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踏青的優美隨筆文章

江南三月,綠綻枝頭,鶯飛草長,綠意盎然,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放鬆整個身心。 今天小編在這分享一些關於踏青的隨筆給大家,歡迎大家閱讀!

1.踏青也是文化力

江南三月,綠綻枝頭,鶯飛草長,又是踏青好時光,看那些紅男綠女,或約上三五知己,或帶著家眷兒女、親朋友人,紛紛走出鋼筋水泥的“圍城”撲向大自然的懷抱,踏山、踩水、游湖、玩石、聽松、觀瀑,寄情與山水,融意與友情,放飛心情,其樂融融。

其實,踏青也不失為一種文化。

久居在“城堡”之中的上班族,早已厭倦了自己一成不變的程式化生活:那些在廠里的工友,一進廠門就象關進牢籠,八小時之內得拚命幹活,巴不得出來呼吸一下新鮮空氣;對於那些已有家室兒女的全職太太,平日裡被油鹽醬醋、漿洗縫連、接送子女上學放學煩得頭如“鹽腳籮”,巴不得撣撣圍裙走出家門,放鬆一下自己;至於那些久坐於辦公文案或電腦之前的“白領”們,每天在家門——辦公室門兩點一線間逡巡,十指在鍵盤上遊走,頭首在卷牒中深埋,上要看領導眼色,下要顧得同事關係,顫顫兢兢過日子,偷得半日空閒也是求之不得;老人更重視頤養天年,他們喜歡在春日暖陽下舒筋展骨,踢腿彎腰,吸收大自然的氧吧精氣,作為一種保健;對於原本就厭靜好動的年輕朋友來說,回歸自然無異於籠中之鳥振翅展翼,在天地山水之間自由翱翔。怪不得你看那遊走於青山綠水間的人們,總是那樣精力旺盛,神采飛揚,不拘俗節,揮灑百態,神情亢奮,放浪形骸,將那悲悲戚戚、愁雲怨霧一掃而光!

大自然對於人體的益處古人早有論述。明、清醫家曾說,“流水之聲可以養身,青禾綠草可以養目”,“花醫肝,香醫脾,石醫腎,泉醫肺,琴醫心,劍醫膽”,可見踏青是一種養生文化。

從情感交流的角度看,踏青也是一種文化。不要說同住一幢樓房而不相識,同處一個部門而不打招呼,同在一個單位而不知姓名,就是熟悉的人在平日裡大家忙於工作也難得說上幾句話。而一旦結伴出遊,相互之間盡可以聊,盡可以侃,此刻沒有“紀律”約束,沒有上下大小、長幼貴賤之分,沒有矯揉造作擺架子,沒有忸怩作態作淑女狀,粗言俚語、葷段子蠻黃話也滑溜溜地從口中不經意地流出,在回歸自然的輕鬆里,在友好善意的嬉笑打鬧中,加深了交往,增進了友誼,聯絡了感情,連平時偶有“疙瘩”的也會藉此機會一笑泯冤仇。

踏青休閒,野外郊遊,其意義當在“玩”之外,而存乎“文化”之中。

2.春光正美好 踏青好時節

陽春三月,花綻枝頭,鶯飛草長,又是踏青好時光,看那些紅男綠女,或約上三五知己,或帶著家眷兒女、親朋友人,紛紛走出鋼筋水泥的“圍城”,撲向大自然的懷抱,寄情山水,放飛心情,其樂融融。歷代文人墨客更是與踏青結下了不解之緣,吟詩作賦,大抒雅懷。踏青習俗究竟有哪些?漯河的踏青之處在哪裡?本報記者一一為你探訪。

踏青習俗知多少 踏青,古時也叫行青、探春、尋春等。古人在春季里都有踏青遊樂的習俗,人們聚親約友,乘大好春光到郊外遊玩,然後圍坐野宴,抵暮而歸。踏青之俗早在漢代已經形成,到了唐代更為盛行。杜甫的“江邊踏表罷,回首見旌旗”即是當時踏青盛況的真實寫照。人們踏青歸來,個個興高采烈,家家楊柳滿檐,故有“滿街楊柳綠如煙,劃出清明三月天”的詩句。

古人踏青,內容豐富多彩,觀賞山川風光,遊覽名勝古蹟,進行野炊,採摘百草,狩獵、放風箏等,這足以讓生活在鋼筋混凝土世界裡的現代人羨慕不已。

歐陽修在《踏青詞》里寫道:

“南國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文人雅客踏青之餘,或多或少都要留下幾筆。

如今踏青之地何處尋 古人有雅興,今人當習之。

時下,萬木復甦,百花爭艷,春姑娘正踏著輕盈的舞步來到我們身邊。沙澧大地的春天分外美麗,那含苞待放的花骨朵、那破土而出的小草、那清脆婉轉的鳥鳴,無不令人心馳神往。當你漫步郊外田野,沐浴在燦爛暖陽下,醉心欣賞著斑斕春花,你會感到春天真的來了。 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天氣晴好,市民許林科和幾名驢友驅車來到西城區管委會陰陽趙鎮的河堤上踏青。沙河在陰陽趙鎮拐了一個彎,地勢平坦,兩岸風景優美,是個休閒、野炊、攝影的好地方。

唐代,女子春遊踏青蔚然成風。杜甫《麗人

行》云:“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以及林寬《曲江詩》:“傾國妖姬雲鬢重,薄徒

公子雪衫輕”,描繪的是唐代上巳節曲江池畔游

女如織的盛況。另據《新唐書中宗本紀》記載:

“景龍三年二月己丑,中宗及皇后幸玄武門,觀宮女拔河。”反映了唐代還有女子拔河等。

盪鞦韆是古代女子春日必不可少的遊戲。宋代歐陽修“綠楊樓外出鞦韆”和黃庭堅“穿花蹴踏鞦韆索”寫的都是盪鞦韆活動。

放風箏則是春遊時老少皆喜的活動,在唐代 以前就盛行。晚唐詩人高駢詩云:“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蹴趵也是唐代女子喜愛的春日休閒項目。王

維《寒食城東即可》“蹴趵屢過飛鳥上”描寫了踢足球活動。清代李漁《美人踢球》描寫女子踢

足球道:“蹴趵當場二月天,春風吹不兩嬋娟。

汗沾粉面花含露,塵拂峨眉柳帶煙。”

3.詩詞中的踏青

歷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許多與踏青有關的詩詞。

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語言樸素,情景交融,錢塘湖早春的美景讀之如見,呼之欲出,仿佛身臨其境了。

宋代吳惟信的《蘇真堤清明即事》卻是一幅因戀春而流連忘返、以至日暮而歸的春遊畫卷:“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真可謂文情並茂,膾炙人口。徐元傑的“花開紅樹亂鶯啼,草上平湖白鷺飛;風和日麗人意好,夕陽瀟鼓幾船歸”,孟郊的“日日出兩園,只望花柳色;乃知田家春,不入五侯宅”,蘇軾的“踏青游,拾翠惜,襪羅弓小;蓮步裊;腰支佩蘭輕妙;行過上林春好”,也都是妙筆生花,各具特色。

自唐後,宋代的踏青春遊愈加盛行。詩人王令就以《春遊》為題,賦詩一首:“春城兒女縱春遊,醉倚樓台笑上樓;滿眼落花多少意,若何無個解春愁”,通篇詩文在盛與衰、熱鬧與孤獨、歡樂與悲愁的對比中,把由春遊而產生的獨特感受意味深長地寫了出來。詩人陸遊春天到郊外踏青,也寫下了令人心曠神怡的《山城踏青》:“天晴山雪明城郭,水漲江流近驛亭;客鬢不如堤上柳,數枝春動又青青。”短短四句,詩人踏青時的所見所聞便躍然紙上。

清代書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有一年踏青,看到蝶飛鳥鳴,隨口吟出一首《春詞》:“春風、春暖、春日、春長。春天蒼蒼,春水漾漾。春蔭蔭,春濃濃,滿園春花開放。門庭春柳碧翠,階前春草芬芳,春鳥啼遍春堂……”全文46句,嵌入了54個“春”字,自然流暢,回味無窮,可謂描盡踏青時的美好風光。清代吳友如的《清明節放風箏》:“只憑風力健,不假羽毛豐,紅線凌空去,青雲有路通”,是踏清時民間體育娛樂活動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