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文學常識總結

楚辭是戰國時期興起於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

“楚辭”的名稱,最早見於西漢前期。漢代有時簡稱它為“辭”,或連稱為“辭賦”。又由於楚辭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離騷》,所以後人也有以“騷”來指稱楚辭的。如蕭統《文選》中的“騷”類、劉勰《文心雕龍》中的《辨騷》篇,就是對整個楚辭而言。

從漢代開始,“楚辭”又成為屈原等人作品的總集名。

楚辭淵源於中國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謠。它受著《詩經》的某些影響,但同它有直接血緣關係的,還是在南方土生土長的歌謠。

楚地早有歌謠,據劉向《說苑》記載,約公元前6世紀有《越人歌》和《楚人歌》。《論語》載孔子曾聽到《接輿歌》,《孟子》中也有《孺子歌》等等。可是這些楚地歌謠僅一鱗半爪地存於歷史記載中,只是到了戰國中期,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現於楚國文壇之後,楚辭才形成一代文學樣式。

楚辭的主要作者是屈原。他創作出了《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不朽作品。在屈原的影響下,楚國又產生了一些楚辭作者。據《史記》記載,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現存的《楚辭》總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和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傳下來。

楚辭的特徵,宋代黃伯思在《校定楚辭序》中概括說:“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見《宋文鑒》卷九十二)這一說法是正確的。