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隨筆:每個人的影子

喜歡董卿。

在看第一期《朗讀者》開始之前的那段節目介紹時,她自然的講述風格、優美的聲音語調、依然知性柔和的臉龐,讓我好像又回到了在長沙學習播音的時候,那是第一次感受到聲音的美好,也是第一次對自我這個概念有了深入、全新的認識。

先談談節目吧。

第一位朗讀者的名字一出來,又是一種欣喜的熟悉感:濮存昕。他穿著一身樸素的中山裝站在門後,從螢幕上遠看時甚至有點認不出來,從他和董卿聊天的近景鏡頭中,可以看到臉上多了些鬍鬚,說話的語速更緩慢了點,神態也有了一些老的意味。

他簡短地講了自己為什麼朗誦的緣由後,便捧著書上台了。他說:「大家好,我是濮存昕,我今天為大家朗讀老舍先生的《宗月大師》,獻給榮大夫。」最後這一句「獻給榮大夫」,含笑的面容里除了期待還有一點羞澀,那種男人一貫不善於表達情感的羞澀。

第一次知道他是在網上觀看了他的朗誦視頻,一首詩歌,名字叫做《相信未來》。這首詩歌我非常熟悉,因為當時所在的播音班裡,一位玩得很好的女生準備的藝考朗誦就是它。隔了四年回憶起來,那位女生朗誦時的樣子還是很生動。

第二位朗讀者是一位無國界醫生,叫做蔣勵。

節目解釋道:「所謂無國界醫生,就是醫務工作者作為志願者去到那些飽受天災戰亂之苦或者醫療設施極端缺乏的國家和地區,去提供無償的幫助。」我想應該沒有看錯,在和這位醫生談話的開始,董卿的眼睛就亮晶晶的。記得以前看過幾個對於格局這個詞的解釋,用一代宗師裡面的一句台詞來解釋是:「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用叔本華的一句話來解釋是:「如果你自己的眼神關注的是整體而非個人一己的生命的話,那么你的行為舉止會看起來更像是一個智者而不是一個受難者。」

這位醫生朗讀的是 Bob Dylan 的歌詞——《答案在風中飄揚》,放上比較喜歡的一段吧:

How many years can a mountain exist

一座山峰要屹立多久

Before it is washed to the sea

才能回歸到大海

Yes, 'How many years can some people exist

那些人要生存多少年

Before they're allowed to be free

才能最終獲得自由

Yes, 'How many times can a man turn his head

一個人要回首多少次

And pretend that he just doesn't see

才能假裝什麼都沒看到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答案啊,我的朋友,它在這風中飄揚

當一個人不再困拘於自己,能夠用真善美、用更巨觀的視角來看待這個世界,並且去關心、理解、幫助他人的時候,自身的格局也在慢慢變大。

略過之後的幾位朗讀者,最後上來的是著名的翻譯家,許淵沖先生。老先生已經九十六歲了,在講述過去的事情時思維還是那么敏捷。講述的過程中,最打動我的是他回憶起當年翻譯林徽因的一首詩——《別丟掉》,在解釋這首詩的內容時,他的聲音忽然就哽咽了,滿是對回憶的觸動:

一樣是明月,

一樣是隔山燈火,

滿天的星, 只有人不見。

老先生講完之後,董卿說了這樣一段話:「今天在這樣跟他面對面交流之後,我很喜愛他,我就覺得他怎么還能有這么充沛的情感,不僅僅是精力,是情感。在說到某一個動情處的時候立刻就熱淚盈眶,你知道熱淚盈眶是年輕人或者說你心還很年輕的一種標誌,就說明他的心還是那么地年輕。」

不由得想起自己的一篇日記

還想到了在長沙時,老師找來了一位代課的即興評述老師,叫做陸軒,當時播音班的同學們真是被他完全迷住了。即興評述是播音藝考中最考驗綜合素質的一項,顧名思義就是給你一個題目,一般是時事熱點,讓你即興地發表自己的觀點,3-5分鐘。

陸老師神就神在,無論什麼樣的題目,他都能給你甩出一個故事,並且每個故事在他口中就像萬能的紅燒肉一般,總能千轉百回地接到題目核心上來。每次上課的時候,大家都是把手機開了錄音,全程把所講的內容錄下來回去好好練習、琢磨。也許在當時的考試期間,大家是將這種能力作為一種技巧在學習,可是我在這種技巧之外還記下了很多東西。

其中有一段他說的話,大一時候的T兒回想起來記在了本子上:

對啦,第一期《朗讀者》的主題是:遇見。記得去年在捷運站等車的間隙,看到知乎的宣傳語:「我是誰?我身上有遇見過的每個人的影子,即使沒有答案,我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