的中國,從學習歷史知識轉到了思考自己將來如何書寫歷史。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教育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需要我們孜孜不倦地追求與探索。

國中歷史教學隨筆篇二

學習歷史知識,可以使學生了解人類歷史的發展歷程,認識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原因和規律,認識歷史發展過程中人與人、人與自然及人與社會的關係,可以培育學生的歷史智慧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改革創新精神,使學生更好地迎接未來社會生活的挑戰,歷史教學在素質教育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長期以來,國中的歷史課卻不受學生歡迎。究其原因,是因為傳統的歷史教學過分強調知識點的學習,忽略了學習過程,忽略了發現和探究,學生學習歷史純粹是被動接受、記憶的過程。這種學習壓抑了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熱情,也壓抑了他們個性的發展,窒息了他們思維和智力的發展。在學習過程中,能使學生終身受益的東西很少。這種教學使歷史課沉悶而壓抑。因此,改變這種狀況,適應新世紀的課程改革,已成為歷史教學刻不容緩的重任。而歷史課改的核心就是學習方式的轉變:將歷史課從學生的接受學習、死記硬背和機械訓練變為在教師引導下,學生成為學習歷史的主人,進行主動探究式的富有個性的歷史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鼓勵學生勇於質疑,積極競爭,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為此,我在歷史教學中作了一些嘗試和努力。

一、努力營造一個寬鬆、民主的教學氛圍,變枯燥的被動接受式學習為愉悅的主動探究式學習

孔子說:“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歷史學習的過程應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心理學研究發現,如果教師對學生有積極的態度或高期望,在平時教學中經常用微笑、手勢、語言等方式進行肯定和鼓勵,學生就能最大限度地展現自己的潛力,用內心的體驗與行為參與到學習中去。因此,我在教學中,總是努力注意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在與學生交流的語氣上,儘量用平和的、商量的、欣賞的口吻,讓學生感到這仿佛是朋友間的談話。在這樣的交流中,學生的心態完全開放,思維十分活躍,他們的回答總能給人驚喜,學生的潛力在輕鬆愉快中不知不覺地表現出來。並且通過師生間的這種交往,讓學生體會到了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寬容,同時受到了激勵和鼓舞,師生關係也走向和諧、民主和平等。在此基礎上,師生間的教學關係形成了一個良性互動的關係,彼此形成了一個“學習共同體”。教師作為“學習共同體”的一員,是以學生學習的夥伴和促進者的角色出現在課堂上,同時也能從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學到許多,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國中《世界歷史》第一冊《人類歷史的開端》這一課,屬於閱讀內容。但是,這一課對於了解人類歷史的起源,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樹立科學的歷史觀有著重要作用。因此,我首先發揮了作為教師的主導作用,提出了一些問題:“你知道關於人類的起源有哪些傳說嗎?”“人類到底是由什麼進化而來的?是怎樣進化發展的?”“關於人類的起源還有哪些說法?你贊成哪種說法?為什麼?”······這些問題點燃了學生思維的導火索。他們積極動腦,紛紛展示自己所了解的有關知識,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智慧的火花不斷閃現。其中所表現出來的他們在當今網路時代所獲得的信息之多,令全班同學和我都有眼界開闊、耳目一新之感。不同的觀點此起彼伏,竟成了一場激烈的辯論會。他們的臨場應變、語言表達也發揮得酣暢淋漓。這是意外的也是預料中的發現和收穫。在這個“學習共同體”中,我不時發揮“平等首席”的作用,適時調整,引導他們的思維朝科學靠擾,向課本外更廣闊的天地發散。評價時也不是簡單地判斷“對”或“錯”,而是肯定他們的知識豐富,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更鼓勵他們在課餘繼續蒐集信息,並關注科學界在此方面的動態。在這堂課上,師生互相學習,氣氛熱烈而輕鬆,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他們的質疑精神、競爭意識也在課中被充分激發,歷史課堂“活”了起來。課後,一些學生意猶未盡,多次將他們蒐集的資料同我交流並探討,這正反映了新課程的更深入學習的理念。

二、加強對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方法的指導,讓歷史學習自覺走向科學,走向創新。

新課程提倡學生主動學習,關注學習過程,並不表示忽略甚至放棄學習的結果。如今學生在一個開放的環境中,獲取歷史知識的渠道很多,而各種信息又混雜在一起。這樣,學習很容易因為不能合理鑑別信息而陷入現代信息的困惑中,甚至將錯誤信息照單全收。因此,幫助學生對收集來的信息進行分析,指導他們對有用信息合理組合才能有利於我們說明問題。並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辨別能力、綜合能力。同時,在教學中,學生通過實踐獲得親身體驗和感受,是分析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和方法。

同樣,在《人類歷史的開端》這一課中,一些學生提到了“女媧造人”、“上帝造人”等傳說,也有一些學生則堅持“人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在這裡,傳說和史實各想在人類起源問題上爭得一席之地。因此,我及時抓住了這個教育契機,帶大家做了個“傳話”的遊戲,啟發大家來思考“傳說與史實的區別”。結果,實踐出真知,無需作更多的解釋。他們的體驗是最真實的,也是最珍貴的,是無法替代的。這比羅列一大堆古猿進化資料更有說服力,他們很自覺地站到了科學的立場上。此時的學生已不僅僅是學習者、欣賞者、模仿者,而是與老師共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成為了創造者和參與者。同時,針對學生提出的“有人認為人類的祖先可能來自海洋”這一說法,鼓勵他們通過上網、閱讀等多種方式查找資料,並結合課本上的觀點,大膽構想,合理推斷,表達個人見解。這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意識,讓學生對書本大膽質疑,而不是生搬硬套,被動記憶,讓他們超越課本,超越老師,讓學生有所發現,有所創新。

三、創設可激發學習興趣的教學情境,讓歷史學習在合作交流中創造成功。

歷史教學中,通過學生主動參與、親自探究、動口動手等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應培養他們的交流合作能力,讓他們學會在合作交流中分享學習的快樂,敢於展示與眾不同的想像和創造。

在學習《金字塔的國度》一課時,為使學生對古埃及的奴隸制及文明成就有更深刻的認識和更客觀的評價,我給學生布置了一項作業:“假設現在這裡就是古埃及,你們是古埃及的工程師,請你設計一座金字塔吧!”這個作業讓學生既驚奇又興奮。因為金字塔目前在科學界尚有許多猜測和探索,許多的難解之謎讓人更覺金字塔的神秘;在建築領域也是一種奇蹟。但他們敢於嘗試,也樂於挑戰。於是經過討論,以小組為單位,他們利用雙休日和課餘時間上網下載有關資料,到圖書館查找資料,閱讀《世界五千年》等相關的一些課外讀物,進行資料的匯總整理。然後,組內分工,設計繪製圖紙的,負責進行材料預算、勞動力預算、輔助工具預算及工期預算等等,分工明確,各司其職。最後,各組將金字塔的設計方案在班內展覽交流,並作出設計說明。他們的作品也許是稚嫩的,甚至是是不合理的,但他們的大膽構想和創造能力卻是令人欽佩和感動的。這樣的歷史學習,學生們走出了課本,走出了課堂,走進了積極的探索中,走進了合作的勞動里。全班學生幾乎全部參與,在經歷了動手、動腦、動口等方式的學習後,既有了學習的辛苦體驗,也有了作品展出的成功體驗,更有了合作學習的快樂體驗。同時,在交流中不斷接受新知識,小組間互相競爭,也互相置疑,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他們的好奇心、探究心、求知慾被激發出來,在參與中、設計中、創新中、爭論中獲得了學習的樂趣。在這裡,最重要的已不是“金字塔”的設計,而是學會了分工與合作,學會了許多歷史知識以外的東西,人人都有了成功的機會和快樂。學生們成了歷史學習的體驗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四、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讓歷史學習成為人性化社會化的教育。

有關專家認為,每個人與生俱來就有探究的需要和獲得新體驗的需要,獲得認可與被人欣賞的需要,以及承擔責任的需要。而這些需要的滿足,必須有一定的教育環境或適當的方法。歷史課所學的雖是過去的東西,但學生同樣可以通過多種方法獲得不同的體驗,並且可引導學生確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當然教師的關注和引導是非常重要的。

我在讓學生通過合作完成“金字塔”的設計後,一方面他們有了合作成功的體驗,另一方面,他們還有了一個更震撼他們心靈的體驗,即對書本上“金字塔是古埃及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的理解。通過親自參與查資料、設計、預算等,他們真正感受到了金字塔設計的不易,金字塔建造的工期之長、耗資之巨、施工之艱及古埃及奴隸命運之悲苦,也真正感受到了作為今日的青少年所處環境之優越、科學之發達,從而理解了人類歷史的進步是無數勞動人民的創造和推動的結果······這遠比教師空洞的陳詞和書本上的描述有說服力、震撼力。在這種體驗中,他們走進了歷史,又走出了歷史。責任感、使命感會使他們意識到自己是時代的驕子,是未來的開創者。這正是課改中歷史教學的最終目的。

有調查表明,學生最喜愛的學習方式排在前三位的是實驗、用電腦、讀課外書,這些已不用懷疑。我相信,學習方式的轉變不僅僅是形式的變化,它的涵義無限寬廣。我也相信,在課改中被激活的國中歷史教學一定能走出一片新的天地。

國中歷史教學隨筆篇三

中考不斷改革,教材時常更新,教學無所適從。但我們認為無論中考如何改革,基礎知識、基本概念以及基本能力的考查依然是重頭戲;不管教材怎樣編寫,歷史知識結構和編寫體例始終未變。翻開近幾年的中考試卷和教材,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這樣說是不是不需要研究教材和中考?答案是否定的。只要我們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善於把握一些教學原則和基本尺度,靈活地加以運用,我們就會做到遊刃有餘,以“不變應萬變”,輕鬆駕馭教材,沉著備戰高考。根據歷史教材的特點,結合多年的教學體會,我們覺得在平時的歷史課堂教學中要做到“四注意”,筆者將其概括為“點、線、面、體”。

注意一:要點到位。歷史知識紛繁複雜,面面俱到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吃透教材,科學地篩選歷史知識,將那些重大的歷史事件,重要的主幹知識傳授給學生,尤其基本概念、基礎知識要說清講透,落實到位,不留疑點。下面以初二《中國近現代史》(上冊)為例作進一步的說明。就本冊而言,一些重要的知識點有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甲午中日戰爭、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共召開的會議以及北伐戰爭、國民大革命等。翻開20xx年全國中考卷,這些主幹知識躍然紙上,始終常考不衰。沒有儲備足夠的基礎和主幹知識,能力培養便如空中樓閣,斷了線的風箏,決勝高考更是無從談起。這一點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不能不引起足夠重視。

注意二:主線抓牢。歷史教材跨度大,內容多,範圍廣。要想在較短的時間裡記住、掌握並非易事。但是認真研究教材我們會發現,每本教材甚至每段歷史都圍繞某一條或幾條主要線索展開。只要我們抓住主要線索,“順藤摸瓜”,就會做到綱舉目張,主次分明,輕鬆掌握。例如中國近代史既是一部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也是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社會進步,堅持反帝反封建鬥爭,並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最終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歷史;同時更是一部中國人民前赴後繼拯救中華民族的探索史。這三條線索貫穿每一章內容,貫穿整箇中國近代史的始終。再如世界近代史是一部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並逐步形成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和向帝國主義過渡的歷史等等。在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理清教材脈絡,抓住知識主線,引導學生在主線上“添枝加葉”,將相關知識點和歷史事件對號入座,這樣我們就會把教材中一個個零碎的知識串起來,讓“死”的知識變得生動起來、鮮活起來,從而起到“抓一點帶全身”的效果。這是學好歷史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

注意三:全面理解。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情。如何準確完整地認識某一特定歷史事件?這就要求我們在分析思考時學會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力求客觀全面地認識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俗話說萬事必有因。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從產生、發展到衰亡的過程。歷史事件也不例外。因此在學習中要儘可能的弄清每一個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例如鴉片戰爭,我們應從其發生的原因、戰爭的經過、造成的影響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這樣才能形成對該事件比較全面的理解和認識。再比如某個事件的原因又可以分為主觀原因、客觀原因;內因、外因;直接原因、間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等等,其影響又可以理解為直接、間接;近期、遠期;國內、國際;積極、消極等等。還有如分析鴉片戰爭後的中國可從政治、經濟、思想、外交等方面思考等等。總之,用“全面”的理念不僅能有助於我們學好歷史,同時可以提高我們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注意四:整體把握。歷史知識縱橫交錯。聯繫比較的方法是學習歷史時最常用的一種方法。歷史的魅力就在於她的真實。怎樣才能真實地認識她?我覺得對她不僅要側視,還要環視,更要仰望、俯瞰,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觀其全貌,探其內心,讓其以一個活生生的立體展現在我們面前。因為世界是一個整體,人類的進程史同樣不可斷然分割,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我們都應考慮。如鴉片戰爭前夕國內情況如何,國際情況又怎樣;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爆發了太平天國運動,其它國家情況又如何;同在太平天國運動期間,《天朝田畝制度》與《資政新篇》相比較又有哪些異同;同是農民運動,太平天國運動與義和團運動又有哪些異同等等。總之,通過這樣的縱向聯繫,橫向比較,立足中國,放眼世界,那么沉睡的歷史便會“立體”起來,“鮮活”起來。整體把握,立體呈現,這同樣是高中歷史教學中應該重視且必須做到的。

以上四個“注意”是我們在平時的歷史教學中總結的一點體會和感觸,它們也並非特立獨行,截然分開,而是相輔相成,融為一體。我們認為如果教師能夠在教學中靈活運用,融會貫通,同時有目的有計畫地引導學生掌握這樣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我想我們的歷史教學一定會充滿生機和活力。有人說:“理想的琴鍵只有扣動奮鬥的琴弦才能奏出人生美妙動聽的樂章”。那么,我認為若能巧妙合理地運用“四注意”進行務實的歷史教學也同樣會譜寫出精彩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