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師總結隨筆

總結是套用寫作的一種,是對已經做過的工作進行理性的思考。那幼兒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都總結到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幼師總結隨筆,一起來看看。

幼師總結隨筆篇一:淺談區域活動中師幼互動

“區域活動”是讓幼兒自由選擇、自發探索、操作擺弄的自主活動,幼兒能更多的按照自己的興趣、能力來進行活動,因而它能給幼兒帶來更多體驗成功愉快的機會。《綱要》中明確指出“教師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在區域活動中,恰到好處的師幼互動是最重要的。當孩子活動時,教師就是孩子的最佳觀眾和聽眾,傾聽孩子的交流,觀察孩子的表現;當孩子對活動規則模糊和不清時,教師要耐心示範引導,幫孩子逐步建立規則意識;當孩子在活動中興趣減退或轉移時,教師應成為孩子的玩伴,用激情感染孩子,激發孩子活動興趣;當孩子遇到困難時,教師是孩子的合作者和支持者,為孩子搭建起通往成功的橋樑;當孩子在探索、嘗試的過程中,教師以引導和鼓勵的方式,鼓勵孩子發現更最佳化、更合理的操作方式,幫助孩子提高操作水平……可見,良好的師幼互動對幼兒行為發展的教育結果會產生深刻的影響。下面,我就區域活動中如何開展師幼互動談幾點看法。

一、要創設能激起師幼互動的環境。

1、為幼兒投放開放性的材料。區域活動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過活動材料來實現的,活動材料本身具有暗示性,能激發幼兒使用材料的欲望,並直接影響幼兒活動的質量。教師應選擇一些操作性強、易引起興趣、安全的材料。但是在材料的投放過程中也應注意這樣一個問題:材料投放的豐富與否。材料投放太簡單了,幼兒不感興趣;若是材料過於豐富,每個幼兒都有可操作的材料,減少了同伴之間的糾紛,這是很好,不過也有不足,實際上,過多投放了豐富的材料,反而讓孩子無所適從,這樣,就不易激發幼兒的想像力、創造力和思維力。因此,材料的投放要符合幼兒發展的心理特點,還要儘可能的經常增添、更換。

2、為幼兒提供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既要提供一個有準備的、豐富的、精心設計的、有序的環境,還要提供一個開放的、和諧的、自然、安全的環境。教師在這當中不要以“萬能者”的身份去將知識強加給幼兒,應作為他們同伴的身份參與到活動當中去,讓他們感覺到大家都是平等的個體。因為幼兒只有在一個他們感到安全的環境中才能更自由的表達和談論他們的情感。例如在“區角活動”棋類遊戲中,教師如果只在一旁不加入到他們當中去,就很難、很好地和他們溝通,他們也會覺得不自然。於是我對正在下飛行棋的兩位小朋友說:“我也來和你們一起下棋吧,但我不會,你們來教我吧!”兩位小朋友欣然答應了。在下的過程中,他們還不時地與我交流,“老師你要飛到綠色的框裡” 、“你要小心,我要炸掉你了!” ,有時他們也會表達自己的情感:“保佑呀,我要六” 、“哈哈,我炸掉你了” 、“再給你一次機會” ……在活動中,幼兒已將我視為他們的夥伴、朋友,發表了他們的意見,流露了他們的情感。通過這樣的互動,發展了幼兒的思維、語言表達能力。

二、觀察幼兒的“需要”,了解幼兒的“水平”。

《綱要》指出:關注幼兒在活動中表現和反應,敏感的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應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的師幼互動。教師在指導區域活動中,要觀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導在後。通過觀察了解幼兒的活動意圖、思維方式,並對幼兒的活動水平做出正確的診斷,在此基礎上因勢利導,幫助幼兒實現自己的構想,並促使幼兒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並能根據觀察結果調整區角的目標、內容和材料,使其更適合幼兒的水平、興趣和需要。

例:在建構“公共汽車”中,達達對我說:“今天我想造一輛公共汽車”。我說:“好的,這回你的公共汽車要造得牢一點噢,過會兒我來乘你的車,好嗎?”達達連忙點頭。“公共汽車”完成了,達達高興地跑到了我面前說:“吳老師‘汽車’造好了,你來乘嗎?”我把“車”放在地上搖了搖,說:“這輛車還真牢固呢,太棒了誰和我一起來乘車噢!”達達十分高興。

例二:彬彬在構建眼鏡框時沒能圍合成功,他似乎失去了信心,準備拆除。觀察到的我此時立即介入:“喲,這副眼鏡框馬上就要成功了!” 彬彬說:“老師,鏡框我搭不好。”我說:“我和你一起來試試看,好嗎?” 彬彬點點頭,當快要圍合的時候,我說:“彬彬,我們再加幾片雪花片,看看行不行?”說完,遞給他兩片雪花片,果然鏡框圍合成功了。此時他禁不住內心的興奮,笑著對我說:“成功了、成功了!”

三、教師在幼兒“區域活動”中支持、合作與引導。

教師在為幼兒提供了適宜的活動環境後,就應該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和環境相互作用,即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探究環境、操作環境,發現並解決環境中的問題,讓幼兒真正成為活動的“主體”。在幼兒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活動中,教師的角色不應該再是輸出知識的教育者,而應該是提供舞台、指出方向、關鍵時刻給予指導的“支持者”。

別看這時老師不用動手,可實際上並不輕鬆。因為教師要在仔細觀察幼兒活動情況的基礎上給予引導、支持。瞧—問題來了。這個孩子做了幾輛單層汽車,可他還想嘗試做一輛雙層車。我便引導他換一種材料試試看。怎么樣,開竅了吧!再看看這邊設計領帶的小朋友,別看他能自己繪製領帶,但到了細節問題可沒那么認真。領帶是要講對稱的,可他卻沒有這方面的經驗。通過我拿樣對比,提示後,這個孩子便很快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看!這個小朋友還在專心地製作城市路燈,馬上要大功告成了,但是少了燈泡,於是她隨手用彩色的紙揉了揉,可是還沒等站穩就掉下來了,正在她束手無策時時,我提醒她,再試試其它材料。最後發現橡皮泥有粘性,用它做燈泡牢固多了。我為她的意外發現而高興再看那邊的孩子在設計一些提示標誌,一些圖案和創意純屬天真的兒童語言,這時孩子們渴望教師對作品的關注,還非常願意為你解釋,當老師認可時,孩子們就會對自己的作品表示滿意,並充滿自信,這可比課堂提問更難能可貴。因此教師在這裡扮演的是引導者、參與者和支持者的角色。

四、尊重幼兒、科學評價。

區域活動是注重過程的學習,因此,評價並非是為了判斷某一行為的好壞與對錯,而是了解是否有新的可能性,是否創造了最近發展區等問題。

評價按幼兒年齡特徵來說,一般可分為個別評價和集體評價。小班的幼兒適於個別、即時的評價,中、大班適於交流性的集體評價。在個別評價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幼兒的不同發展水平和智慧型強項,進行不同的適當評價:如能力強的幼兒,評價是為了下次更高層次的活動。因此需要教師多激勵其創造性的發揮:“你這么聰明,下次肯定還能做出更好的、不一樣的,老師等著你的新作品。”等等;如能力弱的幼兒,評價是為其自信心與積極性的建立與提高:“喲,你今天真能幹,這個問題都解決了,真棒!”“今天你的想法真不錯,等會兒小朋友肯定都會向你學習的!”而在集體講評中,除了讓幼兒展現各自的作品與個性外,更多的則是引起幼兒的共鳴、分享成功的快樂。(內容可以是幼兒的作品、熱點、認識的障礙、難點、解決的辦法等等)。

例如:在一次講評中,有個幼兒說因為找不到“銀行”而玩得不開心。我引導幼兒就為什麼找不到“銀行”的問題展開討論,結果是因為“銀行”的標誌不明顯,於是我又引導下次遊戲怎樣使“銀行”的標誌更明顯展開討論,結果有的說做個“工商銀行”的標誌,有的說做個“人民銀行”的標誌,也有的說做個“農業銀行”標誌等。雖然“銀行”對於幼兒就會獲得更多知識經驗,每個幼兒的經驗原本是零碎的,通過講評使之得到整理,幼兒在整理經驗時也分享了經驗,並豐富了下次遊戲的內容。

區域活動的開展為孩子和老師搭建了一個共同的舞台。活動中教師允許幼兒以民主的方式參與活動,通過相互合作、解決爭議、共同討論等方式進行學習,讓幼兒在認知情感上獲得接受挑戰的機會。因此,幼兒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等可望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充分發展。教師以愛心和熱忱接納每一個孩子,與他們建立尊重和信任的關係。由權威的管理者、主宰者轉變成為傾聽者、引導者、觀察者、欣賞者。引導孩子自主地運用獨特的表征方式表現生活、表達感受。我們應該看到,身邊的每一個孩子都蘊涵著巨大的發展潛能,正因為如此,我們充分關注他們的發展需求,努力與孩子共同創設適宜學習空間,支持推動孩子自主輕鬆地探索世界,從而,建立起和諧、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係。

幼師總結隨筆篇二:提高家長教育意識,實施家園同步教育

一、問題的提出:

《幼稚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家庭是幼稚園重要的合作夥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並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可見,幼兒教育並單單是幼稚園一方面的事情,同時,幼兒的教育也不是家庭的教育所能勝任的,它只能使孩子們得到片面的發展

在我國面向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只有實施家園共育,幼稚園教育和親職教育共同合作,幼兒才能健康成長,而我們的教育也能事半功倍。那么在如今家園共育得到廣泛的關注的時候,怎樣提高家長的教育意識,調動家長的積極性,使他們能有效的參與幼稚園的教育?我們進行了一些嘗試,轉化家長的教育觀念,提高家長的教育意識,從而實施家園的一致教育。

二、分析家園共育的現狀,了解家長教育的誤區;

(一)家長的教育誤區:

1、、現在的親職教育體現出家長的過度寵溺:由於現在的家庭都是4+2+1的模式,無論是哪一位親人對孩子都是百依百順,想要什麼有什麼,吃的是高精尖,穿的是時尚,玩的都是高科技,使得孩子們是衣來不知道伸手,飯來不張口,遇事不願意想辦法,這樣孩子怎樣健康成長?

2、望子成龍是每個家長的願望,很多家長都重視了智力的開發,如學習識得很多漢字,會說很多的英語,我聽到很多家長多說我的孩子只有三歲能進行很多漢語拼音;我的孩子認識很多字。但是家長們忽視了幼兒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是否關注到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如何,孩子的自信心、進取心、堅持性、自制力和勇敢精神等,他們是否想到了孩子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這也是影響幼兒一生的發展。

3、教育方法不得當:一種是要求過高,孩子無法完成,家長則是比較嚴厲;而另一種則是沒有要求,孩子怎么做都是對的、好的;再一種是家長的教育不一致,當一個孩子伸出手打了爺爺一巴掌的時候,爸爸說“不能打爺爺”而爺爺會說“看,她用小手打我了,多好玩呀!”使孩子感到茫然,沒有是非觀念。

(二)家園共育現狀:

一種情況是家長不能積極的參與配合:我們經常能聽到家長說教育是你們幼稚園的事情,怎么總讓我們做這做那的,事情都我們做了,你們教師還乾什麼呢?因此在活動中不能給予大力的支持與合作。

再有一種情況是家長的盲從,老師說什麼我做什麼,做完了就完,不能將這些活動和孩子的教育相聯繫或是對教師的話言聽計從,不能從中提出自己的想法、見解等。

三、實施方法與步驟:

(一) 加強家長的教育意識,提高教育技能:

1、召開家長會:在會上向家長介紹了關於我班上學期幼兒的情況,幼兒在什麼地方有了進步,在什麼地方小朋友還需要努力,同時幫助家長對幼兒的這些情況進行了分析,造成幼兒的反覆的原因有的是幼兒出勤不好的原因,使得幼兒不適應幼稚園的一些常規習慣,還有的幼兒可能是在幼稚園和在家中的要求不一致導致的,最明顯的就是幼兒在幼稚園中能遵守的常規在休病假回來後,就都不能做到了,因此向家長提出要求,請家長配合幼稚園的常規要求,保持家園教育的一致性。向家長介紹我們班在新學期的教育目標,及所要進行的主題活動,還有一些我班的新學期的常規要求、行為培養的要求等,使家長更加清晰,與幼稚園的教育保持一致,並聽取家長的意見。

2、好文推薦:針對家長在教育上的一些誤區,我在日常向家長推薦了一些文章:如新時代的家長、應該注意培養幼兒哪些教育養成?從而使家長能給自己進行一個新的定位,而在教育上更加有效,那么家長通過不斷地學習育兒知識,掌握一些科學的方法,才能和幼稚園的教育相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

3、教師的示範作用,對於提高家長的教育技能有較大的幫助:

家長對幼兒的教育,也是幼兒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因此要提高家長的教育技巧。記得我們班練習親子瑜伽的時候,有的小朋友比較活潑,只練了一兩下就跑開了,有的小朋友東張西望,不能注意老師和家長,有的家長只能說“寶貝,快點,做動作了”有的家長說“好好做”可是態度確實很不好,看到家長的無奈,我想這時該發揮教師的教育機智,就說“我想看一看誰想當小演員?”老師一說,小朋友都把小手舉起來了,“好,請小演員準備好了,我們開始表演。”再看小朋友一個個站的真精神,這時老師向家長示範了,如何利用孩子的心理,有效地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此外,還向家長介紹了一些方法:如在穿脫衣服的練習上,鼓勵家長做一個“懶”家長,由開始語言和手的一致的幫助,過渡到用語言進行提示的幫助,給孩子嘗試的機會;對於有情緒的小朋友,一定要給予語言的鼓勵,使孩子們自己樹立信心“我能行”。

(二)照顧好幼兒幼兒,多種形式與家長交流,使幼稚園與家長相互信任;

1、精心照顧好幼兒的生活,使家長對教師有信任感;

家長和老師的中心都是孩子,家長將孩子送到幼稚園,有很多的不放心,每天來到幼稚園都是千叮嚀萬囑咐,希望孩子在幼稚園舒心、不受欺負、能得到適當的營養和照顧,只有當家長的這些希望得到滿足,看到我們的努力,他們才會信任老師,配合老師的工作,也就是我們用耐心、愛心、細心的態度對待每一個孩子,照顧好幼兒,使孩子們對老師有所依戀,家長才會放心,如我們班的小朋友生病了,老師就精心的呵護她,給他斟來溫水,幫助他進行物理降溫,把她緊緊地抱在懷中,讓他有安全感,指導家長來接,並細緻的向家長介紹相應的情況,並提出就診建議;還有一個小朋友出現了弱視的現象,家長滿心的擔憂,我們積極的配合好家長在園內定時給孩子配戴眼鏡,解決了孩子在家中能夠不肯戴眼鏡的難題,家長由衷的感謝老師;還有的小朋友情緒一直不是很穩定,家長很擔心,老師就增加了溝通,每周會和家長進行一下交談,說一說幼兒情緒上的變化,幼兒在生活習慣上的進步,孩子在幼稚園表現出來的優點;同時了解一下孩子在家中的情況,家長看到老師如此細緻的觀察幫助孩子,終於對老師有了信任,堅持兩個月出滿全勤。家長看到了老師的責任心,使得家園的情感更加融洽了。

2、多種形式與家長進行溝通:家園之間的相互溝通,是有效實施家園共育的關鍵,我們從幾個方面進行:

(1)充分發揮校訊通的作用,在需要家長進行配合的時候,及時發校訊通,向我們發現有的小朋友的口袋裡有小珠子,並有的小朋友來園情況不好的時候,及時發校訊通,提醒家長檢查幼兒的口袋、注意衣服的增減、鼓勵幼兒堅持來園,根據季節提出一些著裝的建議;在進行主題活動的時候,我們發校訊通請家長和孩子一起收集秋天的種子,有各種米、豆類等,一起開展撿樹葉的活動,小朋友和家長撿了小樹葉,一起洗一洗;

(2)加強平時的隨時溝通:我們利用幼兒入離園的時間,和每位家長加強聯繫,了解幼兒的情況,並向家長介紹幼兒在園的情況:如我班的小朋友較多會發生一些爭搶事情,我們在幼兒離園的時候,動向家長進行說明,使家長能了解這些事情,避免孩子的轉述發生的不愉快;還有針對個別幼兒的情況:如高浩然眼睛需要矯正,我們多次和家長進行溝通、了解需要怎樣佩戴,佩戴的時間掌控等等,已達到較好的佩戴效果,使孩子的視力能得到矯正;有王明鈺由於經常吃藥,我們也和家長多次溝通了解;如我班的劉天賜經常有尿褲的現象,我們幾位老師也是多次和家長在早晨、晚上進行溝通,了解孩子的情況,發現孩子有一些心裡緊張,從而使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做到了較大的關注,舒緩孩子的緊張情緒,培養了良好的習慣;有一次天賜媽媽給我發來簡訊,在信中說道:帶孩子參加婚禮,孩子表現非常棒,家裡所有人都能看到天賜的變化,家長從心裡感到感動,感謝教師對孩子的教育和付出,正是老師辛勤的澆灌才會有孩子的進步,家長對小二班的老師表示衷心的感謝。這個簡訊是對我們教師的認可,是我們教師共同配合、努力的結果。

(3)電話聯繫:我們在家長會上將我的手機號留給了家長,更加方便了我們之間的溝通,解決了家長的許多問題:曹津豪的家長來電了解網站的情況,如何登入等;還有趙悠然、張淦翔的家長,因為他們晚上不接孩子,不能和教師的進行溝通,所以問一問在幼稚園的情況,因為在家中情緒有一些反常,脾氣不好,我細心的向家長介紹幼兒的情況,以及教師對他們的孩子所採取的一些方法措施,同時向家長提出一些建議應對幼兒的情緒變化等,多樣化的溝通滿足了家長的需要,家園的心貼近了。

(三).積極參與幼稚園的活動:在幼稚園的一些活動的進行的時候,我通過電話、校訊通以及發紙條的形式,鼓勵家長有時間一定參加幼稚園的活動。

1、參加班裡的環境創設:春天來了,結合季節,我班開展了該主題,我們組織了家長孩子一起進行製作,將春天帶到我們班,在活動中家長和孩子們一起動手,有的和媽媽一起做柳條,有的和奶奶一起做小風車,有的小朋友和家長一起製作小燕子,家長們在老師的帶動下,問一問春天是什麼樣的?你是怎樣發現春天的?看到了什麼?他們一起合作做完了都幫助一起布置教室,趙延菲的媽媽給掛上一條條長出小芽的柳條、陳欣雨的媽媽掛上了一串串的小風車、張淦翔的爸爸為小朋友們掛起了一串串的小燈籠,小朋友們能和爸爸媽媽一起製作都非常興奮,看到自己的成果,一起拍手、一起歡笑。

2、參與幼稚園的親子操、六一聯歡、親子春遊等活動;為了給家長和孩子提高共同的美好時光,我們編排了親子操《愛我你就親親我》:在歌曲的選擇上,我們選擇了鏇律活波的、歌詞清晰的、反映兒童特色的歌曲;在動作的編排上,我們借鑑了一些動作,同時考慮到我們這是親子操,需要家長和孩子的共同的合作,所以我們編了一些家長和孩子共同完成的動作,如家長將孩子托起做搖籃狀,家長和孩子一起的鏇轉,最後結束的動作是家長搭成小山洞,孩子們鑽出去,使整個親子操達到高潮,在愉悅中開始新的一天。在每周二的早晨我們可以看到家長早早的就來到幼稚園,在教師的指導下,做著每一個動作,站著不同的隊形,孩子們在和家長進行互動的時候,由衷的發出陣陣的笑聲,感染著我們,使我們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

3、引導家長配合幼稚園的工作:

在活動創設的時候,家長們積極的收集各種廢舊材料:月月的媽媽將養樂多的的小瓶子都刷乾淨了之後才帶到幼稚園,劉建涵的媽媽給小朋友的娃娃家做了漂亮的大衣櫃和梳妝檯,陳欣雨的媽媽作了形象的飲水機,還有的家長帶來了大量的紙盒,為小朋友開展豐富的遊戲情節創設了條件。

在配合教育活動上,隨著春天主題的進展,我們進行了認識桃花的活動,在收到老師請家長配合的信息後,家長們帶領小朋友到不同的地方去觀察桃花,有的小朋友看到的白色的桃花,有的小朋友看到的是粉色的桃花,孩子們拿來照片興致勃勃的進行著講述,使孩子們在社會性和語言的表達上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還有的家長和孩子一起從網上收索了有關資料帶到幼稚園,豐富了孩子們的認識。

四、小結:

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家園共育是幼稚園教育的必然趨勢,那么我們在這一段時間積極引導家長參與幼稚園的教育,收到了比較明顯的效果,首先家長對我們老師更加信任了,能積極的配合幼稚園的活動;其次,增強了家長的教育意識,提高了家長的教育技能技巧;在有家長也向老師提出了希望在哪些方面開展一些活動,滿足幼兒的需要,為我們提供了幼兒當前的興趣點,方便了我們開展活動。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將進一步的進行研究爭取家長的有效配合,促進幼兒的發展。

幼師總結隨筆篇三:安全教育不能忽視

和以往一樣,我認真地備著課,許老師拿著綢帶帶著孩子們出去上健康課去了,孩子們手裡拿著綢帶開心地唱呀跳呀跑呀,一番很熱鬧的場景,許老師和孩子們們也時不時地玩耍著,感覺很開心。過了不一會兒,就在我專心寫著字時,一陣急促的跑步聲朝我而來,我轉頭一看是許老師,一聽她的語無倫次的聲音,很嚴肅很緊張,我趕忙問:“出了什麼事?”她說孩子磕掉牙了,快!快……我一聽,嚇了一跳,怎么會呢?出去的時候還好好的啊!容不得我多想,三步並作兩步,急切地跑了出去。只見那個小朋友的嘴裡嘴邊上全是血。這時孩子嚇得已經哭了起來,我親切的對她說:“別害怕,讓老師看一看”,我趕緊從口袋裡掏出手絹給孩子擦起來,一看孩子的當門牙磕掉了,血不停地往外流,於是我和許老師趕緊抱著她上了醫院。來到醫院後孩子的情緒漸漸地穩定了下來,用期待的眼神看著我們。經過醫生的處理,血總算止住了。

針對上課這一突發事件,我們特意對孩子們進行了一次安全教育,並讓那個孩子把她當時的感受給大家講述了一遍。

就這件事我也作了小結:上健康課之前老師必須首先向孩子們強調一定要注意安全,對於那些調皮搗蛋的孩子老師一定要多長一隻眼睛。我們要時時刻刻的提醒小朋友注意安全事項,時刻觀察幼兒的行為。除了這些還不夠,並請家長一起跟我們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我們和家長共同努力,讓孩子們掌握更多的安全知識,今後不再發生類似的事情,讓我們的小朋友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